【下乡再记】·这样“抢”,太可贵--浙江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

【下乡再记】·这样“抢”,太可贵

王慧敏

2012年07月30日09:39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下乡再记

    编者按:10多年前,王慧敏同志曾在人民日报开设专栏“下乡手记”——这是人民日报有史以来开设的第一个记者专栏。在两年时间里他撰写评论近百篇,把采访中遇到的“三农”问题及深层次思考系统地诉诸读者。

    “下乡手记”刊出后,社会反响强烈。多所大学把它收进大学教材。人民网在转载“下乡手记”时,配发编者按称:“每篇文章都不算长,但读来却发人深思。”评论界认为:“‘下乡手记’是新时期的山乡风云录。”

    不少地方还把“下乡手记”整理成小册子供干部学习。

    10多年过去了,中国农村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又面临哪些新问题?从今天起,我们将陆续刊出王慧敏同志最新撰写的“下乡再记”,和读者一起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如果时光倒流10年,恐怕没有人会相信这则新闻:“中西部高薪争抢农民工。”

一家权威媒体的调查表明:进入4月份以来,全国内陆许多省市纷纷上调最低工资,上调幅度大大超出了沿海等发达地区。这使得沿海和内地的最低工资标准的差距大幅缩小。宁夏与北京最低工资仅差160。文章还指出:有些内陆省份农民工在省内的收入,逼近、甚至超过了在沿海地区的打工收入。

这一报道,得到了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字的佐证:今年一季度,湖南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在省内从业的人均月收入2110元,高于在省外从业的人均月收入1896元。  

争抢农民工,内陆一些省份除了上调薪资,还打起了感情牌:安徽黄山呼吁“打工还是家乡好”;而湖南浏阳则高分贝喊出“孔雀何必东南飞”。

曾几何时,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一直困扰着各级政府。为了促使农民工走出家门,干部们真是绞尽了脑汁。10多年前我在河南一个贫困县挂职时,就曾多次和县委书记带着有关部门到沿海地区推销我们的农民工。

那时候,在沿海发达城市的劳务市场上,从早到晚都会看到那些满脸尘土、穿着单薄的农民工。他们或坐或蹲在马路牙子上,面前大多放着一个纸牌子,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着拥有何种何种技能,一看到有雇主模样的人走过,便忙不迭地走上前去搓着骨节粗大的手殷勤地询问:“要人吗?价格好商量。”

这些农民工,大多来自中西部地区。

真是沧海桑田!这些游走在城市和乡村边缘的人,而今,成了香饽饽——年年春节前后,有关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的报道都会挤上媒体的重要位置。为了解决“用工荒”,沿海地区从省委书记到工厂的老板,都一再放低身段、绽出更真诚的笑脸。许多地方,甚至春节还没过完,“一把手”便纷纷带队到中西部地区去联络情感。

即使如此,问题似乎依然存在。我在杭州居所的楼下是个餐馆,因招不到服务员,有一层只好空着。杭州梅家坞的茶农们也一再抱怨:“以前一天50元,许多人抢着干;现在给到100元,还是没人愿意来……”

从为劳动力转移发愁到抢农民工,这是个历史性的跨越。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说明我们的经济有了充足的进步,发展更趋平衡——不再是沿海地区单兵突进,连中西部地区也迎头赶了上来。说明广大的农民兄弟们有了更多的就业空间!

萧山一个老板告诉我,现在很多80后、90后打工者,跟他们的父辈已有了很大的不同,打工已不再是单纯为了钱,出现了“旅游打工”的新现象——很多小年轻对自己的未来有个安排,今年在浙江打工,游遍浙江;明年到广东打工,再游遍广东;后年也许又到海南了。有的年轻人还发誓,结婚前游遍全中国!

我们真该为农民兄弟高兴!

透过“抢”,我们看到“城乡二元结构”正在被一点点打破。过去对农民工,老板可动辄拖欠工资,或同劳不同酬;现在呢,欠薪不行,低薪也不行。再戴有色眼镜去看“乡下人”已行不通了。浙江率先提出了“新浙江人”的概念,本地人、外地人的藩篱正在被拆除,众多非本地户籍建设者持有了居住证,享有了与户籍居民同等的待遇和福利。

这种“抢”,还带来另外的好处:逼迫老板们去转型升级,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 由“低小散”转向“高精尖”。同时,也逼迫老板们去密切劳动关系,要想留住员工,就必须改善福利待遇,就必须把他们当兄弟。

如此,我们的社会不就更和谐了吗?

链接:王慧敏专栏《下乡再记》《下乡手记》

(责编:一微、冯益华)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
  • 原创推荐
  • 风情小镇
  • 旅游频道
  • 图说中国
  • 热点推荐
  • 环球博览
  • 图说浙江
  • 人民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