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清道夫” --浙江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

【本网关注】记者“体验360行”系列(6)

海上“清道夫” 

记者 汪晓波

2012年08月02日10:26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开栏的话:

    “您是做什么的?”乍然相识,人们大都会抛出这样的话题。

    或许您正干着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儿,拿着微薄的薪酬,经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

    或许,您正操持着一门后继乏人的手艺,忍受着萧条与孤独,却仍然选择了坚守;

    或许,您正从事着一个新型的职业,在炫目的职场上创造着大量的财富,享受着妒羡的目光。

    或许,您只是“朝九晚五”人群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员……

    “360行,行行出状元”——不是高薪的职业才显得尊贵,不是炫目的职场才显得伟大。不同的职业,背负着不同的责任,承受着各自的艰辛。无论您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恪尽职守、躬身奉献,您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多一点体验,多一份理解。从今天开始,人民网浙江频道记者将按照报社“走转改”部署,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零距离地倾听、感知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

    希望您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的脚步……

体验地点:宁波象山石浦港

体验职业:海上环保船废油回收工

“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早晨太阳里晒渔网,迎面吹来大海风……”伴着优美的旋律,行走在电影《渔光曲》的故事发生地——象山石浦港,空气中阵阵清新的海味,让人不由得陶醉。

石浦港是我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曾几何时,渔港内的数千条渔船每年都要把数以千吨计的废机油、废柴油当垃圾直接排向大海,这片水域总是漂着一层黑黑的油渍。但是现在,抬头看一眼周边的海,没有一丝油污、垃圾漂浮,很是干净。

石浦港的改变离不开海上“清道夫”们的辛勤工作。2002年,当地渔民自发成立了文明海洋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并组建了一支民间“环保船队”,专门清理海面上的废油。在他们日复一日的勤恳工作下,石浦港渐渐恢复了往日的丽颜。

带着对这群海上“清道夫”的敬意,近日,记者在文明海洋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明亮的陪同下,登船体验了一回他们的工作。

“再热也要挺着”

时值休渔期,远远望去,石浦港内千帆静伫,蔚为壮观。在这其中,有几条标有“环保”字样的小船在港中游弋。

我们登上了其中一条海上环保船。这艘船外观呈铁青色,长约20米,比渔港上停着的普通渔船大一点。船上的设备非常的简陋,整艘船都充斥着刺鼻的油味。最引人注目的是甲板上的几个大油桶,标注着它与众不同的身份。

同行的徐明亮告诉记者,当时“环保船队”成立时,象山海事局和渔政渔港监督管理站分别提供了6条环保船,总计12条船作为扶持。船员基本是从外地请来的,我们这艘船的船主就是公司从上海“挖”过来的。

船主叫王善乾,今年43岁,江苏人,来到石浦港清理废油已有近9年。由于常年的风吹日晒,他的肤色显得格外黑,一身破旧的衣服上沾满了油渍,虽然年龄不大,但比起同龄人要老相不少。

老王经营的这条环保船是典型的家庭船,船上共三人:老婆当舵手,儿子任水手,他自己既是船主也是抽油工。记者刚上船,正巧老王的工作就来了,接起电话说了几句,他转头用家乡话跟老婆一喊,我们的船就出发收油去了。

在海上颠簸了几分钟后,我们的船开到了一艘船号为“浙象渔40030”的渔船附近。老王的指挥下,他老婆驾着环保船船缓缓靠近渔船,儿子看准时机抛出绳子,然后迅速拉紧,将两船拴在了一起。待船停稳后,老王抓起了一根油管跳上了渔船。

机舱位于渔船的最底部。下面一片漆黑,记者扶着梯子的把手一步步地走了下去。船底闷热异常,只呆了一小会儿,就已经觉得喘不过气来。老王一只手拿着手电筒,另一只手将油管插到了渔船排油的孔子上,废油便顺着管子吸了上去。

“这船油大概要抽五六分钟,40多升。”老王边握着油管边向我传授经验,“油多的情况下需要十多分钟,要一直握住管子,再热也要挺着。”

记者体验了两分钟,终因不堪浓重的机油味船舱的闷热而放弃了。老王接过手一笑,说这还不算啥辛苦的。以前他们的环保船要不停地在海面上巡查,看到有渔船或者渔轮回到码头,就要及时上去清理,有的时候这些渔船凌晨三四点才回来。现在,渔民环保意识都提高了,每次出海前就会事先打电话让他们来清理废油,方便多了。

油污清理干净后,我们返回到环保船上。刚才抽出来的油污,通过过滤器进行着油水分离,并贮存起来。这些储存起来的油水就是老王收入的来源。一艘环保船每年要支付公司1万元的租船费,公司负责船的维护与保养,其它开支就要靠他们自己了。公司会将这些废油送到湖州的一家污水处理厂进行技术回收处理。然后,按照检测出的油、水比例,分给他们相应的报酬。

8平米的“家”

回收废油看着简单,可也是需要专业技能的。机舱里有多少废油,老王每次都能摸个七八准,这次回收的废油果然如老王所料,40多升。估计按照现在的“市价”一元一斤,大概能卖七八十元,扣除给渔船的油钱,真正拿到手里的钱并不多。“现在废油价波动比较大,掉价的趋势比较严重。每条环保船月的收入只有4000多元,休渔期会更少。”老王说。

不过,今天上午老王的生意不错,刚结束这趟“生意”又接到了另一个渔民的电话。站在环保船的甲板上,海面虽然风平浪静,但是环保船在行驶的过程中依然颠簸得厉害,久居陆地,不一会记者已头晕目眩。老王的这艘船四周还没有任何的防护,无奈,记者只能抓着船舱一角不放,一个风浪打来,船猛烈一颠,衣服就蹭上了一块黑漆漆的油污。

老王看我一副“弱不禁风”的样,邀我和徐明亮到“家”里去坐着。这个面积只有8平方大小的船舱就是老王的家。舱内有两张床,一台用电瓶供电的电视机,还有一种用于存放食物的泡沫冰箱。

事先听徐明亮说过,环保船至今没有停靠的码头,平时都和渔船栓在一起,人只能睡在船上。但亲眼看到如此艰苦的生活环境,记者还是惊讶:“这么小的地方,你们一家三口真的一年四季都在这里过?”

“对。你看旁边的蔬菜,我们平时一个星期购物一次,把买回来的东西保存在这冰箱里。自来水也都是买回来的,一吨15-20元不等,船上可以装5吨左右,节约点能用20天。”老王告诉记者,船上的物质紧缺,一切都得省着用,连电视都要省着看。因为夜里需要探照灯,一家人从不多看电视,现在奥运会期间也最多只看3个小时。

“那平常不忙的时候怎么打发时间?”“跟老婆孩子多聊聊天呗!”面对记者的惊讶,老王憨憨一笑。

老王的烦恼

记者从老王的口中还得知,现在他一年下来大概能回收四、五十吨油,年人均收入仅1万多元。而以前在上海,他一年有十几万。强烈的收入差距已经让他对这个职业开始动摇。

为什么当初从上海来到石浦港,老王现在说来也挺后悔的。当初,他觉得上海那边参与这个行业的人太多,竞争激烈,石浦港这边做这项工作的人少,所以文明海洋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来找他“跳槽”的时候,决定过来试一试。“一开始的时候说有港口,结果过来才知道港口都是很多个人老板的,如果要停船需要交钱。不过头几年收益是不错的,收入还能和上海差不多,但这几年海里的鱼不好打捞,渔船没什么生意油用的少,我们这些收废油的就没啥赚头了。”

“常年住在船里,冬天要盖两三条棉被,夏天又热的不行,真委屈了孩子。”儿子读完初中后跟着他一起回收废油,已经好几次向他诉苦。“我自己苦就算了,总不能让儿子也走这条路。如果公司年终给我们一点补贴,或许还能忍忍好好干,但现在他们没有政府补贴,也很难!”老王的话里透出了许多心酸。

“我们现在没有政府的扶持,做海洋油污回收的确很困难。说句不好听的,属于自生自灭了。”一旁的徐明亮点燃一颗烟,接上老王的话:“其实我们也有向政府提过扶持要求,但是后来也没有得到什么答复。”

两人谈到这个话题,均面色凝重起来。

中午,老王把记者送上岸后又驶向了另一条渔船去收废油。看着他们一家人渐渐远去的背影,再看看码头前面干净的海面,记者的心里泛起一丝惆怅,他们还能坚持多久呢?

 

记者手记:

12条环保船不能承受之轻

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石浦港这支民间的“环保船队”已经走过了11个年头。渔船的废油,是维持他们生存唯一的经济来源。

如今,发展海洋经济的口号叫得十分响亮,社会各界也是积极响应。然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环保问题。对渔民来说,如何守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资源,是他们迫切想要解决的大事。

象山石浦港12条环保船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些“靠天吃饭”的渔民,深知海洋对于自己生活的意义。海洋就是他们的一切。所以,有了一支小小的环保船队伍,有了这项没啥赚头的事业。

但是,12条环保船的力量微薄,更何况这12条船还只能“自生自灭”呢。

海上收油工的行为为保护海洋起到了十分有效的作用,理应得到鼓励与弘杨。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的“有关部门”是否可以提供一些更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呢?

大而言之,保护好了海洋环境就是保护好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利国利民。小而言之,扶持了渔民的小小收油船,也就扶持了渔民的利益。只要我们的各级政府真正急渔民所急,想渔民所想,为渔民做坚强的后盾,渔民们才会有扬帆远航的信心。

(责编:一微、冯益华)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
  • 原创推荐
  • 风情小镇
  • 旅游频道
  • 图说中国
  • 热点推荐
  • 环球博览
  • 图说浙江
  • 人民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