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关注】记者“体验360行”系列(7)
“西湖卫士”的酸甜苦辣
2012年08月12日10:17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开栏的话: “您是做什么的?”乍然相识,人们大都会抛出这样的话题。 或许您正干着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儿,拿着微薄的薪酬,经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 或许,您正操持着一门后继乏人的手艺,忍受着萧条与孤独,却仍然选择了坚守; 或许,您正从事着一个新型的职业,在炫目的职场上创造着大量的财富,享受着妒羡的目光。 或许,您只是“朝九晚五”人群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员…… “360行,行行出状元”——不是高薪的职业才显得尊贵,不是炫目的职场才显得伟大。不同的职业,背负着不同的责任,承受着各自的艰辛。无论您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恪尽职守、躬身奉献,您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多一点体验,多一份理解。从今天开始,人民网浙江频道记者将按照报社“走转改”部署,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零距离地倾听、感知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 希望您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的脚步…… |
体验地点:杭州西湖
体验职业:水域管理处监察大队夜间巡察队巡查队员
近日,有不少杭州的热心市民向本网反映,夜间漫步西湖时,常会看到岸边有不少拿着手电,带着鱼竿、甚至鱼叉的人猖狂偷钓。而这些市民向有关部门反映多次,偷钓行为却始终不见缓解。
这一切让记者不禁产生这样的疑惑:西湖怎就成了他们自家的“鱼塘”?想捞就捞?就没人管了吗?
上网一查,早在1998年,杭州市就出台了《西湖水域保护条例》,对擅自在西湖捕捞、垂钓水生生物的行为做了明令禁止。而且,西湖水域管理处还成立了一支专门的队伍——监察大队夜间巡察队来管理这道不雅的“风景”。
既如此,西湖偷钓为何还屡禁不止?记者特意随巡查队员一起夜巡西湖,试图寻找答案。
无奈:狡猾的“偷钓者”让他们常感无力
下午4点是水域管理处监察大队夜间巡察队的上班时间。巡察队员分为执法人员和一般巡查队员,但是,只有执法人员拥有处罚权。换上执法队员的制服,记者随他们出发了。
虽然这时还是西湖开放垂钓的时间,但有不少钓鱼者却不在规定区域进行垂钓。与钓鱼者“斗争”多年的大队长王伟对钓鱼者出没的时间了如指掌,对我说:“吃过饭,‘重头戏’才开始呢。”
晚上8点钟,记者随王伟一行来到西湖长桥,与在这里定点守候的巡查队员汇合。王伟告诉记者,长桥附近是一个“重灾区”,钓鱼者很多,他们每天都会有一两个队员守在这里。
开始的一个小时,我们一直站在长桥附近,没看到什么钓鱼者,队员提议到后面看一下,“看得到的地方他们不敢来,看不到的就没准了”。
果然,刚转过亭子我们就看见几个钓鱼者慌张地扔了钓具掉头逃跑。记者还没反应过来,王伟和几个巡防队员一个箭步冲上前,伸手拦住偷钓者。不过,他们死不承认钓竿是自己的,还振振有词:“我又没钓鱼,你凭啥管我”,声音之大隔着很远都能听到。由于没有现行的偷钓行为,我们只能对其进行警告放他们走人。
收了“无主”的钓竿,我们继续往前走。走到长桥上时,就看到有几个人身边放着渔具,淡定地坐在湖边聊天。看到我们过来,几个人投来轻蔑的目光和冷笑。“刚才那个人喊这么大声,其实是在给‘同伙’通风报信呢!”王伟一说,我恍然大悟,暗咒一声:“狡猾!”
为了防止他们对鱼儿下手,我们在这里反复走了近半个小时。看到今天风声这么紧,这群人只得怏怏地收了东西离开。
目送他们离去,记者长舒口气,以为终于了事了。不过,王伟的一句话却让我重新警惕起来:“真回去就好了,去而复返、‘坚持不懈’的人更麻烦。”
这话马上就应验了。夜里11点,我们在曲院风荷与花港观鱼中间的一片水域里,顺着荧光浮漂寻到了一位60岁左右的老大爷。不等我们说什么,老大爷就从口袋里摸出50块钱:“我受罚,不钓了。”看着他收掉渔具我们继续巡逻。不成想,凌晨一点多在几乎相同的地方又见到了他。“大爷,您怎么还在啊?别再碰到了。”记者有些无奈。大爷则是讪笑着收掉渔具,转身离开。
“这些‘打游击’的人,我们防不胜防啊。”王伟叹了口气。他告诉记者,随着近几年“擅捕”行为的加剧,他们总结出了定点、路面、水面巡查全方位治理的方法。但偷钓者的狡猾可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让他们非常无奈。
心酸:身份的尴尬让他们常受委屈
在巡逻的路上,王伟和记者讲起他们巡逻中的点滴。他告诉记者,钓鱼者可不都是这么好说话的,不讲理耍赖皮的可不少,甚至还有人和巡逻队员发生冲突。以前有个队员在执勤时就被偷钓者打得头出血了。后来,因为谁先动手双方说法不一,巡逻队员也没有执法权,公安机关也只能以民事冲突处理。
在红栎山庄后面的水边,我们碰到这么三位——头灯,手电,每人两根鱼竿,有说有笑地钓鱼,等我们靠过去才惊慌地收东西。鱼竿是常见的海竿,钩子甩出去大概有二三十米,拉过来时钩子上的饵料团成乒乓球大小的一团,很腥。细看那钓钩,两三个钩不说,还有倒刺!“这样垂钓的成功率是提高不少,可钓上来的鱼却没有了活下去的可能。”王伟说。
依照《西湖水域管理保护条例》和《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巡防队员对每人开出了50元罚单,前两个人老老实实地交上了罚款,第三个人却不干了。“就钓个鱼,你已经罚了100,还想怎么样?差不多行了啊。”
“夜间西湖是不能钓鱼的,这个规定已经实行很多年。现在是按个人行为来处罚,你不会想按团伙处理吧。”
“个人就个人,你哪只眼看到我钓鱼了?有证据吗?”该男子眼珠一转开始了狡辩。“我把鱼竿在水里放一放也有错了?!”
“不是钓鱼你会把鱼钩放水里?你自己信吗?”巡逻队员朱晓波说。
“要你管!你又不是警察!”
“放一放”的人都这么“有理”,苏堤上这位拿着钓竿走的人底气就更足了。“你凭什么管老子,再废话把你扔湖里去。”在他的“声势”下,不少手持钓竿的人也慢慢围了过来,隐隐有对峙的倾向。看到随后到来的公安,他们才一哄而散。
“怕警察不怕我们,这事儿,唉!”朱晓波叹了口气,“他要真是第一次也就算了,关键是碰到不是一次两次了。这张脸,我都认识了。”
期待:“收获”能越来越少
钓鱼者人数众多,且没有公安同志陪伴的时候,巡逻队员有时根本无法上前处理。这时,他们会选择“呼叫船只”:把巡逻艇开足了马力,“狠狠”地沿着岸边转了几圈,在平静的西湖上搅起一层层涟漪。“这鱼有个习惯,你把它吵着了,一段时间就不会回来了。”王伟解释说。
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走!开船惊鱼去,鱼儿们,为了你们的生命,就只好打搅你们的休息了。
我们登上一艘白色、标有“水域执法”字样的巡逻艇。开船的是副大队长陆军,为了跟钓鱼者“战斗”,他已经练出了不错的开船本事。一起水上巡逻的还有两名巡逻队员,年轻点的小陈向记者透露,开船惊走鱼只能算是个“支线任务”,他们的“主任务”是收掉横亘在西湖中的渔网。
这些渔网可是巡逻队员的“心头大患”。“网对西湖的鱼危害最大,这么细的孔可是一网打尽啊,连小鱼苗都不放过。这种人完全把捞鱼当成一种谋生手段,一旦抓住,肯定移送公安机关,严重的会拘留量刑。”小陈说。
这些隐蔽在水中的渔网是怎么被“没收”的呢?小陈递给记者他们自制的工具——一块缠着绳子、辞典大小的石头。石头的棱角不是很分明,据说是因为没棱角的挂不住网,棱角多了容易拉到水草。
记者也学着巡防队员的样子把石头丢进水中。船一路前进,突然感觉手中一沉:有情况!因为惯性,船又向前走了一段,记者虽然及时放手,但瞬间的拉力还是让手勒得有点痛。
停稳后,记者和小陈分别从两边收网。这是一张宽1米左右的小孔网,网孔仅有硬币大小,线很细,有些划手,记者只能小心地一点一点收,动作也很生疏,远不像巡逻队员收得那么快。这张明显是几张网连在一起的,加起来长度超过百米,初步判断可以横跨整个湖面了。网上面没有荧光物,除非离得很近否则很难发现,这也让巡逻队员不得不“发明”小工具。
“你在我们大队看到的堆了半屋子的网都是我们这两年收的,都快没地方堆了,过段时间我们准备集中销毁。”从驾驶室出来的陆军一脸的无奈。“现在天热起来了放网方便,游过去再游回来就是两张网,方便省事。冬天冷了,他们还会用皮划艇划进去。”这时,我明白为什么水域管理处会罚没一些小型的皮划艇了,敢情这不是游玩的器具,是偷捕者冬天放网用的工具。队员们还告诉记者,今年罚没的6个橡皮艇巧得很,都是一个牌子。
不觉中,天已经大亮了,记者不禁有些疲惫。“打起精神来,”王伟拍拍我的肩膀,又用力捏了一下,我打架的眼皮被他这一下给拍散了。“这会早上钓鱼的人就慢慢出来了,可不能放松。”
早上6点多,西湖边晨练的人多了起来,巡防队员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准备收工了。但收工并不意味着下班回家,他们还要回去整理统计今天的“收获”。一个晚上下来,驱赶近百人次,收缴大小渔网9张近400米,线筒19个,鱼竿一根。王伟说,这不算大“收获”。他又接着说,希望,以后的“收获”能越来越少……
记者手记:
偷钓屡禁不绝 管理者亦无奈
西湖,不仅是杭州人的、更是全世界人民的,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去糟蹋她。
但是,记者在体验中却发现,巡防人员对发现的钓鱼者,多数情况下只能驱赶,驱赶的效果也并不理想。这些人不仅警惕性高,还有屡试不爽的“死不认账”招、“胡搅蛮缠”招,有时仗着己方人多势众还敢辱骂巡逻队员甚至动手。
偷钓者为什么这么猖狂?道理很简单:无所忌惮。
据了解,现行的《水域保护条例》是2002年修订的,条文对执法者和巡逻队员的保护不仅没有相应规定,而且对偷钓的处罚标准较低:20-200元,而按照《行政处罚法》现场进行简易处理不得高于50元,这个罚款额度现在还不如一张钓鱼的门票。
另外,因为不像执法队员那样拥有执法权,一些钓鱼者甚至就是无视巡逻队员的存在,不看到执法人员“绝不”离开。这让巡逻队员在工作中往往面临诸多尴尬,有时甚至处于“弱势”地位。
法律的“宽容”和管理体制的疏漏,导致钓鱼者越来越“无法无天”,也让巡逻队员的工作信心和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他们中有些人消极感叹:“十年之后这种现象仍然有。”
这着实令人担忧:长此以往,不仅西湖里的鱼儿会越来越少,捕鱼者随意丢到湖中的鱼饵也会污染西湖水质。
如何让偷钓者有所忌惮,如何让巡防人员不再面临“身份”的尴尬?看来,西湖管理还得上档次啊!
- 原创推荐
- 风情小镇
- 旅游频道
- 图说中国
- 热点推荐
- 环球博览
- 图说浙江
- 人民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