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电影放映员--浙江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

【本网关注】记者“体验360行”系列(9)

走近电影放映员

邹倜然、郭扬

2012年08月31日20:45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体验地点:杭州下沙康师傅工厂
 

体验职业:电影放映员

说起露天电影,我辈生也晚,对昔日放映时的盛况,未能亲睹。只从影视、书本上依稀记得这样的场面:在两颗树中间,张一白色幕布,一台老式放映机“咯吱咯吱”艰难地吐露着《地道战》、《铁道游击队》……遇到卡片,放映员会毫不客气地“咔嚓”剪去一段再重新接好,于是,这壁厢还没见高传宝举枪,那壁厢小鬼子早趴在了地上。
 
尽管设备如此简陋,观众的兴致却丝毫不输于时下放大片:瞧,幕布还没拉起,半大小伙子们早掮着板凳拎着马扎吵吵闹闹挤满了操场——“占位置喽!”须臾,一家一家便扶老携幼朝操场涌来……
 
岁月嬗变,这个场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渐渐成为陈迹。不过,近日记者了解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都市里仍活跃着一支电影放映队——他们隶属杭州市总工会,长期坚持免费为基层群众放映电影。
 
在现今条件下,他们是不是依然受欢迎?他们的生存条件如何?记者走近了这支放映队。
 
一年要放200多场电影
 
下午5点整,记者在杭州市工人文化宫门口遇见了这支电影队的两位放映员。队长老胡名胡建江,中等个头,50岁上下。同行的还有一位年轻人。
 
“这是小胡,我儿子!”老胡指着旁边壮实的小伙子向我们介绍。“人手不够的时候,他有空都会过来帮忙,别看他年纪轻轻,可也是个‘老江湖’了。”
 
记者随后跟随老胡乘坐一辆小型商务车,驶向今天的放映地——位于下沙的杭州康师傅有限公司。胡师傅告诉我们,这家企业的员工有80%以上都是外来务工人员。这次邀请他们来放电影,算是给员工一点小“福利”,丰富一下职工的业余生活。
 
一路上,老胡给我们介绍起了电影队的历史:文化宫电影放映队成立于2005年,已经有8个年头,每年平均放200多场,当初用的是胶片机,到2008年改成了投影机。“除了工厂,社区、福利院、工地、学校都是我们经常去播放的地点。”老胡说。
 
“那去年你们放了多少场?”记者问道。“去年放映队总共放了240多场电影,都是在180多家基层单位里放的,比原定计划超出了40多场。”老胡思不假思索地回答。“这些超出的场次都是他们特别增加的。今年放映队预计要放200多场电影,到目前为止已近播放了60多场了。”
 
“喏,你看,播放的时间表已排到9月份了。”他一边说着一边拿出一个本子给记者看。上面清清楚楚地记录着放映地点、放映时间以及所放映的影片。“这里面所有电影的台词我都能背出来的!我已经看了几十遍喽。”一旁的小胡插话道。
 
“今天去工地,明天去社区放,谁给安排的?”看着这沉甸甸的记录本,记者好奇地问。
 
“我们先跟需要放电影的单位或者社区联联系,再排出时间表。”老胡告诉记者,放映队放电影之前,联系放映点是最不容易,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了。每联系一个放映地点往往要打7、8个电话。放映时间、题材、以及场地都需要提前确定好。譬如这次我们要去的放映点,早在1个月前就开始联系了。当然也会遇到很多突发状况,有的时候因为社区里人不在,盖不到章就会前功尽弃;有的时候遇到雨天、大风天,时间表也要打乱。
 
打开“魔术箱”挂起大屏幕
 
一路走一路聊,经过将近一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夏日傍晚6点钟,太阳依旧挂在西边。放映的地点是一个篮球场,我跟着胡师傅和小胡把电影放映机从车里扛出来,这是一个黑色的大箱子,乍一看真像魔术师的道具——“魔术箱”。
 
“慢!慢!慢慢来!这可是我们全部的家当啊!可别小看了它。”小胡叫唤着。
 
“这家伙不轻。”记者帮着抬过来。
 
“当然。有三四十斤重。投影机、主机和功放这三样核心器材都在这个箱子里,它是百宝箱。”老胡在一旁笑着说。
 
卸完了“装备”,二位放映员师傅开始对着篮球架和一旁的铁丝护栏比比划划,原来是要“架幕”了。
 
两人商量完毕,立马开始行动。只见小胡手里用来架幕的那根长约30米的麻绳,熟练地一甩,绳头飞过篮球架,站在另一端的老胡顺势抄起麻绳在绳架结合布打上一个结;接着,小胡把线往球场护栏处抛去,绳头在空中画了一道美丽的抛物线后落在高约4米的护栏外面,他飞跑过去把那一边绳固定好。爷俩的一招一势干脆利落,不一会儿就在空中拉起了一条结实的长线。这一手“绝活”还惹得不少路过的工人侧目。
 
“接下来只要挂上幕布,等天一黑就可以开始放电影了。”老胡告诉记者。
 
6点15分,天空的灰暗交织着晚霞。好象要变天了,我不禁犯愁:“老胡,要是等一下下雨了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要是放了一半下大雨的话,就只能提前收工了,上次放映中下大雨还把投影机和主机都淋坏了,修起来花了不少钱。”老胡有些无奈。
 
“可别真下雨了呀。”我暗自祈祷着。
 
准备就绪,小胡放起了音乐。“热热场!”他笑着说。
 
动感的音乐随即充满了工厂,不少下班的工人听见音乐都好奇地向着篮球场张望。看样子这音乐热场的效果还不错!
 
突如其来的小雨
 
下午6点3刻,黑夜吞没了最后的一点晚霞。
 
此时,已经陆陆续续有职工走到篮球场来,等待电影开场。记者大致数了一下,篮球场里的观众大概有三四十人,他们基本上占据了小半个的篮球场,还有不少人在旁边的寝室门口摆起了小桌小凳,准备远距离欣赏着电影——《金陵十三钗》。看着稀稀拉拉看电影的工人,老胡叹了一口气,“观众可是一次比一次少了。”
 
“就是现在了,开始放吧。”7点左右,他示意小胡。
 
然而,电影刚播放不久就出了状况:一旁宿舍边的路灯把篮架的影子投射在屏幕上了,极大影响了电影效果。“这样员工们哪能好好看电影呢?路灯必须关掉!”老胡一拍大腿,说着小跑似的去和管理人员交涉。结果,一会因为找不到负责人,一会又因为线路问题,他来回几次、直跑得满头大汗,才终于将“扰人”的路灯熄灭,满意地回到座位上。
 
终于能好好看电影了。记者仔细打量了一番,工人们看得都很认真,看来这场电影比较合他们心意。
 
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电影放过一半,最让我们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天空开始飘起小雨点。
 
“像这种小雨,我们还得继续放,但可不能让投影机被淋坏了。”老胡一边对记者说,一边盖上了投影机上面的盖子。
 
原以为如此便解决了防雨的问题,谁知刚过不久投射在幕布上的画面开始扭曲并闪着异样的颜色。“是上面的盖子使投影机热量无法散去才出现这种状况,要马上把盖子打开。”小胡说话间已经把盖子掀开。
 
又怕雨淋,又要散热。老胡默默地从旁边拿起一把雨伞,帮放映设备撑起了一片“晴天”。不一会,画面的问题就解决了。
 
披星戴月回程路
 
随着演职员表在屏幕上出现,今天的电影总算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收场了。观众三五成群地退去了,老胡也收起了他紧握的伞。这把伞,他整整握了一个多小时。记者看见他的手有些颤抖,后背早已被雨淋湿。
 
接下来,老胡和小胡还要把“魔术箱”收好,再把幕布取下来。而且,还要顺手收拾掉篮球场上观众们留下的报纸、饮料瓶。等我们收拾好家伙踏上返程,已经是夜里10点多了。
 
回去的路上,小胡沉默不语,倒是老胡跟记者讲了许多话。他告诉记者,像这个时间结束放映,是正常时间。要是需要加场,那就要到夜里12点甚至1点了。而且,放映队的成员都属于“兼职”,他们在杭州市总工会里白天还有工作。
 
相比这些辛苦,来看电影的人日益减少才真正让老胡心里不是滋味。他直言,人来的少了,自己放电影似乎都没什么意义了。“今天的‘康师傅’,以前放电影的时候整个篮球场都坐满了人,球场外面也围了不少观众呢!现在年轻人都爱去网吧、歌厅,没办法啊!”
 
由于版权和经费的原因,放映队的电影都是新华书店公开发行的,但这样就要比院线晚好几个月。“过气的电影当然没有人愿意看。”老胡感慨。“不过,哪怕只有一个看电影者,我们也得放下去。”他紧接着笑了笑,透着股坚毅。
 
看着老胡,记者心里也不是滋味。曾经风光无限的电影放映队,面对日益减少的观看群体,未来究竟在哪里呢……
 
记者手记:
 
送文化,要把职工需求放首位
 
从若干年前的可谓“雪中送炭”,到如今的几成鸡肋,电影放映队似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了杭州市外来务工者对文化需求的变迁。
 
在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电影作为为职工“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工单调的生活中一抹难得的亮色。大屏幕上的悲欢离合,温暖了他们的精神世界。然而彼一时,此一时,如今的城市在飞速发展下,各类娱乐活动已是琳琅满目。此时,一场露天电影给员工带来的满足又有多少呢?更何况,这场电影还是过气的老片子。
 
如此一来,胡师傅们遭遇到的“门前冷落鞍马稀”,也就不难理解了。那么,放映队遭遇到的冷落境况能否改变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弄清送电影乃至“送文化”是否还有必要。窃以为,仍是十分必要的!原因有二:一者虽然现在各种娱乐活动增多了,但往往价格不菲。对于千里迢迢外出打工的外来务工者而言,掏钱包时难免要踟蹰再三;二者,如今一些低俗、甚至涉嫌违法的活动将目标瞄准了这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此时,如果优秀的、健康的文化活动不能满足这些外来务工者,糟粕必将趁虚而入,后果堪忧。
 
而且,单就放电影来说,也并不是所有的外来务工者都对其不感兴趣。年龄稍长者对放映队带来的电影就非常欢迎。对于他们而言,去电影院太奢侈,上网又不会。平时没事干除了打牌就是喝酒,看一场露天电影对他们而言,仍是单调的生活的一次“滋润”。
 
因此,笔者认为,放映队送电影遇冷,其实反映了职工文化“供”与“需”之间的鸿沟。
 
针对这个难题,杭州市总工会近年来也不断做出各种尝试,希望能扭转放映队目前的尴尬局面。例如针对去年建党90周年,杭州市总工会组织了一系列红色主题经典电影;尽可能将选择看什么电影的权利放在外来务工者自己手里,由他们选择;对看露天电影兴致较高的工地工人,增加放映场次等。这一系列举措皆获得了务工者们的一致好评。
 
但是,尽管境况有所改良,可受制于版权等因素,露天电影“日暮西山”的现状恐难扭转。
 
既如此,能不能转变思维,将放电影这道曾经的“正餐”,变作“甜点”?再针对不同受众,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做出新的文化大餐送到外来务工者身边?比如,针对新生代外来务工者较有表现欲,喜欢参加一些参与度高的活动的特点,那么由市总工会牵头,与基层工会、企业加深合作,为新生代外来务工者更多提供一些诸如唱歌比赛、联谊之类的活动,是不是也能起到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
 
无论是送电影还是送演出,其内核都是服务外来务工者,丰富其精神生活。那么,只要真正实现想职工所想,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就一定能丰富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责编:归鹤、翁迪凯)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
  • 原创推荐
  • 风情小镇
  • 旅游频道
  • 图说中国
  • 热点推荐
  • 环球博览
  • 图说浙江
  • 人民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