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关注】记者“体验360行”系列(11)
游走在乡间的美食大师
2012年09月17日14:03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开栏的话: “您是做什么的?”乍然相识,人们大都会抛出这样的话题。 或许您正干着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儿,拿着微薄的薪酬,经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 或许,您正操持着一门后继乏人的手艺,忍受着萧条与孤独,却仍然选择了坚守; 或许,您正从事着一个新型的职业,在炫目的职场上创造着大量的财富,享受着妒羡的目光。 或许,您只是“朝九晚五”人群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员…… “360行,行行出状元”——不是高薪的职业才显得尊贵,不是炫目的职场才显得伟大。不同的职业,背负着不同的责任,承受着各自的艰辛。无论您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恪尽职守、躬身奉献,您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多一点体验,多一份理解。从今天开始,人民网浙江频道记者将按照报社“走转改”部署,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零距离地倾听、感知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 希望您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的脚步…… |
体验地点:杭州萧山区南阳街道冯惠富家
体验职业:农家厨师
他们游走在乡村间,专为那些儿女婚嫁、老人寿庆等红白喜事而请客的人家执掌瓢勺、置办酒席,是乡下人家竟相聘请的“香饽饽”;他们带着自己购置的炊具碗盘,在村民家里开一个临时伙房,能变魔术般在很短时间内烹饪出十几二十桌的美味;他们掌握着的厨房秘密,给人带来舌尖上的享受,也能勾起无数游子对家乡风味的回忆……
他们是农家厨师,更是乡间的美食大师。今天,记者就要跟随其中的一位,去近距离接触“农家宴”背后那些厨房里的秘密。
小镇上的“大红人”
冯永明是杭州钱塘江南岸一个小镇的农家厨师。今天是休息日,但他并没有时间休息,因为,一场家宴正等着他。
四口大锅,一筐餐具、一摞蒸笼,刀具墩头,马勺漏勺、盛菜的筐子……早上6点45分记者来到冯永明家时,他正从仓库里拿锅碗瓢盆往车上装。这个10平方米不到的小仓库放满了一摞摞的餐具,冯永明说,所有的餐具加起来能够烧20桌菜,供200人就餐。
2006年从烹饪专业大专毕业后,冯永明在大酒店做过厨师,后来在镇上开了小饭店。受传统文化习俗影响,当地无论红白寿诞或者大型节庆日,人们都愿意聚合在一起品尝农家厨师带来的美味。因为做的菜口味不错,冯永明很快在当地打响了名头,村里村外陆续有熟人来请他上门掌勺。
如今,冯永明已经是当地颇有名望的厨师,镇上的人都知道,他做的家宴“品质有保障”。而在这个3万多人口的小镇,像冯永明一样的农家厨师,少说还有十几人。
今天冯永明的雇主是邻村一个叫冯惠富的农民,他家的儿媳妇再过一个月就要生孩子了,请了亲家和亲戚朋友们来庆祝,家中来的客人有4桌。早一个月前,老冯夫妇就定下了以每桌100元的报酬请冯永明来操办。
翻起车后座,小心地放好工作需要的锅碗瓢盆,再放好两个旺火炉,冯永明仔细检查了两遍今天的工作用具,开着他的“一汽森雅”直奔雇主家——南阳街道南兴村501号。
小镇道路宽敞干净,车子十分钟后便到达了。看到冯大厨带了一个小徒弟来,大家都开起了他的玩笑:“大师傅带小徒弟了哦。”冯永明尴尬地笑笑,和雇主解释了记者的身份。
卸下车上的锅碗瓢盆,他先仔细检查了番雇主买来的食材。确保食材的新鲜后,穿上白色厨师装,给我也备了一套。
早上8点,一场正宗的农村“家宴”就要正式开工了。
厨房里的秘密
冯惠富家的20平方米车库是今天的临时厨房。
冯永明先吩咐东家的两个壮劳力搬来四张高脚凳,撑起两张大的旧木门板,一张放食材,另一张准备用来放烧好的菜。按照勤劳熟练的标准,他又很快找好了东家的主妇,负责大量的准备工作。
“鱼丸、肉丸、东坡肉费时较长要先做起来,蔬菜得洗干净;刚刚买来的鱼得要加快动作清理,否则就失去了新鲜的彩头;十几斤的猪后腿肉,必须剔骨后放在一口大锅上炖足5个小时,缺了时间,完美的口味就无从谈起……”冯大厨一边忙活一边教授厨艺。记者还得到指令:摆放调料。油盐酱醋等碗碟要依次排列,位置要在几口大锅的前方,距离是锅铲刚好能够得到地方。
上午11:30,流动厨房厨具、炉灶布置停当,食材全部筹备完毕;12点多,客人陆陆续续到来。冯永明下命令:“开火!”
配菜、起火、下锅、翻炒、调味……几个灶炉同时旺烧起来。年轻力壮的冯永明手脚利索又熟练,只见他挽起袖子,用沾了油的锅铲在锅沿一敲,一股火焰“噌”的一下窜出半米高。少则两三分钟,多则十几分钟,一道道冒着热气的炒菜入盘。
记者尝试着翻动了下冯永明用的一口铁锅,没想到这锅足足有3公斤多重,一只手根本无法稳当提起,更别提翻动了。因为帮不上忙,只好在一旁观战,可“作壁上观”也绝不是件容易的事。炉火、油锅、铁铲让临时厨房内充满着轰隆隆的声音,热气、油烟迅速覆盖全身,车库里的气温慢慢升起来,记者的额头开始冒汗。20分钟后,后背已经湿透,额头的汗水也开始顺着面颊往下淌。
冯永明的发梢早被汗水浸湿了,脖子上有明显的拔火罐陈迹。记者注意到,每隔约十分钟他便要抓起水杯往肚子里灌。“夏天在厨房里做事情,中暑是正常的。像这样喝下去的水很快就酿成汗水流出来,一天得喝上四五斤水。”他说。
这么多的菜,能吃完吗?
苏东坡曾说:“天下酒宴之盛,未有如杭城也”,杭州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杭帮菜更在江南菜中独树一帜。记者想趁此机会好好学学正宗的杭帮菜的做法。遗憾的是,冯永明告诉我,今天这桌上只有两道菜是正宗的传统菜肴:东坡肉和杭三鲜。老底子的西湖醋鱼、宋嫂鱼羹、杭州酱鸭这些的都没有。
那今天的美食都有哪些呢?烧海参、大龙虾、珍宝虾、多宝鱼、大黄鱼、野鸭、乳鸽……等一盘盘美味出炉,记者惊讶地发现,一个小村的酒席,居然有这么多山珍海味!
菜上到一半,桌上已经放不下了盘子,不少客人都停手,开始聊天喝酒。到中午1点10分,4桌每桌28道菜上齐,盘子都已经叠了两三层。
“这么多菜,太浪费了,得花多少钱啊?”记者不禁替主人家心疼。
“办酒哪会在乎这么点银子,现在大家都富了,请客吃饭向酒店化靠拢。酒席档次高低看什么?海鲜、山珍、野味!越贵的,越难弄到的食材,档次越高。”忙完了手头的活,冯永明有了和记者闲聊的时间。
他告诉记者,以前红白喜事才请厨师办酒,现在过年过节、升学乔迁,一点喜事都要请几桌客大操大办一番了。今年正月,除了除夕和小年夜之外,他几乎天天都在为附近的农户操办家宴,月收入过万。镇上的厨师也几乎都是这样“供不应求”。现在夏天算是请客吃饭的淡季,但他周末的行程也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了。
“尽管目前物价高,但涨归涨,嚷归嚷,买归买,吃归吃;摆酒席还是一家比一家阔!”冯永明感慨地告诉记者,他小时候的“家宴”,有鸡鸭鱼肉就相当不错了。现在呢,没有龙虾鲍鱼,很难上得了台面。作为厨师,他是最见不得浪费的,也劝过雇主别买那么多山珍海味,可人家宁可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
下午2点,人们吃完后陆陆续续向主人家告辞。记者看到,每桌都剩下了不少菜,不少还很“完整”,喝了一小半的酒瓶桌上到处都是,有些基本没动。
看着这一桌桌剩菜被打扫掉,记者的心里不是个滋味了:我们从小接受的节俭的美德教育哪去了?我们所固有的、传统的、民间的饮食文化,又还能走多远?
记者手记:
农家宴,该上几道菜?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可以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这些年里,在传统中国社会最看重的节日餐桌上,主食、菜肴的质量内容,请客吃喝的风俗,一直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从五六十年代的匆忙果腹,到票证年代的有啥吃啥、九十年代吃啥有啥,继而到今天要吃出品位、档次、健康……背后所反映的都是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的引导,国人的勤俭节约意识逐渐淡化。就拿今天杭州农民冯惠富家的这顿“家宴”来说,一桌花费的食材烟酒是1500多元,但估计至少有50%的酒菜都是浪费的。记者前几天去参加的一个绍兴同学的婚宴也是如此。大酒店68桌,拿过手中的菜单一看,冷菜8个,热菜16个,饭一份,水果一份。一桌共10个人,桌上每个菜都剩了一半,大菜几乎动也不动。想想整鸡整鸭一会都进了泔水桶,觉着真是心疼呀!
国人热情好客本是好事,请客吃饭也无可厚非,但我们真的富裕到这种程度了吗?未必!记者了解的情况是,许多人也不想办豪华酒宴。但问题是,往往做不到。
为什么要打肿脸充胖子?一个农民朋友这样回答:“都是乡邻亲朋,低头不见抬头见。你家的酒席办得档次低,会被乡邻瞧不起。”
因此,尽管人人皆知“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道理,为了面子,很多人还是在重复做着“打肿脸充胖子”的事:对酒席一掷千金,大操大办,专挑山珍海味。
这种铺张浪费之风,还使得以前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菜肴都遭到了“冷遇”甚至“抛弃”。
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的菜肴不仅是美食,背后还有大文化和老手艺。想想,如果农家宴仅有形式而缺少了这些传统的饮食文化,那还剩多少意思?若是百年之后,我们想品尝一些名味小吃,只能在字典或史书中找到,又该是多么悲哀?
不仅在餐饮界,当前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都面临着“死掉一个人断掉一门艺”的尴尬境地。仅仅还在20年前,我们的城市里还活跃着彩扎、彩塑、珠绣、刺绣等许多手工艺品,可是现代文明的介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这些传统的东西很快地被经济大潮所吞没、消逝。如果仅仅出于经济的考虑,手工艺术的消亡倒也不值得惋惜。但是,它们身上具有生活特征及文化价值,绝不是一种普通的物质产品,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脉”。
真丢掉了老祖宗的东西,我们还能剩下些什么呢?
回归到“农家宴”来说,“农家宴”是农村独有的情感交流平台,农民富裕后,大家吃好点喝好点绝不为过。但是,“该有几道菜”、“该上什么菜”,不仅是农民朋友,或许我们很多人都该好好反思下这些问题。
- 原创推荐
- 风情小镇
- 旅游频道
- 图说中国
- 热点推荐
- 环球博览
- 图说浙江
- 人民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