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送水人--浙江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

【本网关注】记者“体验360行”系列(12)

酷暑送水人

王建

2012年09月24日08:10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开栏的话:

    “您是做什么的?”乍然相识,人们大都会抛出这样的话题。

    或许您正干着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儿,拿着微薄的薪酬,经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

    或许,您正操持着一门后继乏人的手艺,忍受着萧条与孤独,却仍然选择了坚守;

    或许,您正从事着一个新型的职业,在炫目的职场上创造着大量的财富,享受着妒羡的目光。

    或许,您只是“朝九晚五”人群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员……

    “360行,行行出状元”——不是高薪的职业才显得尊贵,不是炫目的职场才显得伟大。不同的职业,背负着不同的责任,承受着各自的艰辛。无论您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恪尽职守、躬身奉献,您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多一点体验,多一份理解。从今天开始,人民网浙江频道记者将按照报社“走转改”部署,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零距离地倾听、感知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

    希望您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的脚步……

体验地点:杭州市武林门

体验职业:送水工

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骑着电动车,驮着五六桶纯净水奔波的身影:他们上下于楼宇大厦之间,无论酷暑还是寒冬,只要你的一个电话,就会以最快的速度把水送到;他们干的是体力活,不需要学历和技能,工作简单到只需一辆电动车就足以;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肩膀担负着家庭的重任,每一份收入都浸透了汗水。

他们是送水工,一个普通的外来打工群体。他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也是当前许多城市外来务工者生存现状的真实写照。

炎炎夏日,记者来到位于杭州市武林门附近的一家送水站,体验送水工作。

送水,要有一身好力气

为了能赶上第一趟送水,记者起了个大早,早上七点半就赶到了送水站。谁知还是来晚了,水站老板告知,送水工马扬扬已经出发了。

等了十五分钟左右,一辆黑色的小鸟电动车停在了送水站门前。一个皮肤黝黑,身材魁梧、斜挎一个小肩包的年轻人从车上下来,近身一瞧,浓眉大眼,两肩略宽,给人一种敦厚老实的感觉。老板说,他就是送水工马扬扬,江苏徐州人,今年26岁。

马扬扬微笑着和我打了个招呼,走上前把刚送的5桶水收回的水票交给了老板。随后他用一个600毫升的杯子接了杯水,喝完后也顾不上休息,转身拎上两桶19升的纯净水,放到门口电动车的后座上。电动车后座两边是用钢筋焊成的铁圈,用来固定水桶。

我看他满头大汗的样子,提议他先休息一下再出发。他两手各提着一桶水说“习惯了,不用休息。”看到此状况,我赶紧把包放下帮着提水。一共9桶水装在了两辆电动车上,我看了一下时间,从马扬扬回来到装上水用了不到3分钟。7点50分左右,我和马扬扬各骑上一辆电动车离开了水站。

第一站是下城区天水巷的一栋7层高的居民楼。楼内没有电梯,送水工只能一桶一桶的扛上去。这栋楼上有两户人家要水,一个六楼,一个在四楼。到了楼下,停好车,马扬扬把短袖衬衫往上一拉,右手提桶,左手托底,一个半圆回转身,桶上肩了。他被衬衫遮住的皮肤白白的,与手臂下半截形成明显的“黑白”对比。

我学着他的样子,把桶扛在了肩上进了楼道。马扬扬走在前面,他已经习惯了跑上跑下,一步两台阶还一副轻松样,而我则刚爬到二楼就开始气喘嘘嘘。好不容易撑到了四楼,身上的衣服已经湿淋淋的了。

此时,马扬扬继续扛着水爬楼梯,我则停在了402室前敲门送水。

“阿姨,水到了”。

一个看上去50多岁的阿姨开了门。

进屋后,我放下水桶准备离去。

“小伙子,麻烦你把水桶放到饮水机上”。

“怎么把换水的工作给忘了!”我一拍脑袋,赶紧又抱起水桶,把它放在了饮水机上。

来到楼下,马扬扬已经在楼下等着我。

居民家送水“被穿鞋套”

十字路口,红灯亮了,马扬扬骑着电动车停了下来,在茫茫的城市人流中他显得微不足道,但又显得与众不同。

去年过完春节,马扬扬初到杭州。因为没有技术,一连好几天他都没找到工作。 一个偶然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了招聘送水工的广告,想想自己浑身是力气,在农村长大不怕吃苦。他按报纸上的地址找到了地方,成功应聘了送水工。

最初几天,老板带着他跑,让他熟悉路线,并给他讲了一些送水注意事项。“要勤洗袜子,勤洗脚,到了夏天天热,晚上下班后要每天洗澡,身上不能有异味,不然客人就不订咱们的水了。”老板的叮嘱,他记在了心里,只是不太明白,送水与洗脚洗澡有啥关系。

一路上,老板还特别给他说了一下交通规则,不能抢道、不能闯红灯等。马扬扬想起了小学老师教的“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停一停”,只是十多年过去了,生活在农村这些常识都用不着,如今他觉得这些东西很重要。因为老板给他说了,不遵守交通规则出了事自己负责。

第一次跟老板去居民家里送水,马扬扬见识了城里人的家是什么样的:明亮亮的地板,光滑的墙壁,挂在墙上的电视……一切都显得那么干净整洁。这样的情景以前他都是从电视里看到。

老板告诉马扬扬,城里人很有礼貌,送完水还会说声“谢谢”。在接下来送水的日子里,他也体会到这一点。慢慢地他和很多顾客熟了,有的顾客还会拿出西瓜或棒冰让他吃,付钱时多出的零头,有的顾客就不让他找了,算是“小费”。

但去年4月份去一户居民家里送水,让马扬扬有了更深的体悟。那是一个新顾客,马扬扬第一次给这家送水。他敲开了门,准备进去,女主人却让他在门外等着,换上鞋套才让进。在门口等了五六分钟,女主人也没找到鞋套。当时他愣住了,一时间说不出话来。这种情况他第一次遇到,突然觉得内心很难过,像是有什么东西堵在了心口。最后,他把水桶放在了门边,没有进去。

那次之后,马洋洋知道了有的客人嫌他脏,怕他踩脏了地板。他想起了老板最初对他的叮嘱,勤洗袜子、勤洗脚等。从此之后,他常在自己斜肩包里备上鞋套,需要时及时拿出来。

写字楼送水既爱又恨

平时从早上7点多到晚上7点多,除了中午20分钟左右的吃饭时间,马扬扬不是在路上,就是在楼梯间。一桶水,1.5元的提成,送得多收入也多,这让马扬扬不舍得多休息。

穿过两条街道,我和马扬扬来到了一栋写字楼前。位于19层的一家公司要了两桶水。离大厦门口还有四五米远,一股凉气就袭来,与马路上炙热的空气相比,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扛着桶,头顶火辣辣的太阳,杭州的热我已习惯,但从来没有像现在渴望空调。我加紧脚步,追上马扬扬,走进了大厦。

对于马扬扬来说,他喜欢来高端写字楼送水,进去之后可以凉快一会;但他又比较讨厌来这种地方,因为有的写字楼保安不让他走客梯,只能乘货梯。货梯一般都要从地下室乘或位于角落处,为此马扬扬扛着桶要多走一段路程。马扬扬告诉记者,现在仍有部分写字楼,送水只能乘货梯。

马扬扬至今还记得,有一次去送水,保安不让走客梯,他乘货梯上去。下来时楼层内没有人,他就乘客梯下来了,到了一楼保安看见他从客梯出来,两个人吵了起来。“下次再乘客梯,就不让你进来送水。”保安撂下了一句狠话。马扬扬不敢再和保安吵了,他想不明白,客梯闲着也是闲着为什么不让自己乘。“一个保安有什么了不起的,难道我乘客梯还能弄坏了。”马扬扬不解。

有的写字楼,保安不让乘客梯,马扬扬乘货梯也就罢了,他最怕的是客户打投诉电话,一旦被投诉,公司就会罚钱。今年6月份的一天,马扬扬骑着电动车拐弯时和一辆公交车发生了摩擦,耽误了送水时间。中途客人打来电话问怎么水还没到,马扬扬解释了一下情况,电话那头客人就开始朝他嚷嚷:“那我不管,5分钟之内赶紧给我送来!”他听了心里很不舒服,“城里人咋这么牛呢?”马扬扬很是恼火。

他一路“飞驰”,还是没有按客人说的时间送到。到了地方,客人嫌他服务态度差,打了投诉电话,公司罚了他20块钱。“十多桶水白扛了”,马扬扬窝了一肚子气,但也不知道向谁倾诉。后来遇到难讲话的客户,他都小心行事,给人家说好话赔不是,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别人的责骂他也只能忍气吞声。

记账本随身携带

电梯已到了18楼,马扬扬从亮得像镜子一样的电梯里,看了一下自己,整了一下衣服,又使劲在电梯里的地毯上蹭了蹭鞋,生怕出来踩脏了地板。刚开始送水时,不少用户嫌他踩脏地板,后来马扬扬就养成了习惯,从电梯出来时在地毯上把鞋子蹭几下。

“叮”的一声,电梯在19层开了。我和马扬扬提上水出了电梯。楼道刚被清洁工打扫过,地面“蹭亮蹭亮”的,马扬扬回头看了一下,没有明显的脚印留在上面。

“您好,您要的水到了。”这是一句标准的工作用语,马扬扬不知重复了多少遍。一个年轻的女子开了1904室的门,看了看,把水票递给了马扬扬,又坐在了电脑前。

从1904室出来,马扬扬告诉我,开门的那个女的以前事情特别多,经常说他踩脏了地板,有时还让他顺便把垃圾袋带下去。

已到了中午吃饭时间,我和马扬扬带着空桶往水站赶。经过一家快餐连锁店,我叫住了他:“吃完饭再回水站吧。”他没同意:“这种地方不仅价钱贵,人还多耽误时间。”

没等我再说话,他骑着电动车就走了,我不得不跟在他后面。几分钟过后,车子停在水站边上的一家小餐馆前。餐馆老板看他进来,和他打了招呼。由于老板不管吃住,中午马扬扬大多都是在这家餐馆吃饭。“这个餐馆,挺干净的,还便宜,10块钱就能吃饱,米饭不够还可以加量。”说着,他自己去打来了一大碗米饭。

快吃完饭时,马扬扬从斜肩包里掏出了一个小本子,他在上面写上了“8月26号,中午饭9块钱6桶水钱。”原来是个记账本,他说,每天的送水量、吃饭多少钱等都会记在本子里。我借过来看了一下,整个本子已记满了多半,“8月25号,98桶水,中午吃饭8块;8月24号,102桶水……”字迹有些难看,但依稀可以看得清楚。吃过饭回到水站,马扬扬喝了杯水,又马不停蹄地去送水了。

“我想学点技术”

一年多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马扬扬已成为一个老送水工。最初他是跟着老板跑,现在呢,只需一张纸条写上具体的地址就能判断出一条最优的路线、以最快的速度把桶装水送到。如今,马扬扬的大脑里装有四五百个地址,在杭州市武林门5公里的范围圈内,他已成为一张“活地图”。

谈起最初送水的那些日子,马扬扬说,那时候扛上一桶水,上不了几个阶梯就气喘嘘嘘了,一天下来浑身酸痛。当时水站老板给他免费提供了一间地下室住,尽管又潮又湿,但一天送水下来,他躺在床上很快就能睡着。

现在,他已能轻松抓起重达80斤的两桶水。肩膀上扛着一桶,另一只手提上一桶,对他来说已是“小菜一碟”。遇到送水旺季他一天能送100来桶,淡季70来桶,除去基本开销一年能挣到三万元左右。他还和两个老乡在汽车东站合租了一间房子,一个月的房租四百多,居住条件稍微得到了改善。

在老家,马扬扬的老婆带着一岁多的儿子,想儿子时他就会往家打个电话。听到娘俩的笑声他就开心,再苦再累觉得也值。前两天往家打电话,老婆说想要个包,他下班后跑到夜市上花了50块钱买了个手挎包。“月底回家带回去,她肯定喜欢。”马扬扬害羞地笑了。

一年多来,马扬扬见识了不少世面。他觉得送水不是一个出路,不仅卖力气,有时还要受气,甚至被人瞧不起。时间长了,他也在想如何改变一下自己。

学点技术是他的打算。“我发现现在物流越来越发达,物流发达就需要司机,我想学点技术,下个月我就不做送水了,准备回老家学驾照了,拿了驾照总有一天能用上吧。”憨厚的马扬扬对生活满怀希望。

天色逐渐暗下来,马扬扬装上两桶水又出发了。这是今天的最后两桶,送完他就可以回家睡觉了。此时,路灯亮了起来。随着一个转弯,马扬扬消失在了小巷中。

记者手记:

“马扬扬”们的城市梦还有多远?

回到办公室,从饮水机里接了杯水,坐下来,马扬扬的身影在我脑海里不断浮现。他们在城市里的辛苦、歧视、无助、窘迫、生活压力,仅仅是广大进城务工者的一个缩影。无论马扬扬送水乘货梯,还是“被穿鞋套”,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对农民工种种或明或暗的歧视,在不少人的头脑中依然存在。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其实,农民工现象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和城乡二元体制所决定的,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出现的必然现象。改革开放前,农民被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兴起,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4月份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举家外出农民工3279万人。

从目前来看,农民工进城务工是农民摆脱贫困,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统计资料显示,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已占到其收入的50%左右。与此同时,城里人的生活也日益离不开农民工。不要说高楼大厦、涵洞桥梁、工厂企业等生产、建设项目离不开农民工,就连跟城里人密切相关的早点、买菜、小时工、社区保安、快递员、送水工、清洁工、餐馆服务员等,哪样能离开农民工?

可见,无论从农民增加收入的角度,还是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民工进城务工在今后一段时间将长期存在。如果农民工受歧视的问题解决不好,必将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对农民工的歧视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多方面、多层次着手。从大的方面来讲,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改变城乡二元体制固然非常重要,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

那么,我们不妨先从城里人和农民工自身说起。

对城里人来说,克服潜意识中对农民工歧视的思想,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少一份傲慢与偏见,从观念和行为上开始做起,看到送水工上门服务,多说一句“谢谢”有何难?

对农民工来说,自立自强才会赢得别人尊重。就像马扬扬说的,不能总埋怨社会、埋怨老板,可能是自己还不够强大,做的不够好。作为“80后”新生代农民工,马扬扬通过一年多的送水攒了点钱,打算去学点技术从而获得一技之长,一步一步地改变自己。“提高了自身素质,有了过硬的技术,这样才会提高与用人单位的‘谈判’能力。”他说。

当然,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来说,除了提高自身本领外,还应遵守法律和社会秩序,塑造一个良好文明的农民工形象;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马扬扬说。

可以料想,农民工进城务工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还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长期存在。不过,尽管实现真正的“同城待遇”尚需时日,但或许,随着城市文明和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马扬扬”们的城市梦会更容易实现一些吧?

(责编:冯益华)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
  • 原创推荐
  • 风情小镇
  • 旅游频道
  • 图说中国
  • 热点推荐
  • 环球博览
  • 图说浙江
  • 人民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