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关注】记者“体验360行”系列(13)
消逝中的盐农
2012年09月29日11:04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开栏的话: “您是做什么的?”乍然相识,人们大都会抛出这样的话题。 或许您正干着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儿,拿着微薄的薪酬,经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 或许,您正操持着一门后继乏人的手艺,忍受着萧条与孤独,却仍然选择了坚守; 或许,您正从事着一个新型的职业,在炫目的职场上创造着大量的财富,享受着妒羡的目光。 或许,您只是“朝九晚五”人群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员…… “360行,行行出状元”——不是高薪的职业才显得尊贵,不是炫目的职场才显得伟大。不同的职业,背负着不同的责任,承受着各自的艰辛。无论您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恪尽职守、躬身奉献,您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多一点体验,多一份理解。从今天开始,人民网浙江频道记者将按照报社“走转改”部署,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零距离地倾听、感知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 希望您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的脚步…… |
体验地点:岱山县岱西镇后岸盐场
体验职业:盐农
“一天不吃盐,吃饭不香甜,三天不吃盐,一身软绵绵。”盐,作为“百味之祖”,在人的生命中不可缺少。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制盐,沿海地区以晒制海盐为主,称为“煮海”。据考证,浙江省岱山县的“煮海”历史可追溯至4000年前,可以说是最古老的海洋产业。
老话说人生有三苦:晒盐、打铁、磨豆腐,可见晒盐是一份极苦的差事——三伏天里,光膀子一脚一脚地踩着水车,把海水引进盐田;三更半夜也要出工,肩挑手提,将一担担还滴着水的盐收进盐仓;有时,一场暴雨冲淡了卤水,一切又得重来……
在浙江沿海地区,“晒盐”这个古老的行当依然存在。当千年的历史翻过,晒盐是否还那么苦?盐农的生活又有何变化?请随记者一道走进盐场,走近盐农。
靠天吃饭
从岱山县城出发,车行20分钟即抵达岱西镇后岸盐场。远远望去,大大小小的盐田接连成片,盐卤在蓝天的映衬下波光粼粼,一望无垠。身在其中,连空气也是咸的。
空旷的盐滩上,记者见到了后岸盐场场长黄小波和老盐农徐龙清。正午火辣辣的太阳下,两人正在检查卤水结晶情况。约10厘米深的卤水下面已经能见着一层白,老徐用手推开盐层时,皮肤的黝黑和盐晶的白亮,真当是黑白分明!
“盐是怎么晒出来的?跟着海水走一趟就明白了!”谈起晒盐,有着40多年晒盐经验的老徐讲得头头是道:涨潮时开动抽水机提取海水,通过渠道送入阶梯状的制卤滩,每天傍晚往下放一格,最后饱和卤进入结晶池;夏天蒸发快,一般7—8天可以出一次饱和卤,冬季则要十多天;下雨天,要及时把卤水放入一旁的保卤池,一格一池,分级保卤,天晴后重新开晒……“说到底,晒盐是靠天吃饭的行当!”他说。
太阳最猛烈的七、八、九月是盐农一年中最忙的季节,又叫“百日大战”。这期间,盐农凌晨两三点就得起床,收盐、挑盐、堆垛,一直要忙到早上七八点,白天继续看管盐田,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如果当天的日头烈,傍晚还能再收一次呢。”听得出来,老徐希望太阳来得更猛烈些。
可惜天不遂人愿。“天气预报有雨,赶紧去收盐!”一阵广播声响起,原本安静的盐田骤然热闹了,许多人纷纷往这里赶。“要下雨了,别人是往家里赶,我们盐农却是要往盐田赶。”老徐说完匆匆忙忙下了盐田。
不一会,偌大的盐田里陆续聚集了几十号人,“唰唰”的耙盐声响成一片。
记者也赶紧换上胶鞋,拿上一个盐耙下田去推盐。盐耙拖着长长的手柄,因为常年浸透盐水,又重又滑,估摸超过5斤。才推了没多久,手臂已开始酸痛,而不时溅起的卤水打湿了衣裤飞到了脸上,舔舔嘴角,咸到发苦。
雨并没有下,乌云渐渐散去。不敢放松的盐农们开始挑盐上岸,一个满担的重量约75公斤,湿漉漉地滴着水。记者试着挑了几担,担子里的盐不到一半,却压得肩膀生疼。
在“抢盐”的过程中记者还注意到,每块盐田边都装有一个大喇叭。原来,生产旺季时,盐农全天处于“一级战备状态”,只要广播一响,就得奔赴盐田抢收保卤。今年8月,“海葵”台风过境时,夜半暴雨。老徐和村里的老伙计们连夜下盐田,把卤水抽进卤水缸,一直忙到天亮才回家。第二天到盐田一看,一片汪洋了。“那些卤水的盐度快接近出盐,要是被雨水冲淡,太可惜了。”老徐回忆说。
“盐二代”不想晒盐了
收完盐,记者和盐农坐在田埂上闲聊,发现这些人大多60多岁,最年轻的一位也有57岁。
“怎么不见年轻人?”这个问题激起了一片议论。“晒盐收入低,年轻人去工厂打工赚钱了。”“晒盐的苦,孩子们哪里受得了?”“等我们老了,就没人晒盐了。”……
黄场长折了一根树枝在地上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一个像老徐这样经验丰富的老盐农最多能管理20亩盐田,亩产量4吨左右。按去年每吨盐400元的价格(全国统一收购价)计算,年产值仅为3.2万,除去成本,盐民拿到手上的收入只有2万元或者更少,而同期的县职工年收入为44514元。今年台风不断,亩均产量大约只有2.5吨,徐龙清辛辛苦苦这一年的收入不足万元。
而早在1994年,岱山盐民劳均年收入为9854元,县职工人均年收入4567元,盐民收入是职工收入的2倍。当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晒盐,人人争当晒盐工。有名有利的时候,村里谁家娶了媳妇添了娃,都是盐场上的大喜事,比一些渔民村热闹得多。
“不要说和以前比,现在和隔壁村比都差远了。要是我们村也被征地就好了!”一旁的老徐大声地插了一句。对这个六十多岁的老汉而言,脚下这几十亩盐滩地曾是他家几代人的饭碗,但他似乎并不眷恋。
他指着对面岙口的一片工地厂房说:“你看,那是前岸村,原先都是产盐村,靠盐吃饭。现在人家不晒盐了,办船舶修造厂,村民到厂里上班一年起码四五万元。家里房子多,还能收房租哩!”
老徐说的前岸村,这两年通过“盐田废转”来发展临港工业,已有十来家船舶修造企业落户。以前,两个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都是160多万,现在人家年产值已达30多亿元,后岸村还在原地踏步,落后了好大一截。“谁不心动呢,年轻人都跑到他们村里打工去了。”黄场长作为后岸村的副村长也很感慨。
由于收入低、劳动强度大,如今,不仅仅是岱西镇,整个岱山乃至浙江都已经鲜有年轻人加入到盐民队伍了。记者了解到,根据当地盐业部门2011年的一项调查,岱山县共有盐民1133人,45周岁以下的仅有16人,而56—65岁的盐民占比达55%,倒是晒盐的主力军。与此同时,随着盐民出走、盐田抛荒,岱山的盐田面积正以每年800余亩的速度萎缩,盐田废转甚至已经成为浙江各大盐区的一个普遍现象。
废转之外寻出路
采访中,记者在当地听到一句古话:“煮海为盐,朝水夕钱”。意思是早上在石滩上倒入海水,下午即可收盐换钱。千年之前,这里的先民就以此为生,一度还是一门赚钱的好路子。那么,为何到了科技发达的21世纪,盐农的辛苦不减,收入却更低了?
面对记者的提问,黄场长沉默良久。自从2007年做了场长,他就一直都在探究,问自己、问盐农、问专家。在他看来,一方面,食盐属于特殊商品,涉及战略安全,由国家统购统销,盐农没有市场发言权,而新世纪以来的全国统一收购价的涨幅和物价相比,差距甚大;另一方面,由于近二十年来生产工艺几乎停滞不前,生产效率低下。
据老徐的回忆,从他记事起,岱山的晒盐技艺只改进了三处:抽取海水时用上了水泵;盐滩由最开始的泥土石滩换成了吸热黑膜;旋卤用上了旋卤机,不再需要人拉着绳子绕盐田转圈了。
为什么不向北方盐场“取经”?要知道,江苏、山东等省份的盐田一年只收两次盐,完全机械化操作,盐民的人均年产量高达上千吨,收入高出许多。
“照搬不来!”对记者的这个疑惑,黄场长连连摇头。几年前,前任场长考察北方盐场后也动过心,发展机械化生产。可是,一个村办盐场哪来足够的资金投入?更何况,专家分析后认为浙江的盐田面积小、雨水多、日照强度不足,即使更新了设备产量也很难有大幅提高,届时投入产出比更低。这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难道这万亩盐田只能等着被“废转”吗?
“如果成为‘绿海公司’的试验田,生产绿色盐,或许能保下来。” 说这话时,黄场长颇为兴奋,还领着记者去参观试点盐田。据说,这块300亩盐田上投入了600万元进行精品化改造。
结晶池底铺的是大理石,清爽洁净,测浓度、输卤、收盐、捆盐等工序皆是机械化操作,捞上一把盐来瞧,色泽纯白,盐粒均匀。黄场长说,此盐专供该公司的“绿色日晒自然盐”生产线,而这种盐在市场的价格比一般的盐要高出三分之一。
据介绍,这家公司是由省盐业局和县盐业分局2006年合办的。现在不仅承担传统的收购销售原盐业务,还探索研发各种“高端盐”和延伸产品,试图做大盐业产业,从而带着没有市场发言权的盐农、盐场一起富起来。近年来这种模式的成效已初显,去年给了盐农每吨100元的补贴,目前还在计划大面积扩充实验范围。
这不多的钱,是老徐继续留在盐田的盼头,他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田里也能产出绿色盐。
傍晚五点,盐田上的盐层厚了几分,映得太阳的余晖格外耀眼,推盐机“呜呜隆隆”地开始运作了。老徐也要赶回去收自己的盐了。
记者手记:
岱山海盐,再“精细”些
岱山海盐,因其“洁白晶莹、粒细速溶”的特质,在历史上被列为“贡盐”,入奉宫廷。一直以来,比起粗粒子的北方盐,鲜嫩营养的岱山海盐更受浙、沪地区消费者的青睐,今年4月份还被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可就是这样一个堪称岱山“金名片”的特色产品,却面临着凋零的危险——专营体制下,生产工艺停滞不前,生产面积正在萎缩,一线的生产者日趋减少。正如老盐农徐龙清所说:“打铁和磨豆腐都机械化了,就剩晒盐最苦最没钱。”
那么,如何才能光大“贡盐”这份产业,让盐农苦尽甘来?
的确,浙江沿海地区盐田分散、雨水多,很难实现北方的规模化生产。那既然规模上不去,咱能不能向精细化加工要效益?这几年,“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浙江依靠科技创新,闯出了一条“高效农业”的好路子,堪称“亩产论英雄”的典范。更何况,当前各地都在讲转型升级,像岱山海盐这样亟需革新的传统产业更应该“借梯登高”,借助于科技创新和市场开发这两条“腿”来助推工艺改进和产业发展。
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思维。放眼当今的食品市场,人们日益关注食品安全和营养,各种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多,许多产品往往是“不比产量比质量,比了质量拼花样”。就好比花样繁多的日本酱油,在价格比国产高出一大截的情况下,依然十分畅销。
那么,能否对岱山海盐进行深度开发,通过走高精专路线来提升产业效益,并以此增加盐农收入,提高其生产积极性,从而保住盐田面积的底线呢?
就说浙江省绿海制盐有限公司吧,在它身上我们已经看到了精细化发展的市场前景。该公司的“绿色日晒自然盐”自2007年推出以来销售量年均增长25%,仅今年上半年就已实现销售7000吨。这种盐每包比传统盐贵0.5元,算下来,每吨盐增加利润近2万元。如此,绿海公司自然有钱给盐农发补贴了。
当“贡盐”越来越值钱了,咱盐农的收入不也就跟着水涨船高!
当然,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岱山海盐若想重回“贡盐”之辉煌,产品精细还远远不够,管理体制、流通渠道等各环节都得精细起来。这样,岱山海盐方能“精益求精”。
- 原创推荐
- 风情小镇
- 旅游频道
- 图说中国
- 热点推荐
- 环球博览
- 图说浙江
- 人民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