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艺人的坚守--浙江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

【本网关注】记者“体验360行”系列(20)

一个老艺人的坚守

记者 冯益华

2013年01月25日14:50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开栏的话:

    “您是做什么的?”乍然相识,人们大都会抛出这样的话题。

    或许您正干着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儿,拿着微薄的薪酬,经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

    或许,您正操持着一门后继乏人的手艺,忍受着萧条与孤独,却仍然选择了坚守;

    或许,您正从事着一个新型的职业,在炫目的职场上创造着大量的财富,享受着妒羡的目光。

    或许,您只是“朝九晚五”人群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员……

    “360行,行行出状元”——不是高薪的职业才显得尊贵,不是炫目的职场才显得伟大。不同的职业,背负着不同的责任,承受着各自的艰辛。无论您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恪尽职守、躬身奉献,您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多一点体验,多一份理解。从今天开始,人民网浙江频道记者将按照报社“走转改”部署,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零距离地倾听、感知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

    希望您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的脚步……
都锦生博物馆内,柯道存和他的三个徒弟正在描绘织锦“意匠图”。
都锦生博物馆内,柯道存和他的三个徒弟正在描绘织锦“意匠图”。

体验地点:都锦生织锦厂

体验职业:织锦艺人

 说起“都锦生”这三个字,杭州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它作为“杭州织锦”的代表,曾是杭城的一张金名片。如今,都锦生织锦作为国内丝绸行业的老字号,唯一保存了“杭州织锦”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

美丽的都锦生织锦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在老字号普遍陷入传承困境的今天,这项传统手工技艺现状如何?近日,记者走近都锦生织锦厂,感受一个老艺人的酸甜苦辣。

 工艺精美

“咵嗒咵嗒”的机杼声中,一台台织机飞速运转,编织着一块块图案精美的面料。不一会儿,栩栩如生的珍禽异兽跳入了画面;西湖风景、桂林山水映入丝绸……上午八点,记者来到位于西湖边的都锦生织锦技艺展示厅,开始了都锦生织锦体验之旅。

全国织锦大师柯道存老人是我今天的“织锦老师”。一台正在吐纳的纺织机器前,这位70多岁的老人轻轻抚摸着编织中的面料告诉我:“这就是都锦生织锦。”

柯道存在都锦生已有40多年,是为数不多的掌握都锦生织锦技艺的老师傅。为了让我尽快了解织锦,他首先带我来到位于展示厅对面的都锦生织锦博物馆参观。

这座国内首家专题织锦博物馆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展出有各类织锦作品和图片1000余件,常年免费开放。馆内透明橱窗前,老人通过一张张织锦画,讲述起都锦生80余载的悠久历史。

都锦生织锦始于1921年,由我国著名丝织革新家都锦生先生创立,是中国名锦之一,也是杭州的特产。它坚持用传统手工工艺设计生产,大多为纯手工制作,一般产品都要经过 58道手工工序才能完成。由于做工精致、色彩瑰丽、质地细腻、手感丰满、极富民族特色等特点,被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之花”。都锦生织锦曾代表中国传统织锦工艺品参加1926年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和1929年的首届西湖博览会,分别获得金质奖章和特等奖,创造了中国丝绸的一代辉煌。新中国成立后,它被定为国家礼品之一。

老人自豪地说,如今的都锦生织锦已形成像景织锦、装饰织锦、服用织锦三大系列、一千六百四十余个花色品种。“你瞧这幅《向日葵》,色彩冲击力很强,这幅彩色浮雕织锦《枇杷》用的是独特的‘挖花’手法,这幅《春苑凝晖》将工笔重彩的国画搬到了丝织物上……”在他的引导下,都锦生在丝丝缕缕的交织中创造出的大千世界扑面而来。本以为织锦就是普通的丝绸面料,原来它不仅能表现一般的织物图案画,还能够表现大幅的绘画作品;不仅能表现平面画作,而且能表现富有立体效果的美术作品。美丽的都锦生织锦,真让人大开眼界!

传承之痛

都锦生织锦博物馆也是都锦生织锦工艺设计部门所在。柯道存的办公室就在第四间展示厅内。办公室像一个大画室,四张硕大的桌子上铺满了画纸。大桌旁有一张小的八仙桌,上面放着各色的颜料盘,还有各种工具和大小不一的画笔。

由于织锦是一项极其专业的工作,没有一定的基础根本无法亲自上手。整个体验过程,我一直在柯道存身旁学习、观察。

柔和的灯光下,老人戴上老花镜在桌前专注地调颜料,然后拿起画笔在图纸上着色。在他灵巧的画笔下,慢慢地,黑白风景织锦画的天空变成了湛蓝,树林变成了翠绿,水塘清澈了,花朵艳丽了,原本的黑白织锦画变成了一幅彩色绚丽的绘画织锦,更加自然和逼真。

老人所教授的是织锦技艺中的“意匠设计”环节。“意匠”能力相当于现代语言说的设计能力,是都锦生织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所在。如果说织锦是一卷美丽的画轴,那么意匠绘图人员就犹如绘图中的画师,织锦的成功与否全在他们的妙笔上。

老人拿起一幅织锦图画耐心解释技艺手法:选稿要选择色彩鲜明的图画,然后是计算意匠图纸大小,再是要选择绘图法;这中间得要熟练掌握意匠绘图的组织点及其变化规律的程度……

示范过程中,他的三个学徒一直专心致志地在图纸上描摹,神情专注而严肃。他们是前几年厂里招的美术学院的聋哑生,也是新一代织锦艺人。2004年,为传承这项“非遗”,厂里请回了柯道存来教授他们织锦技艺。

老人说他对徒弟们的第一要求是要有一种虔诚的工作态度。他告诉徒弟们,织锦艺人的生活是简单而艰辛的,必须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基础训练和一次次的经验积累,才能见到一点点成就。而且,织锦设计是一种艺术创作,没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人是无法具备的。普通织锦的图案多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梅兰竹菊等,都锦生织锦要与那些名贵书画或者高级礼品相配,图案、纹理的设计就不能等同一般。如何把不一般的设计用丝线表达出来,更要具备一定的织造技术、染色知识基础,二这都需要长时间的学习积累。

他教他们如何选择画笔,如何搭配色彩,各种颜料如何调出,多年来竭尽全力地倾囊相授。因为身理上的缺陷,他们师徒之间的沟通全靠写字。

“这么专业的知识,会不会很难用纸笔来沟通?”我忍不住问。

老人无奈地笑笑:“有时正常人一两句话就能理解的事,跟他们沟通起来总要写很多张纸。”

或许是因为沟通困难的缘故,三人学艺多年,虽然掌握了基本技能,但还没能“出师”。“织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意匠设计,这是项创造性的工作,结构、色彩都得自己思考,我能教他们技艺,但很难教他们去思考。”他望着三个埋首绘画的徒弟忧心忡忡:“我们也尝试过很多次让有美术基础的年轻人来学这门技艺,但由于薪酬、工作性质等各种原因,都不太成功。”

发展之惑

作为杭州的一张金名片,都锦生是“杭产三绝”之一,以前外地游客来杭州,总不忘带一个都锦生的织锦产品回去。如今的都锦生织锦是否依然有如此的产销辉煌?在我的要求下,柯道存带我来到位于都锦生织锦博物馆对面的“都锦生精品丝绸商场”。

与我想象中顾客盈门的场景不同,这偌大一个闹市区的卖场里,顾客寥寥无几,与隔壁的鞋城、女装街形成鲜明对比。

柯道存老人显得非常失落。他用满怀怀念的语气告诉我,都锦生规模最大时有3000多人,仅设计人员就有几十人之多,机器数量有600多台,可是杭城首屈一指的大厂。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消费和审美观念以至市场都发生的全方位的变化,以传统著称的都锦生织锦产品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2001年,都锦生从国营企业改建成为股份制公司,利用良好的地理位置,发展起鞋城、影院、超市等第三产业。

都锦生的效益一点点好转,老人却感到不安。因为,传统织锦的产业规模在日益萎缩:从事织锦的工人数缩减到了百来个,机器仅剩了18台;意匠设计部门原来有20多人,但许多原来的老艺人纷纷或退休或转行,现在真正做设计的没剩几个了。“主业变成了副业,这还是都锦生吗?”老人喃喃自问。

柯道存的担忧也是整个都锦生人的忧虑。为了让老字号重现昔日光彩,前年,都锦生积极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了人工意匠图“计算机读入系统”。这种系统不但可以读入人工意匠图,还可以从图片照片中直接形成意匠图,实现了传统织锦工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如今,织锦意匠图的任何一次改样,设计人员只需鼠标轻轻一点即可,方便快捷。这不仅使意匠图的设计效率大为提高,也为开发延伸产品打开了巨大的空间。

织锦电子化时代的到来让柯道存看到了这项技艺传承发展的新希望。干了一辈子织锦,老人觉得,要打开新局面,关键就是在设计。“如果能创造更多时尚的花色品种,就能更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不过他不忘强调,设计靠人,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设计团队。

记者跟随柯道存体验织锦工作时,老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用纸和笔无声地教授三个徒弟。看着他银白的鬓角和手掌间被画笔熏染出的一条条黑色沟壑,记者忍不住问他打算什么时候真正退休。他说厂里打算新招一批员工,也许从中还能培养出几个好苗子,打算尽一点余热。

走出都锦生织锦博物馆是下午五点左右,天气正冷,老人穿着厚厚的棉服、带着黑毡帽,骑着老式自行车赶回家去做晚饭。这个都锦生织锦最老的手工艺人,背影是如此孤单。

记者手记:

莫让老字号有名无实

老字号企业是我国民族商业的宝贵财产。它的商誉和文化内涵使其不仅在经济上取得超出一般的效益,也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名片之一。近年来,浙江在对老字号的保护和弘扬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制定保护政策,为老字号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牵线搭桥、鼓励成立老字号企业协会,组织专家为老字号把脉等等。目前,浙江省一共拥有91家中华老字号,232家浙江老字号,初步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保护与促进老字号工作的管理模式。

不过,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浙江的老字号,特别是传统手工艺类的老字号存在不少隐忧。在经济大潮中,不少老字号开始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如投资房地产、酒店等。而相对应的,传统的主业却逐渐式微,从事传统技艺的人才队伍不断流失,年青一代更对老字号的品牌认知度越来越低。许多老字号面临“空心化”危险。

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和文化是老字号企业的精髓所在,没了这些,老字号迟早要被淹没在现代化的商业大潮里。都锦生织锦的核心竞争力是它的“意匠”能力,也就是现代语言说的设计能力。为什么中国丝绸如今占据全球80%的市场份额,但高端市场却看不到一点痕迹?为什么一条爱马仕丝巾能卖几千元,而国产丝巾不少沦为跑量销售的“地摊货”?问题的关键就在设计。追根溯源,在于人才的问题。

其实不仅是都锦生织锦,设计能力即创新能力,这在每一个产品上都是核心和灵魂。想要重拾昔日光彩,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老字号,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面向市场、不断创新,保持一流的产品质量——做到这几点,相信再传百年也不是问题。切莫被利益的“乱花”“迷”了眼、忘了本,反断了传承的脉络。

认真学艺的新一代都锦生织锦艺人。
认真学艺的新一代都锦生织锦艺人。
柯道存老人带记者参观都锦生织锦织造工场。
柯道存老人带记者参观都锦生织锦织造工场。
(责编:一微、翁迪凯)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
  • 原创推荐
  • 风情小镇
  • 旅游频道
  • 图说中国
  • 热点推荐
  • 环球博览
  • 图说浙江
  • 人民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