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的传承--浙江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

【本网关注】记者“体验360行”系列(23)

一把剪刀的传承

记者 陶佳苹

2013年03月08日15:27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开栏的话:

    “您是做什么的?”乍然相识,人们大都会抛出这样的话题。

    或许您正干着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儿,拿着微薄的薪酬,经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

    或许,您正操持着一门后继乏人的手艺,忍受着萧条与孤独,却仍然选择了坚守;

    或许,您正从事着一个新型的职业,在炫目的职场上创造着大量的财富,享受着妒羡的目光。

    或许,您只是“朝九晚五”人群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员……

    “360行,行行出状元”——不是高薪的职业才显得尊贵,不是炫目的职场才显得伟大。不同的职业,背负着不同的责任,承受着各自的艰辛。无论您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恪尽职守、躬身奉献,您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多一点体验,多一份理解。从今天开始,人民网浙江频道记者将按照报社“走转改”部署,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零距离地倾听、感知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

    希望您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的脚步……
张小泉展示厅里摆放的各式剪刀,手工剪刀、厨房剪、指甲剪、旅行剪、儿童剪、瑞士军刀……
张小泉展示厅里摆放的各式剪刀,手工剪刀、厨房剪、指甲剪、旅行剪、儿童剪、瑞士军刀……

体验地点: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馆张小泉展厅

体验职业:张小泉手工锻制技艺手工艺人

近几年,不时听到一些老字号倒闭的消息。那些从旧时代走来的“商业贵族”因为不能适应时代的脚步而渐渐没落,不免令人可惜。更让人叹惋的是,一个老字号的消亡往往也意味着一个传统工艺的消失,一个古老职业的消逝。

在古代,制剪行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剪刀更是裁缝、锡匠、花匠等职业人的谋生工具,清代时,行业里的佼佼者“北王南张”曾风靡一时。随着大机器生产时代的到来,如今北京的“王麻子”已破产,而杭州“张小泉”却越走越远。不久,它将迎来350岁的生日。

这项古老的制剪技艺如何传承?记者走进位于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馆,跟随老手工艺人,体验了一把张小泉剪刀的手工锻制技艺,试图解开一把剪刀百年传承的密码。

一双手连起40道工序

一个老字号的荣耀往往由一个纯良的技艺开启,当年的张小泉以“良钢精作”闻名于世。几百年过去,手工生产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良钢精作”的张小泉剪刀手工锻制技艺仍被完好地保留着,2006年,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冬日里走进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馆,一个古朴的剪刀手工作坊映入眼帘。在旧时,锻制工艺有“一只风箱一把锤,一块磨石一只盆,一把锉刀一条凳”的说法,眼前的这个手工作坊,传统的锻制设备大都保持了原样,只是风箱已被炼炉所替代。

作坊内共有三人。81岁的施金水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也是目前熟稔锻制工艺为数不多的几位老手艺人之一。他的徒弟丁师傅和陈师傅也都年过五旬了。如今,正是这三位老师傅坚守着这项历经几百年的传统技艺。

满头花白的施师傅穿着朴素的工作服,话不多,手脚却一刻不停歇,透露着一股老手工艺人的专注和坚韧。见我特意过来,他坚持要亲自示范手艺给我看。

施师傅说,张小泉剪刀最关键的一步是“出头”,别家的剪刀刀刃都是铁打成的,而张小泉的刀刃是钢,以钢铁分明、刀口锋利著称。这个独创的镶钢锻打技艺是中国两千余年剪刀史上的一个革新,影响深远。

怎样算“钢铁分明”呢?施师傅先把一小块长方体的钢嵌在刚刚锻打好的熟铁中,在炼炉里加热,不一会儿,通红的钢铁融合体出炉。此时,丁师傅和陈师傅两人分别站一边,拿着大榔头和小榔头依次敲打。几分钟后,冷却了的刀刃果然“钢铁分明”——既有明显的钢铁交接线,又完美地融于一体。

“这可是一道考验悟性的技艺。一块小小的钢要恰到好处地覆盖在刀刃上,铁软钢硬,什么时候下锤很有讲究。早一秒,钢要碎掉,晚一秒,钢铁无法融合。要做到这些,靠的全是经验。”施师傅说。

传统的锻制技艺有72道工序,现在经过简化,仍然有40道工序。“蹲屁股、抡弧平、排里口、配对、弯角、敲缝……”施师傅一边念念有词地向我介绍着工序,一边紧握锉刀,专注地挫、磨、敲,反反复复的几个动作,力道都不小。

我注意到施师傅的手,宽厚的手掌上满是老茧和“沟壑”,手臂上星星点点地布满了火花烫伤的印子。而就是在这双“剪刀手”中,冰冷坚硬的铁件、钢条变得柔软起来,“千锤百炼”之后,一把剪刀的雏形慢慢地显现出来。

这变戏法似的手法,让我看得云里云雾。师傅们告诉我,手工技艺的奥秘体现在对细节的坚持,需要慢慢体会,比如刀面要像鹅毛的形状;两片刀面的贴合处不能有一丝缝隙;猝火时,火候要以杨梅红为最佳……因为对品质的坚守,比起机械剪刀,手工剪刀在坚韧度和手感上都更胜一筹。

到了磨剪刀阶段,我执意要求体验一下这个自以为“最简单”的工序。卷起袖口,学师傅的样子将刀面用一个小木块扣住,按在磨石上,双手用力来回磨。不过我的架势虽大,成效却甚微——磨了好一会,一看居然只磨开了中间一小段的锈迹。“角度要稍稍斜一点,从右边慢慢磨到左边,不能贴得太紧。手劲要稳。”我听着施师傅传授秘诀,稍不留神,刀口就割到了手上。一道小口子,火辣辣地疼。

“怎么连剪刀都磨不好?”我有点沮丧。

“我当学徒的时候,光是磨剪刀就学了好几年呢。做剪刀没有几十年的功夫是不行的。我的两个徒弟在剪刀厂干了一辈子,跟着我也两年多了,才刚刚学了个大概呐。”老人笑着宽慰我。

350年的传帮带

“做剪刀,苦是真的苦!”坐下来和施师傅聊天,他深深叹了口气。施师傅出生在萧山农村,15岁那年,家里把他送到杭州扇子羊一号剪刀店做学徒。“打铁摇船磨豆腐”,在那个年头,做剪刀几乎是最苦的营生之一。但为了讨生计,很多穷人家的小孩都乐于学一门手艺。

做学徒,前几年就是师傅家的小伙计,砍柴、买菜、带小孩什么都要干。唯一和剪刀相关的是拖泥石——把磨刀的泥砖磨光滑。那个时候,师傅教得很严,还捂着一些关键的本事,出不出得了师门靠的是勤奋和悟性。穷人的孩子肯吃苦,年少的施师傅每天在干杂活的间隙偷偷地观察技艺,两年后,他从一群小伙计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全手师傅,正式进入手工作坊生产剪刀。

手工作坊的工作更苦。一个炉灶,五个人,一天产100多把剪刀。施师傅每天早上两三点起床,几乎一刻不停地干到晚上八九点。滚热的油珠滴到脚上,不能走路了,手上的活依然不停;双手磨出了血,泥水混着血水接着干……锻制手艺就在这种坚持不懈地磨砺、几百年的代代传承中日益精进。

上个世纪60年代,剪刀进入大机器生产时代,古老的锻制工艺渐渐式微。机器生产的剪刀只需9道工序,在机械化大潮中长大的丁师傅和陈师傅一代人,对手工制剪工艺已经很陌生。到如今,施师傅由毛头小孩变成了耄耋老人,手工制剪行业更加垂垂老矣,年轻一代几乎无人问津。

手工技艺该怎么传承?这个问题一度让老人万分焦急:“很多老字号觉得手工艺生产成本太高,不赚钱,就把老一辈子留下来的宝贝丢了,没有了手工技艺,老字号只是一个空壳。”

幸好,“张小泉”在手工技艺该保留还是该舍弃的困局中早早地挣脱出来,走上了新的“传承”之路:一方面对古老的剪刀锻制技艺进行系统地整理,用文本、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广为传播;另一方面,从剪刀工厂中挑选最好的师傅,重新拜师学艺,让古老的技艺得以“活着”保存下来。

于是,几年前,白发苍苍的施师傅“重出江湖”,开始了新一轮的传帮带。在这个开放的手工作坊内,他带着两位同样青丝渐长的新徒弟烧铁制剪,一点一点地传授古老技艺的每一个细节。不时地,有游客们会好奇地进来张望,看看张小泉剪刀传统的生产过程,有些还兴致勃勃地上手操作一把。

看着消逝中的古老技艺如今又散发出新的生机,施师傅很欣慰:“老工艺能‘活着’,便是最好的传承。”

让“古老”重生

时代不同了,展示馆里的“传承”没有了夜以继日的辛苦,没有了为生计挣扎的无奈,但很多时候,这里会爆发新与旧的“冲突”。“有些传统的工艺太落后了,没必要用人力,我觉得用机械的效果会更好,而师傅很守旧。”在学习过程中,丁师傅总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与施师傅“争执”起来。

带着机械思维的丁师傅这一代与在手工作坊里成长的老手工艺人的冲突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丁师傅看来,如果传统工艺的传承只是单纯作为一种留存,将它束之高阁,与实际生产脱节,是非常可惜的。事实上很多老字号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新时代的产品和传统的工艺是两张“皮”,传统工艺成为凝固于过往时代的一段历史。

如何让“古老”在传承中重生?这是丁师傅他们承上启下的这代人思考的问题。

在这代人的努力下,很多年前,张小泉机械化生产的很多工序中就带上了传统工艺的影子:比如有些工序仍由老师傅用榔头敲打而成,手工操作的步骤让机械生产的剪刀有了更佳的手感;比如对生产质量的固守,在手工生产时期,为了保证质量,师傅会在剪刀的某个部位做个记号,让每一把剪刀的品质都有源可溯,如今,张小泉对生产质量的把关依然带着这个思路,流水线上的每一道工序必须由车班长签字保证,哪一步出错一目了然。

“很多老字号都将传承‘固化’了,于是,被不断变化的时代所淘汰。张小泉走过百年风风雨雨仍能长盛不衰,这与它结合手工与机械化生产,不断创新密不可分。”丁师傅的话,透露着浓浓的自豪。

我看着展示馆一隅琳琅满目的“张小泉”剪刀,手工剪刀、厨房剪、指甲剪、旅行剪、儿童剪、瑞士军刀……各种各样精致的刀剪从长长的柜台上延展开去,一如它们在长长的350年里走过的传承岁月。的确,“张小泉”该有这样的自豪。

记者手记:传承350年的启示

小时候,外婆的裁缝篮里永远放着一把亮闪闪的剪刀,刀背厚重,刀口锋利,再怎么厚实的布料都难逃它的刀口。年少的我称它为“神剪刀”。多年过去,外婆的裁缝篮早不见了踪影,但那把“神剪刀”还历历在目,刀面上的“张小泉”三个字也犹在眼前。这便是老字号的魅力。因为卓越品质,它深刻地烙印在人们的生活里,成为几代人共同的回忆。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不少老字号纷纷倒闭的形势下,350岁的“张小泉”如今魅力依旧。它走出了手工艺传承与机械生产之间的矛盾怪圈:一方面手工锻制技艺仍然“活着”,另一方面,机械剪刀的市场份额也在扩大。

探索张小泉剪刀传承的密码,至少带给我们几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老字号必须坚守“老底子”,把企业赖以辉煌的手工艺舍弃掉,无异于自掘坟墓。说到底,人们心目中的老字号是那份由双手打造而来的优质而舒适的感受。放弃了手工艺,老字号的品牌形象便没有了“芯”。

第二,手工艺的传承必须跟得上时代的脚步,与其让它们成为文字、影像中的记忆,不如好好地让它们在人们手中“活着”。虽然可能不会带来直接的效益,但那些从旧时代走来的“贵族们”自有他们高贵的理由,在“古老”中创新,将带来新的收益。

或许,我们还可以思考更多。作为一种旧时代的职业,手工艺人终有消失的一天,但职业的消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力求优质品质、注重用户感受的手工艺思想的消失,可怕的是这些思想精髓不能灌输到新的职业精神中去。

施师傅给记者介绍手工剪刀,与机械剪刀相比,手工剪刀更坚韧,手感更佳。
施师傅给记者介绍手工剪刀,与机械剪刀相比,手工剪刀更坚韧,手感更佳。
传统的锻制技艺有72道工序,现在经过简化,仍然有40道工序。挫、磨、敲,反反复复的几个动作,力道都不小。
传统的锻制技艺有72道工序,现在经过简化,仍然有40道工序。挫、磨、敲,反反复复的几个动作,力道都不小。
施金水老师傅在锻打剪刀,他身上体现了老手工艺人的专注和坚韧精神。
施金水老师傅在锻打剪刀,他身上体现了老手工艺人的专注和坚韧精神。
(责编:一微、翁迪凯)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
  • 原创推荐
  • 风情小镇
  • 旅游频道
  • 图说中国
  • 热点推荐
  • 环球博览
  • 图说浙江
  • 人民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