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绸伞艺人--浙江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

【本网关注】记者“体验360行”系列(24)

博物馆里的绸伞艺人

记者 陈小燕

2013年03月16日16:55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开栏的话:

    “您是做什么的?”乍然相识,人们大都会抛出这样的话题。

    或许您正干着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儿,拿着微薄的薪酬,经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

    或许,您正操持着一门后继乏人的手艺,忍受着萧条与孤独,却仍然选择了坚守;

    或许,您正从事着一个新型的职业,在炫目的职场上创造着大量的财富,享受着妒羡的目光。

    或许,您只是“朝九晚五”人群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员……

    “360行,行行出状元”——不是高薪的职业才显得尊贵,不是炫目的职场才显得伟大。不同的职业,背负着不同的责任,承受着各自的艰辛。无论您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恪尽职守、躬身奉献,您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多一点体验,多一份理解。从今天开始,人民网浙江频道记者将按照报社“走转改”部署,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零距离地倾听、感知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

    希望您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的脚步……
张金华师傅正在给西湖绸伞贴青,必须根根合缝,不能露出一点绸面,才可达到“撑开一把伞,收起一根竹”的效果。
张金华师傅正在给西湖绸伞贴青,必须根根合缝,不能露出一点绸面,才可达到“撑开一把伞,收起一根竹”的效果。

体验地点: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手工艺活态展示分馆

体验职业:西湖绸伞手工艺人

杭城多雨,自古伞业发达,其中又以西湖绸伞最为有名,被誉为“西湖之花”。听老杭州人说,桃红柳绿的春日里,那满堤的伞影便是又一道西湖风景。

如今还能找到那样一把西湖绸伞吗?记者多方寻觅,却遗憾地发现,它已消逝于大众视野,只有杭州手工艺活态展示馆还留有一个西湖绸伞手工作坊。跟随其中的一位老艺人,记者有幸体味了这项传统工艺的“讲究”故事。

18道工序,道道讲究

“好美的伞!”、“真精致!”刚走到展馆门口,记者就听得阵阵赞叹声。循声而往,恍若进入了伞的海洋,一把把色彩绚丽的绸伞,翠绿似碧水,绯红如晨曦,蔚蓝若净空……令人目不暇接。游客纷纷拿出相机手机拍照留念。

这样明星般的待遇,西湖绸伞并不陌生。20世纪30年代,西湖绸伞甫一出世就曾惊艳杭城。当时,杭州都锦生丝织厂采用自产丝绸与富阳淡竹制成了第一把绸伞,因伞面绘以西湖风景图案,又称“西湖竹骨绸伞”。2008年,这项独具匠心的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朴的作坊里,6名工人各自忙着手里的活计。埋头穿线的张金华是著名的西湖绸伞制作人竹振斐的嫡传弟子,今年59岁,是其余5人的师父。这些徒弟原是杭州天堂伞集团的流水线员工,有着多年的现代伞制作经验。

“精工才能出细活,每一道工序都要讲究。”听闻记者要体验做伞工艺,张师傅亲自介绍并演示每一道工序:从上山选竹子开始,一把西湖绸伞要历经伞骨擗青、伞面糊边、上架、穿花线、装杆等18道工序,其中又以刷花、穿花线、贴青最为关键。

张师傅首先演示了最古老的刷花技艺:用刷子蘸着颜料在铁筛网上摩擦,产生的沫子细雾一般地飘落在一张镂空图案的小铁皮上,渐渐地,画案清晰起来。这原理等同于现代的喷漆,但手工刷出来的图案不仅层次鲜明,且渐变自然。“力道一定要把握好。轻一点,色泽太淡,重一点,又深过了。”张师傅一边刷一边耐心教导。待到完工时,一幅“三潭印月”就跃然现于浅蓝绸缎上。

穿花线的工序考验的则是工匠的眼力和耐力——用绣花针带着一根丝线在不足10厘米的伞顶内侧来回穿梭,就可以变幻出各种五花八门的纹路。演示时,一把伞张师傅穿了整整296针,花了两个多小时才完成。

听说贴青就是将制作伞骨时劈下的那片青皮,一支不错地“对号入座”贴回去,记者心想这个简单,便提出要上手试试。顺着特有的记号,在一堆竹皮当中找到对应的那一根,涂上胶水,将尖头插入伞顶,从上往下按压。谁知这青皮锋利得很,刚一划拉就划破了食指。再看一旁的张师傅,自上而下的那一抹,手势纤巧,兰花微翘,很有一种美感。张师傅说:“别看只是这么一贴,也是个技术活,必须根根合缝,不露出一点绸面,收拢后便是一支天然竹节。”

记者接过张师傅刚贴好的伞,握在手心,分明是一段天然圆润的竹节,竹子清滑的质感里还透着一丝温热。“撑开一把伞,收起一根竹”,原来这就是西湖绸伞的最动人之处。

真绸伞输给了假绸伞

“做绸伞,一定要坐得牢。”张金华至今记得30多年前师父对她的教诲。

1979年,当她作为家中六姐妹的代表接替父亲进入杭州工艺美术所时,心里喜滋滋的。当时的人都认为,“一门手艺在手,吃饭不愁”,更何况这还是一份缔造美丽的花伞手艺!拜师第一天,师父让她在伞面刷上用以防蛀的白芷液。二十出头的姑娘心急图快,上下来回刷,被师父看到后臭骂了一顿,只好老老实实坐下,重新一层层地刷,刷不完,夜里点上油灯继续刷。从那时起,她养成了一天坐十多个小时的习惯。

这样的耗时耗力,追求的就是精致讲究,一把伞往往需十至十五天才能完工。现在,张师傅加上5个徒弟,一个月的产量不足百把。

“做得慢,卖得更慢。”张师傅说,博物馆里展销零售的生意并不好。记者看到,展销台上的伞有480元、880元、1080元等多个档次,最贵的一把定价两千多元,伞面上的那副傲雪寒梅乃是杭州一位知名画家的墨宝。现场不少游客参观后都有买一把带回家的冲动,却又觉得太贵,恋恋不舍地拿起又放下。

张师傅说,相比较二三十元的现代伞,西湖绸伞的价格确实较高。不过话说回来,西湖绸伞从一开始就不是单纯用来遮风挡雨的,在杭州人眼里,它更是件艺术品。有这样一则故事,传说着西湖绸伞的魅力。1972年,尼克松来杭州游览时,房间门口挂着一对红灯笼伞。伞面是乔其纱,画着古代四大美女。灯笼直径50厘米,伞柄处挂了流苏,收拢时是两把伞,撑开则是一对灯笼,形状之奇前所未有,受到了尼克松的盛赞。后来,尼克松回国时,政府将西湖绸伞作为国礼相赠。之后,西湖绸伞经常被作为“国礼”大量出口到国外。

记者想起,以往陪朋友游玩西湖时,总会看到摊贩叫卖一把把花花绿绿的西湖绸伞,要价五六十元,生意极好。张师傅听了苦笑着说:“那根本不是真正的西湖绸伞,只是竹骨上蒙了一层机绣布料而已,连青皮都没有的冒牌货,却败了西湖绸伞的名声!”

在这些做工粗糙、价格低廉的“伪绸伞”冲击下,工艺复杂而价格昂贵的西湖绸伞逐渐失去了零售市场。到了20世纪90年代,大量手工作坊纷纷倒闭,手工艺人逐渐转作他行谋生,慢慢地,会做西湖绸伞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迫于生计,张师傅也曾转行做了20年的手绣工人,直至退休。2009年,中国伞博物馆寻访西湖绸伞手工艺人时发现,年近花甲的张金花已是老制伞艺人当中最年轻的一位了。2011年,全国最大的制伞企业杭州天堂伞集团决定接手西湖绸伞传承保护工程,邀请她出山授徒。她二话没说,收拾出早年的图纸绷架等工具,搬来了博物馆。

“传承下去,大家才能见到真正的西湖绸伞。”张师傅希望着能有更多的人来看、来学。

走出博物馆

在这个生意冷清的博物馆作坊里,老艺人们还能坚守多久?对于记者的问题,张师傅的口气依旧不紧不慢,“我尽力将手艺毫无保留地教给徒弟,再由她们走出去传带更多的人。”

原来,活态馆已经考虑到了西湖绸伞工艺如何进行长期传承的问题。除作坊式场景集中展示外,馆方还不断创新运营模式,引进现代企业加以研究开发。

记者了解到,作为西湖绸伞技艺的接手企业,天堂伞集团专门成立了西湖绸伞项目部,一方面汲取传统元素,让西湖绸伞的那份艺术、优雅和怀旧的文艺格调重新进入现代伞的制作;另一方面,尽力恢复和完善西湖绸伞工艺,并深度开发其艺术性,做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这两年来,随着手工作坊的逐步成熟,张师傅的5名徒弟基本上手了。天堂伞方面开始筹建生产基地,着手培养一批绸伞艺人。同时,让更多的现代伞设计师参与到西湖绸伞项目中来,从面料上下功夫,看是否能做到防雨,在工序上做文章,探索半机械化的可能性。

今年年初,设计师采用西湖绸伞的淡竹,结合现代工艺,做出了一把典雅新潮的“竹语”高端定制伞,获得了德国IF工业设计大赛生活类用品研究开发专业理念和休闲生活方式两项大奖。这个成绩更加坚定了企业将西湖绸伞向高端定制方面发展的信心。值得一提的是,这把伞还具有量产的可操作性。一旦量产,新型的西湖绸伞就将走出博物馆,在全国一万多个天堂伞专卖店铺开。他们甚至想到,今后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将当地风景表现在绸伞的伞面上,例如供给湖北的绸伞,图案便是黄鹤楼等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从而成为当地旅游产品。

至于如何提升艺术性,工艺美术大师的加入是个亮点。展台上那把傲雪寒梅的绘画伞就是一个范本:让画家在伞面上作画,这把伞便和古时候诗人亲笔题字的扇子一样珍贵难得了。毋庸置疑,这将让西湖绸伞的收藏价值更上一层楼。

当然,这些都还只是一个开端,有些甚至是设想。我们期待着,因着这些方面的努力,相信西湖绸伞能再红起来,再现那道伞影满堤的西湖景致。

记者手记:这份讲究不能丢!

“幸好,杭州有这样一个博物馆。”展馆里游客的一句感慨让记者印象深刻。

在这里,不仅仅是西湖绸伞,还有张小泉手工锻剪、王星记扇子等一批著名的杭产手工艺品都开设了手工作坊,向世人展示着这些濒临消亡的传统技艺。对于游客而言,这是认识天堂杭州的又一个精彩窗口;对于市民来说,它们再现了那些已经渐渐远离日常生活的传统老手艺,重新激活了一段历史记忆。

凝望馆里的那些老手工艺人,几乎都已白发苍苍,但是工作时的眼神依旧专注,从未老去。在这些人身上,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传统手工艺中最朴素的“讲究”二字。他们手里做出的一把绸伞一把剪刀一把扇子,代表着杭产手工艺的精细水平。

联想起西湖边那些劣质粗糙的“伪绸伞”,记者感同身受张师傅那份痛恨和惋惜——不少现代企业恰恰就是缺失了传统制造的那份讲究和精细,走入低价竞争的怪圈。两三元一把的伞固然便宜,却用不了几次就支离破碎。这样的产品当然不可能长期站稳脚跟,还严重透支了消费者对企业品质的信任与期待。

正是基于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杭州天堂伞集团决心花大力气“抢救”西湖绸伞。在他们看来,让员工从老手工艺人对于每道工序的较真中感悟那份对于质量的坚守,对于品质的追求,才是中国制造致胜的根本。

正在等待刷花的伞面,图案为三潭印月。
正在等待刷花的伞面,图案为三潭印月。
(责编:冯益华、翁迪凯)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
  • 原创推荐
  • 风情小镇
  • 旅游频道
  • 图说中国
  • 热点推荐
  • 环球博览
  • 图说浙江
  • 人民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