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关注】记者“体验360行”系列(28)
挑选“完美”的房子
2013年04月21日13:48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 |
魏店长(右二)带人出去签合同,临行前还在与杨洋(右一)交代注意事项。 |
体验职业:房产中介
体验地点:杭州“我爱我家”河东路门店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一个新兴的职业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房产中介。他们综合买卖双方的各种信息,在网上发布房源,在线下搭桥牵线。依靠对政策、法律和相关业务的熟悉,他们让房产交易变得简单,一定程度上,也变得更规范、更安全。
因为和房子扯上关系,他们的一丁点“失误”,都能引起两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的震动。在此起彼伏的声讨之中,越来越多的人冷静下来,开始思考这个群体的未来。
为了深入了解这帮穿西装、骑电动车的年轻人,记者来到杭州“我爱我家”河东路门店,体验了一回房产中介的工作。
“看房”是一切工作的核心
第一次见杨洋,记者迟到了。前一天,杨洋接到公司主管的电话,知道今天会来一个“实习生”。当这个“实习生”在迟到半个小时后,还以一身便服出现在他面前,作为一名入行三年的资深房产经纪人,杨洋显然已经有了自己的评价。
但他没说话,依然对着电脑,工作有条不紊。杨洋隶属于门店的“二手房组”,是店里的“精英”兼“主力队员”,在杭州“国五条”细则出台前的三月份,他一个人就完成了7份合同,比店里平均成绩多了一倍。他淡淡地说:“在同事中,我只算中上水平”。
像记者这种“新人”,原应先到“租房组”熟悉工作至少半年,除非成绩特别突出,才能短时间升格“二手房组”,得到“精英”的单独指导。
面对“两眼一抹黑”的学生,可以想象一个忙碌的老师,多少会有些不耐烦。毕竟,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合作+竞争”本就是企业鼓励的行为准则。
“孙女士,你好,我是‘我爱我家’的杨洋,昨天约好今天看房的……”
“房东先生,客户说今天没空,您明天在家么……”
“孙女士,房东说明后天要出差,您今天能不能抽空来一趟……”
看房,是他一切工作的核心。在有经验的经济人手里,只要看了房,合同就已经签了一半。
工作日,房东和客户几乎不会有时间在白天看房,杨洋必须利用这些“看不了房”的时间,找房源、发布新的房源信息、联系客户、预约看房……哪一个环节“卡壳”,很可能第二天就“无房可看”,进而是可怕的恶性循环。他不敢停,常常几周、几个月都不休假。
和众多房产经纪人一样,杨洋喜欢周末——两天时间,扣除必要的休息和吃饭时间,几乎每个小时都能用来看房。若遇到下雨,整个周末就都蒙上了一层灰色——很少人愿意在雨天出门,穿过泥泞的街道或滴水的小巷,即使为了房子,也不行。他依然不能休息,必须把全套“准备工作”继续,期盼偶尔出现一两个不介意天气的客户。
朱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要求不高”的客户。
“永远找不到十全十美的房子”
朱老师是附近某高校的教师,三十多岁。来之前,他已经在另一家中介看过一批房子。显然,他对看房的结果并不满意。
根据朱老师的心理价位,杨洋带他看了三套房,都是八九十年代的老房子。两套在一层,基本没有装修,采光较差,雨天更显潮湿,但价格便宜,其中一套还搭送院子;另一套在六层,遇上国家调控政策还不明朗,房东装修到一半就停工了,房间里堆满了木料、水泥袋和油漆桶,空气里弥漫着刺鼻的味道,虽然价格较高,但采光和小区位置都比另两处好。
看房结束,朱老师对“送院子”和“精装修”的两套房子比较感兴趣,但在价格上还有些犹豫,希望杨洋能再与房东沟通一下。
杨洋告诉记者,朱老师一家是他的老客户,从前都是他妻子王女士过来看房。刚接触房产市场,王女士心很“宽”,带着丈夫功成名就的傲气和刚刚成家立业的喜气,她对杨洋的要求是“只看100平米以上,精装修,不差钱”。
看了几套房,高昂的房价很快磨平了她的性子。“100平米以上”变成了“80平米左右”,“精装修”变成了“精、简皆可”,“不差钱”变成了“应该能贷到80万”。
“许多客户和房东都是第一次接触房产交易,对市场的认识很有限。”杨洋说,刚开始,房东都觉得自己的房子是最好的,说什么也不肯降价;客户也觉得还有更好的房子,迟迟不肯签约。
“永远找不到十全十美的房子。”杨洋坦诚地说,“中介的工作,说白了就是不断降低双方的预期,让他们回归‘现实’。”等到大家都了解基本行情,同样疲惫不堪,都不想再拖了,才会“心甘情愿”地签约。
杨洋说,他很理解客户们遇到假房源、黑中介时的怒不可遏——那些手上没有优质资源或入行尚浅的年轻中介,为了获得一次“可怜”的看房机会,正在挥霍着社会对整个行业的信任。虽然,这种信任往往以冲动的形式存在。
在杨洋看来,决定客户买房的因素,简单来说就是“冲动”。由于缺少足够信息和系统分析的经验,在基本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普通购房者最终服从的可能仅仅是“这家窗户比较亮”、“装修比较好”、“两个房间朝南,光照好”以及类似朦胧的印象。
除了尽量提供有效信息,杨洋无法改变这种“冲动”。有时,他也会感激“冲动”的客户。
他只能做好他的“规定动作”——他会帮客户算好按揭,用哪种公积金更合算,忙完过户还得忙贷款,就算交易完成,买方还贷的事他也得操心……毕竟大多数人,很少和银行打如此专业的交道。除了不能下决定,他包办了剩下的一切。
正是专业的服务,为他赢得了口碑。一些房东甚至点名要杨洋“独家代理”自己的房产。杨洋说,最长的一个单子,他整整跟了半年,活活瘦了三斤。
行业“零门槛”,滋生良莠不齐
回去的路上,杨洋第一次像老师一样主动找记者说话:“以后跟客户出来,记得要穿得像样一点。”记者看看自己的兜帽卫衣,再看看杨洋的笔挺西装,默默点头。杨洋和记者同年,记者已然偏瘦,杨洋更高、更瘦,服饰上的差别却令他更显沉稳、专业、值得信任。
他已是店里的“精英”,但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年轻人,即使刚来的新人,与他最多不过相差三四岁,但整体素质却截然不同。
最大的区别,是工作态度。公司有明确规定,“上班时间不能浏览和工作无关的网页”,但新人们逛论坛、聊闲天的情况仍时有发生,惹得“租房组”组长大为光火;相比新人的无所事事,杨洋似乎总有忙不完的活儿,对玩笑木讷,对记者刻板,性格腼腆,对客户又热情万分。
店长魏樑告诉记者,这取决于个人的“职业素养”。在他眼里,房产中介大概是收入不错的行业(“月收入达到两万的人很多”,魏店长原话)里,门槛最低、最公平的一行,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青睐。首先,它没有学历要求,只要头脑灵活、善于沟通,基本都能入行;其次,只要方法得当,收入和努力程度基本成正比。
同时,在魏店长眼里,这个行业也是“易熟难精”的典型。优秀的房产中介不但要熟悉业务,更要研究房产政策、相关法律、商务谈判和沟通技巧,有时,甚至需要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行业“零门槛”,势必滋生良莠不齐;“达尔文式”的优胜劣汰,又加剧了人员流动。杭州“我爱我家”企划部总监周包军透露,“我爱我家”在杭州共有1400多名房产经纪人,从业三年以上的仅占1/3。
为了把人留住,业内甚至达成了一个共识——实习生基本工资,普遍高于正式员工。比如,实习生的每月基本工资是800元,成为正式员工后就只有400元。“如果能成为正式经纪人,他的收入来源肯定不会以基本工资为主了。”周包军笑着说,相比2万元的“平均工资”,400元只能算“毛毛雨”。
至于“收入这么高,为什么还骑电动车”的疑惑,作为企业高层,周包军坦言,城市拥堵是主要原因。诚然,业内的“有车一族”不在少数,不过基本集中在企业中高层。即使他们,工作时依然会首选电动车——速度快、限制少,带上客户就能跑。
杨洋的电动车就停在店外,上面罩着他的蓝色雨披,雨水在凹陷处积起浅浅的一滩。三月的疯狂过后,二手房市场毫无悬念地进入了新一轮“能量积蓄期”。眼看四月即将结束,他只完成了一笔单子,算是近几个月来的“最差成绩”。杨洋正在考虑要不要去推销一点新房……
记者手记:“零门槛”,更要重监管
在周包军的描述里,房产中介是一个“年轻”的行业——1998年,杭州出现第一批房产经纪人,经过15年的野蛮竞争,才刚刚开始建立起一些行业的简单秩序。
但是,记者依然时常听到一些“黑中介”、“暗箱操作”之类的传闻。在采访时,当记者问及虚假房源、隐瞒不利信息等情况,大多数受访中介讳莫如深。3月份,“北京‘我爱我家’替客户垫付2000余万元房款”的新闻被媒体热炒,甚至有媒体曝出“北京一半房产中介属无证经营”,凡此种种再次将这个行业推到风口浪尖。
入行可以“零门槛”,“出师”不能没监管。在纠纷频现的背景下,各地相继开始探索监管之策,如山东、甘肃等地通过监测资金账户、探索网上备案制度、推行职业资格证等有针对性的手段,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头疼医头”远未能一劳永逸。一些地方也存在监管机制虽已制定,却未能常态化实施的情况。如今,二手房交易的新漏洞仍层出不穷,不同中介提供的服务质量依然迥异。很大程度上,这与行业自身逐利和相关法律缺位有关。只有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将监管制度系统化、长效化,房地产行业才能继续健康发展。
![]() |
昏暗的老房没有电灯,朱老师(左)借着窗口的亮光,记录杨洋(右)报来的数据。 |
- 原创推荐
- 风情小镇
- 旅游频道
- 图说中国
- 热点推荐
- 环球博览
- 图说浙江
- 人民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