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关注】记者“体验360行”系列(44)
追寻老药工的身影
2013年07月08日09:30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开栏的话: “您是做什么的?”乍然相识,人们大都会抛出这样的话题。 或许您正干着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儿,拿着微薄的薪酬,经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 或许,您正操持着一门后继乏人的手艺,忍受着萧条与孤独,却仍然选择了坚守; 或许,您正从事着一个新型的职业,在炫目的职场上创造着大量的财富,享受着妒羡的目光。 或许,您只是“朝九晚五”人群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员…… “360行,行行出状元”——不是高薪的职业才显得尊贵,不是炫目的职场才显得伟大。不同的职业,背负着不同的责任,承受着各自的艰辛。无论您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恪尽职守、躬身奉献,您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多一点体验,多一份理解。从今天开始,人民网浙江频道记者将按照报社“走转改”部署,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零距离地倾听、感知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 希望您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的脚步…… |
![]() |
记者正在称苍术。生平第一次配药,战战兢兢, 生怕出一丁点儿的错。 |
体验职业:中药工
体验地点:杭州张同泰药局
回老家农村时,听到这样一则“新闻”:有位村民身患顽疾久治未愈,多方询问找到一位老中医,几服药下去即见起色。这位老中医是药工出身,看病有个特别的讲究,只用自家做的药材。
细问了才知道,其中大有文章。人们常道中医“望闻问切”的精妙,殊不知一剂良方如何化为药效显著的“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其中学问也是博大精深。一样的药材经由不同的炮制之法,药效则大不相同。而做药的功夫全都掌握在药工身上,这些人站在前台,看方撮药都来事;到了后场,捋起袖子,“淘、炒、拣、制”样样上手。千百年来,药行里渐有“药店倌,半郎中”之说。
杭州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明清以来名气响当当的就有“国药六大家”,一度形成了一条药铺长廊。为了见识一下药工的本领,记者兴冲冲地来到一家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著名中药馆——张同泰药局“拜师学艺”。
每天1500帖药,一帖也不能错
张同泰药局位于一幢入列市级文保单位的老建筑内,古色古香。从闹市之中抽身迈入前厅,凉风拂面,药香浮动。左右两侧各立一方柜台,背靠的百眼柜有十层之多,高至房梁,分门别类装着500多种中草药。
早上7点半,已有不少人在柜台前坐等取药。当我仔细打量柜台上的药工时不禁愣住了:全是些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姑娘居多,全然不似印象中的老先生。
就在我扫视各个角落找人的当口,一名正在包药的姑娘有所觉察,上前自报家门:“我是施晓青,柜台主管,你是陈记者吧?”
她就是药店指派给我的“师傅”。
“师傅”麻利地找出一套类似于护士服的粉色大褂让我换上,随即开始“上课”。见我一副完全外行的样子,她一边介绍一边演示配药全过程,还列出了四大要点:一是找药,即迅速地在几百个柜子里找出所需之药;二是称量,用的是一把铜制手秤,秤杆上的1颗星花代表1克;三是分药,采用分寸递减法把药均匀地分到各个铜盘内,每分一盘称一次;四是校对包装,不能多一味,也不能少一味,更不能错了哪一个,确认无误之后用纸包好扎紧。其中,标注着“先煎”、“后下”的特殊药材得另外称包。
观摩了几副药之后,跃跃欲试的我终于被批准练手了。上阵前,“师傅”不忘叮咛一句“抓药非同小可,千万不能出错。”接过方子,眼见要配的是一副七帖药,我首先摆好七个铜盘,然后小心翼翼地拿着秤去找第一味药黄芪,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一个个柜子看过去,整整花了五分钟才找着。幸好家里做过小生意,看秤的本领倒有。药方上写着每帖20克,总共要称140克,第一把抓了一点,一看才25克,再来一把,80克,狠下心抓了一大把,结果又超了,要去掉一些,进进出出,总共不下十次才称好。“师傅”在一旁说,厉害的药工一把下去就能抓个八九不离十,再添减一次就成。到分药时,我学着样子一抖秤盘,谁知力道太大,哗一下进去了大半,只好往回抓,再称。如此反复,一副药,我整整花了近1个小时,还紧张得出了一身汗。
身为主管的施晓青日常工作是校对和包药,平均一天约有1500包从她手里出去。只见她拿过铜盘,仔细检查我刚才所配的每一味药。“是药三分毒,不管是滋补药还是治疗药,都马虎不得,一帖也不能错。”施晓青认真地说,处方应付和配伍禁忌也很重要,处方里有了一味藜芦,断断不能再有苦参、白芍……说话间,这位28岁的姑娘娴熟地包好了七帖药,大小均匀,折角分明。
亏得细心,我配出的第一副药顺利过关!不过,再看看其他药工,类似的药,一刻钟就搞定了,又不由得抱怨自己笨手笨脚。
“等你练上十天半个月,熟练了,再这样日复一日地跑堂,陀螺一般地围着柜台转,只会觉得单调乏味。”看着我艳羡的表情,一旁的药工小王却不以为然。
“每天只干这个?你们不是药工吗?不用做药吗?”我急了,神奇的做药技艺才是此次体验的重头戏呀!
施晓青淡然地答道:“如今分工细化了,我们都是医药专业的中专毕业生,手脚麻利的女生在柜台配药,男生在仓库里负责煎药上药,也不用做药。”
“百片天麻”,早就和药刀一起封存了
药工不再做药了?体验中遭遇的这个变故让我大吃一惊,也多了一份好奇——这背后究竟是何缘由。
几番打探,得知药店仓库里还有位老药工高国强,我连忙赶了过去。见面时,他正在仓库里转悠,身形健朗,就46岁的年纪来说,稍显年轻。遗憾的是,在这里也并未如愿看到切片、泛丸、炒药等现场,更谈不上体验学艺了。不过,我却有幸在高国强的回忆里见识老一代药工的成长与功力。听高国强说,像他这样的老药工,整个杭州城里也不足二十人了。
1986年,中药堂仍是前店后场的格局,高国强在“吃药饭,就是吃良心饭”的祖训下顶替父职入行。当时,哪些药材需要淘洗,炒白芍加多少黄酒,蜜炙白术有什么窍门……种种制药机密都在仓库,绝对是个长本事的地儿!第一天拜师就被派进仓库的高国强深知机会不易,碰到不懂的总要“问得萝卜不生根”。就这样成天泡在仓库里,靠着勤快与悟性,无论是炮制饮片,还是蒸、炒、炙、锻等每一个环节的技法,他都摸了个“门儿清”。
“中药经过加工炮制,可减毒性,增疗效,改变归经。而且,一药一法,即使是同一种药,要想得到不同的疗效,其炮制的方法也会大不一样。道地药材、独家秘方和炮制工艺曾是一家药堂立于不败之地的三大法宝。”聊起做药,高国强滔滔不绝。
中药最讲究的一点就是道地。比如川贝就必须是采阿坝松贝,若是产自东北,药效可能不及百分之一,形同假药。这可事关药堂名声!一到季节,掌柜会挑选老道的药工前往去安国、亳州等市场采办药材,必要时还会亲自上阵。高国强尤其喜欢跟着“老人”出门,渐渐练就了一身“眼看、手摸、鼻闻、嘴尝”的本领。1996年,有一次高国强跟着“老人”去安国,药材商拿出的藏红花颜色鲜骨朵大,不少同行称赞成色不错,“老人”不声不响地拿了两朵藏红花分别放入杯中,冲下热水,瞬时间其中一杯成了红墨水,花朵散开成了纸渣。原来一些不良商贩竟然将棉纸揉搓成花干状,浸染色素,以假乱真。这一招让没经事儿的后生们大开眼界!
我痴痴听着这些做药办药的老手艺老典故,当真如听故事一般。来之前听说,药工都有一手“百片天麻”的绝活:能将一个大如枣的天麻切成100多片,薄如蝉翼,片片见边。我求着高师傅也来一手,他却唏嘘不已:“算了,功夫再好没用场了,几年前连药刀都封起来喽!”
原来,按照1998年出台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药店只能售卖加工完毕后饮片,直接上柜。从那以后,各大中药堂里从原药到饮片的深加工技艺几乎停滞了。原先的炮制工序一律前推到了饮片公司,而饮片公司为了规模经营、提高效率,均实行机械化操作。“高国强们”的工作内容也随之大大“瘦身”,只剩下了划价、配药、校对、仓储,定岗定人,犹似于流水线工人,要求也简单了许多。就连最为“精深”的采办,现在也只需根据库存的结构,一个电话过去,有人送货上门,核对一遍货单上的数量即可。
“统一进货,少了坑蒙拐骗,可药工对于药材的辨识能力和做药的功夫也随之而去,纯粹成了卖药。”高国强自己也说不清这对于古老的中药堂而言,到底是好还是坏。高国强最痛心的是,作为中药核心的炮制技法正在面临失传。一方面是会做的人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医生开出的古方越来越少。
“都卖一样的药,那老百姓为什么还要选择张同泰?”我忍不住问道。
这个问题让高国强沉默了好一会儿。
“毕竟,200多年的老牌子还在。”高国强答道。
膏方和药工一样,都是熬出来的
“其实我们这边的膏方还是卖得很火的,去年一个冬天就熬了上千张方子。”高国强说这话的语气听着挺高兴。近几年人们生活好了,保健意识增强,强身健体的中药膏方又流行了起来,“谁也没想到,古老的膏方又成了百年老号的一张新名片!”
说着,高国强带我走进了一间专门的膏方室。室内一套十八只的铜锅光可鉴人,煞是显眼。从他的眼神里看得出,他相当眷恋这方空间和这套器具——“每到冬天,外面零下的低温,里面却热浪滚滚,我们几个老哥们穿着汗衫抡着胳膊熬膏,那感觉简直是享受呀!”
“中医药正在恢复元气。”高国强说,在他的记忆中,刚参加工作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医渐盛,可以说是中医最没落的时期。进入新世纪后,国家开始重视中医,药堂门前又逐渐有了人气。尤其是近几年不少药堂推出了“名医坐诊”,日渐门庭若市。
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中医理论,冬季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佳季节,更以膏方为妙。膏方一般由20余味的中药组成,一人一方,以此祛病延年。
高国强师承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膏方技艺传承人俞柏堂,不仅熬得一手好膏,还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高氏制膏技法:药材浸泡、煎煮、药液沉淀、过滤,皆讲究一个“透”字;浓缩时须文火慢熬,竹片搅拌以防结焦;收膏时的“滴水成珠”或“挂旗”皆视人而定……百来斤的中药汁,只收成一瓮膏,这中间的道行绝非一朝一夕所能练成。也正是在这样一锅又一锅的煎熬中,药工的“成色”也越发纯青。
“矿物类的早一点煎,芳香类则晚一点放,月桂粉只能在收膏时拌进去,不然时间一长,香气就随蒸汽流失,势必影响疗效。”高国强熬膏力求道地,尤其讲究。“道地”二字原指产地,例如黄芪须是产自内蒙古,川贝需采阿坝松贝。而在他看来,“道地”的涵义更为丰富,医生开出的方子须是对症到位;真材实料的药材,绝不能以次充好;分量要足,断不能缺斤少两;浸泡、煎膏等手续循规蹈矩,不偷功夫。
此外,他还会根据膏方服用者的年纪来收膏,年长的,收膏时就收得稍早一点,软一点,老人家服用起来就轻松些;若是年轻人服用,则等到“挂旗”再收。
“以往请药工熬膏,当了面你千万不好叫他‘师傅’,要叫‘先生’,否则他要生气的。因为‘师傅’是技术性的,‘先生’才算有学问,两者大有区别!”高国强又说起了典故。
“那在您这一辈之后,是否还有‘先生’?”我问。
“陆陆续续也有不少年轻人来学,可没几天就一个个收起屁股做逃兵了。太累,熬不了!”高国强的视线依旧在铜锅上,无奈地摇摇头,就徒弟朱建平尚且能帮上忙。
对于这唯一的徒弟,高国强也满是担忧:制作膏方还能现场手把手教,而其他活计几乎少有练手机会,真不知何时能熬得出来!
记者手记:越来越稀罕的老药工
回想此次体验过程,可谓一波三折。体验之初,原以为药工是一门传统手工行业,事实上却早已实现了专业化、机械化的流水线操作,一人一岗。当我为老药工的一身本领却后继乏人而惋惜时,听闻市场又在呼唤老药工的回归,最终得以见识到了古老的熬膏技艺。
随着体验的深入,我的心情也越加矛盾。一边是柜台上枯燥无聊的新药工,一边是仓库里闷着的老药工;一边是行业整体的规范化、专业化,一边是独家制作的神秘、心传心授的传承,到底哪一条路才是药工的未来?
从现实来看,药品必须确保安全,那么标准、规范的生产制售程序就不可避免。更何况,工业化往往还能带来规模效益。新世纪以来,全国各地开始大规模建立起一批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同时随着超临界萃取、膜分离、造粒等生产技术和工艺的突破,现代中药产业链正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然而,工业革命带来的规范化、工业化、标准化在减轻劳动强度、降低成本的同时也考验着“传统”的去留。古法炮制耗时耗力,在缺乏传承和开发的境况下还能流传多久?不再做药的年轻人还能对药、对药性、对病人有几多认识?追求效率的流水线作业分工如何传承那份宝贵的“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济世情怀?最终,没有了特色工艺,中药堂要靠什么立足?
除了张同泰之外,杭州还有胡庆余堂、方回春堂等一批百年老字号。如果有一天,这些药堂的柜台上只有统一的饮片和包装精良的珍稀药材,几百年创下的名号单纯成了药店的名称,那就太可惜了。因为,精良的包装下,却掩不住传统中医文化的流失。
今天,高国强重拾老手艺,恰恰说明社会需要并期待这样一批全能的老药工。
![]() |
为了不让底部结焦,高国强和师傅们需要几个小时不停地搅拌药汁。 |
![]() |
以往,筛药是药工的一项基本功。高国强正在抖落去除泥沙等杂质。 |
- 原创推荐
- 风情小镇
- 旅游频道
- 图说中国
- 热点推荐
- 环球博览
- 图说浙江
- 人民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