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关注】记者“体验360行”系列(48)
巷口的修鞋匠
2013年07月26日15:16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开栏的话: “您是做什么的?”乍然相识,人们大都会抛出这样的话题。 或许您正干着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儿,拿着微薄的薪酬,经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 或许,您正操持着一门后继乏人的手艺,忍受着萧条与孤独,却仍然选择了坚守; 或许,您正从事着一个新型的职业,在炫目的职场上创造着大量的财富,享受着妒羡的目光。 或许,您只是“朝九晚五”人群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员…… “360行,行行出状元”——不是高薪的职业才显得尊贵,不是炫目的职场才显得伟大。不同的职业,背负着不同的责任,承受着各自的艰辛。无论您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恪尽职守、躬身奉献,您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多一点体验,多一份理解。从今天开始,人民网浙江频道记者将按照报社“走转改”部署,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零距离地倾听、感知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 希望您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的脚步…… |
![]() |
简陋的老周修鞋铺,在这个小巷中已经30年了。 |
体验职业:修鞋匠
体验地点:杭州市狮虎桥路口
小时候,每当皮鞋磨薄了后跟,妈妈会带我去家附近的一家修鞋铺。经过一个戴眼镜的修鞋老师傅的细细敲打,皮鞋后跟处就多了一小块亮晶晶的铁片,走起路来会“噔噔噔”地响。记忆中,那几乎是一个小女孩成长的声音。直到如今,年少时皮鞋的噔噔声犹在耳畔,而修鞋铺却越来越少见了。
只有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在城市的某个巷口还能邂逅一家修鞋铺。一台油得发黑发亮的机器,几把各异的磨刀,一个脖子上挂着沾满油渍工作围裙的修鞋匠,低头专注地磨着、擦着……
巷口的修鞋铺,和繁华的现代都市,和快速的机械化时代如此不同,它们的存在是一个城市的怀旧,也是上一个时代价值观的回响。
修鞋要了解每双鞋子的“脾气”
在杭州狮虎桥路与武林路的路口,拐进一个不知名的巷子,老周夫妇的修鞋铺就在眼前,背靠着墙,正对着一个小区的大铁门。
说它是“铺”,严格说起来够不上“铺”的资格——地上一摊工具,各式磨刀、缝纫机、蜡石、胶底……旁边杂乱放着几个小柜子, 几把椅子。一块斑驳的木板上用红色油漆写着“修鞋、拉链”,算是“铺名”。唯一能为这个“铺”遮风挡雨的是一块红白蓝条纹编织塑料布,颤颤巍巍地支在顶上。
早上8点,当我走到老周修鞋铺时,夫妇两人已经摆开摊子,排排坐在“铺”中间开始干活了。“不是8点才开张吗?”“夏天了,天亮得早,反正就住在附近,我们就早点上班。”老周师傅见谁都笑呵呵的。穿着军绿色旧工作服的他看上去不过50出头,实际上他已经年过70。周大妈也已经66岁了,笑起来眼睛埋进皱纹里,依稀仍有小女孩的模样。
我说明来意,想要跟着他们学修鞋。周师傅连连摆手:“小姑娘学什么修鞋,你瞧瞧我的手,你那细皮嫩肉的小手能行吗?”他张开手掌,黝黑粗糙的指节弯曲着,掌面上布满了老茧和各种划痕。我不禁深吸了一口气。幸好还有周大妈,她劝阻了周师傅,让我坐在修鞋铺的客户“专座”上。“修鞋子没别的,就是熟能生巧,你就多看看吧。”我心想这大概是另一种婉拒的方式。不过我也不管了,先坐下来,仔细观察修鞋的手艺。
虽然开的是夫妻店,老周夫妇俩也有分工,周大妈的专长是缝鞋底。只见她拿起一只开裂的皮拖鞋,将胶水一点点地挤进开裂处,再一寸寸地捏一圈,用刀口在鞋背面轻轻划一道口子。接着,拎起一条打好蜡的细绳,翻动钩子穿针引线,几分钟,鞋底就缝好了。
“儿子说要扔掉了,我就知道这边能修好。”在旁边等着的老奶奶很满意。但周大妈似乎还不满意,缝完鞋底,她又仔细地检查了一遍鞋子,粘好几处脱落的鞋面,才交出去。这个鞋底收费两块五毛钱。
看了一会儿,我提出要试着缝个鞋底。周大妈笑嘻嘻地盯着我看了一会儿,大概不忍心浇灭我的热情,拿出一个破的鞋底让我练练手,说工序很简单的,缝牢就行了。我拿起针,照着周大妈的样子“穿针引线”。没想到,大妈手中灵巧的线原来这么笨重,穿针的时候力度稍不拿捏好,线圈就会把鞋底“勒”得高低不平。我一只手小心地“捉”着鞋底,另一只手艰难地捏着针来回地缝,不一会儿,鞋底就“坑坑洼洼”了。缝完交给周大妈时,我都不好意思看她的眼睛。
周大妈接过鞋底,笑着告诉我:“缝鞋底也有学问,你看看,你这个线脚不整齐就很不美观。如果是颜色鲜艳的鞋子,线的颜色也要搭配好,有的时候还要想方设法不把线脚露在外面。”
这番话一说,我就更是羞愧了,一直告诫自己要注意细节,缝个鞋底就露馅了。“我们是劳动大学毕业的嘛,没这些本事怎么吃饭呢。”周大妈安慰我。周师傅手上不停地忙活着,也凑上来看了一眼,嘿嘿地笑了几声。
周师傅的绝活是补鞋跟。一个中年阿姨拿来一双耐克球鞋,鞋跟部位已经被磨出了洞。我瞅着球鞋的白底,有点担心。“这也能修?修好不会很难看吗?”“这有什么难!”周师傅信心满满。
他先用磨刀细细地磨鞋底,底下放一张塑料纸接住磨下来的细屑。再用一块白色橡胶底沾上胶水贴在鞋跟处,摁紧实后,捏起一小撮白色的细屑放进粘合处,细屑很好地掩盖了原本可能出现的色差,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补过鞋跟。周师傅的功力果然了得!
“说到底,这手艺就是要了解每双鞋子的脾气。”他告诉我,从以前的解放鞋、球鞋一直到现在各式高跟鞋,鞋的设计花样越来越多,但只要能摸透了鞋子的脾气,懂得“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鞋子就不难修。
这里是小区居民欢乐的聚会所
过了一会,我小心翼翼地向周师傅申请:“我也磨一下鞋底,行吗?”周师傅拗不过我,找出了一双他认为“比较好修”的报废的鞋底。是一双漂亮的黑色坡跟皮鞋,但被它的女主人穿得两边的跟都塌了一块。周师傅前两天在路口的垃圾桶上看到了它,觉得这么好的鞋子被扔了太可惜,就把它捡了回来。
“你看我的样子,用锉刀把跟的斜面磨平。”周师傅一边把鞋子扔给我,一边已经顾不上我。
实在是要应付的人太多了!正是上班早高峰,铁门内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很多车辆路过老周修鞋铺都要暂停一下。
“大妈,这鞋子口子上开裂了,你帮我缝一缝,一会儿中午下班了来拿。”一个中年女人一只脚撑在自行车上,放下鞋子,脚一蹬又骑走了。
“大姐,我这会儿要去买菜,这个袋子能不能寄放在你这里?”“没事,放那儿吧。”
“老周,你看我这背包上的一颗按钮松了。”周师傅停下手中的活,用榔头把松动的按钮一下下敲紧实。背着包的这个中年人连声道谢,匆匆地上班去了。
……
一拨又一拨人在老周修鞋铺前围拢、散开。不一会儿,地上已经放了十来双鞋子,寄放在铁柜子上的东西也满满当当。老周夫妇俩一边笑眯眯地应承着各路来人,一边不停歇地干着手上的活儿。
本以为等早高峰过去,来人会渐渐减少,但9点之后,买完菜、提了菜篮子的附近居民又一拨拨地到修鞋铺旁边来“串门”,还有邻里看完了当天的报纸,折好后专门给周师傅送来。来的人多了,修鞋铺仅有的两把座椅早不够坐了,不少人站着。周师傅指指修鞋铺对面,让大家坐着说话。我一瞧,对面的花坛上搁着一块木板。周师傅打趣,那是他特意为招待“客人”而准备的“沙发”。
很快,像模像样磨着鞋跟的我成了大伙儿笑话的对象。他们纷纷对我这个蹩脚的“徒弟”提出了指导建议:“你这个力道不够啊,你看周师傅的手多有劲儿。”“锉刀的角度不对,看周师傅多利索,你怎么拉黄牛似的?”……在众人的指导中,我才渐渐着了道。
“你们怎么都会修鞋?”我很好奇。
“老周修鞋铺开了这么多年,来这里聚会聊天早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看了几十年,总也能说两句喽。”一位拎着菜篮子的大妈说。她告诉我,大家都离不开老周修鞋铺,要是哪一天修鞋铺晚开了,铺前甚至会排起长队。
时间在聊聊天气、侃侃菜价、谈谈孩子中过去。一种久违的人情味儿,一种在钢筋水泥的都市生活中难得体会到的亲切感一点点浸润心田。
“鞋跟再磨下去就要磨成平底鞋了。”我聊着天,早已忘乎所以,只知道手上机械地运动着。可周师傅没忘,大声呵斥了一声。大伙儿顿时哄堂大笑:“小徒弟还得要师傅管教管教。”我涨红了脸,感觉真是无地自容……
直到临近中午,修鞋铺才静了下来。日头渐渐升高,火辣辣的阳光照在摊铺上。周师傅把蓝白红布拉得更开一些,遮挡住一部分阳光。
谁来接替修鞋铺?
夏日的午后,火辣辣的太阳照着地面,几乎没什么来人了。老周夫妇轮流去家里吃了早上就做好的午饭,安静地守着修鞋铺,一双接一双地忙活着早上接下的活儿。早上的新鲜劲而过去,我缝着周师傅一双拖鞋鞋底,心里开始烦躁不安了。修鞋,是多么寂寞而无聊的工作啊!
而老周夫妇的修鞋铺已经开了40年。前十年在狮虎桥路上,彼时,那也还是一条“小巷”,慢慢地,小巷成了大街,修鞋铺就挪到了更小的小巷中。
说起来,修鞋的手艺还是周大妈教给周师傅的。周大妈在20出头的年纪,曾在老家井冈山正儿八经地拜师学艺,在一个修鞋铺里当了一年多的学徒。老家的观念是修鞋是下等活,男人做不得。后来,嫁给了周师傅,搬到杭州来住,周大妈又在杭州操起了这个营生。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大家都不富裕,“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修鞋的市场因而很大,一条街上就有好几家修鞋铺。
如今,时代不同了,修鞋的市场越来越小。年轻人普遍没有修鞋的概念,来修鞋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周师傅一样,那是风风雨雨过来的一代人,保留着朴素过日子的习惯。而这么多年,老周修鞋铺也没怎么涨价,扣除原材料的成本,基本上一双鞋子只能赚一块钱几毛钱的手工费。
很多修鞋铺早就坚持不下去了。就在去年,另一个巷口的修鞋铺因为经营不下去而倒闭了。与此同时,一家家机械修鞋的连锁店却在增多,连锁店的服务更加全面,修鞋、清理、高档保养……里面的服务人员不少还是专门的技校毕业或经过专业培训的。这些,传统的修鞋铺越发跟不上了。
老周夫妇很清楚,修鞋这个活儿正在渐渐被淘汰,也没人再愿意做修鞋匠。“我们靠手艺吃饭,现在年轻人都是朝钱看,这个只赚这么点小钱还辛苦的工作,谁愿意呢?”周师傅笑哈哈地自嘲。
“打算什么时候退休?”我问周大妈。他们是有退休工资的,却风里雨里地经营这个不赚钱的小店。
“退休也没事做,只是这街坊领居的,都有修鞋的需要。我们做得动就再做几年。其实就和大家上班一样嘛,冬天多穿点衣服,夏天还有弄堂风。”周大妈漫不经心地回答着。
我不禁想到,早上不少街坊邻居告诉我平时可缺不了修鞋、修伞、修自行车、缝纫的小摊铺,少了他们,生活总觉得“缺胳膊少腿”。到老周夫妇干不动的那一天,这些人可怎么办呢?
记者手记:“小手艺”的温度
在上个世纪,当人们生活还不甚富裕的时候,街头的“小手艺”摊铺很常见。修伞的、修钢笔、修碗的……在这些摊铺前,总有一个个工匠定定地坐在那里,翻动灵巧的双手,一会儿的时间,坏了的东西又有了新的活力。
而如今,“小手艺”摊铺已越来越少见了。时代变了,消费观念早已不同往日,很多人情愿花钱买新的,也不愿修修补补,“小手艺”摊铺的需求量骤减。除此之外,机械化大潮的冲击、城市规范化发展的需要、手艺者的后继无人等原因,让它们的生存空间更是不断缩小。
“小手艺”正走在下坡的路上,这个毫无疑问。但它们传递的一种“温度”仍在滋养着我们。正如老周修鞋铺,每次路过巷口,看到老周夫妇安心自在工作的样子,看到一群邻里围绕在旁,欢笑和乐的场面,总让人心生暖意。
它们仿佛幽幽地诉说着生活的真谛,告诫我们即使在生活富裕的当下,也不能忘记了老一辈的传统,要懂得勤俭节约,懂得用心经营生活,修修补补的鞋子也能焕发出新的光彩;它也告诉我们,要从“小”处精炼本领,为人需踏实本分,好高骛远不如磨砺一双巧手;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在浮躁而功利的当代社会,懂得如何知足常乐,懂得什么是人情味儿。
这个温度,仍需要我们时时传递。
![]() |
热情亲切的老周夫妇,年近七旬的他们保留了小手艺者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对客户的周到实在。 |
![]() |
两个大妈坐在老周师傅给他们预备的“专座”中,一早上,这里是小区居民的聚会所。 |
- 原创推荐
- 风情小镇
- 旅游频道
- 图说中国
- 热点推荐
- 环球博览
- 图说浙江
- 人民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