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山顶,我追万千气象--浙江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

【本网关注】记者“体验360行”系列(50)

馒头山顶,我追万千气象

记者 陈小燕

2013年08月09日08:44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开栏的话:

    “您是做什么的?”乍然相识,人们大都会抛出这样的话题。

    或许您正干着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儿,拿着微薄的薪酬,经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

    或许,您正操持着一门后继乏人的手艺,忍受着萧条与孤独,却仍然选择了坚守;

    或许,您正从事着一个新型的职业,在炫目的职场上创造着大量的财富,享受着妒羡的目光。

    或许,您只是“朝九晚五”人群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员……

    “360行,行行出状元”——不是高薪的职业才显得尊贵,不是炫目的职场才显得伟大。不同的职业,背负着不同的责任,承受着各自的艰辛。无论您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恪尽职守、躬身奉献,您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多一点体验,多一份理解。从今天开始,人民网浙江频道记者将按照报社“走转改”部署,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零距离地倾听、感知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

    希望您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的脚步……
本网记者正在观测云量和云状。这是目前站内少数几项需人工观测项目之一。
本网记者正在观测云量和云状。这是目前站内少数几项需人工观测项目之一。

体验职业:气象观测员

体验地点: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

41℃!2013年8月6日14时12分,当气象观测员朱耀福在观测本上记录下这个数据的时候,他十分清楚背后的意义:杭州又一次突破了自1951年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温,新一轮抗旱救灾行动势在必行。

今年37岁的朱耀福做这份工作已经有16个年头了。他所在的馒头山气象观测站更“年长”,建立于1951年。无论酷暑或寒冬,一拨又一拨的气象人在这里探空测地,日月为伴,风雨同行,默默地奉献着青春。正是有了他们,人们才有了分析、预报的基础,才有了洞悉气候变迁的根据。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便是“方丈之地测万千气象,片纸支笔告百姓风雨。”

百年难得一遇的高温天里,记者来到馒头山,跟着气象观测员们一同感受烈日的“烤”验。

准时——

一旦漏报,就无法重头再来

气象站设在馒头山顶,一条盘山台阶从山脚蜿蜒而上。我三步并作两步地赶着路,站在门口时已经气喘如牛、汗如雨下。看表,6点15分,才松了一口气。前一天晚上和站长华行祥联系时,他可是特别交代:“探空观测6点半开工,想体验一定要早起!”

探空组一般是两个人搭档。不一会儿,有着20多年工作经验的老“气象人”丁金芳和30多岁的年轻后生赵向荣陆续到达,顺带把我这个“小徒弟”领了进去。第一次站在如此空旷的观测场上,远眺四周,一览众山小。抬头望天,只觉得风很劲,云好近,伸手可触。

6点30分,准备工作开始。我学着赵向荣检测温度、湿度、气压等探空仪器的性能,要是变了性就得换一个,不然测出来的数据就没了准头。而在氢气房里,丁金芳正在充球,一丝不苟地守着气阀,“要是漏气了,可是会爆炸的。”

7点15分,“准备放球。123,放!”一个直径2米的氢气球准时升空,屋顶上的雷达随即开始跟踪。赵向荣带着我迅速回到监测室时,电脑屏幕上出现三排数值,分别是风速、气压、温度,每秒钟更新一次,电脑自动保存并形成报表。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监视这三条曲线的变化。

“你可别小看了这一个个数据,它们是监测杭州气候变化、预报气象灾害的重要依据。”说这话时,赵向荣眼神里满是自豪。他说,气象信息不仅关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有科研、军事等用途。比如“神十”飞船回家,如何预测着陆场的位置?这就和高空的风速风向很有关系,风大的话就会飘得很远,需要气象部门进行准确定位。

8点30分,赵向荣按下发送键,当天第一份预报信息发出。经由中央气象台综合分析后,上午9点的天气预报就此“出炉”。趁着工作间隙,赵向荣给我解释了探空预报的原理:根据气候规律,高空的气流系统提前于地面,通过探知高空的气流动态就可以预报地面未来的天气,“不过,气流瞬息万变,预报说下午有雨,结果上午就开始下的情况也有。”

为了气象数据的可比性,全球统一在同一时间进行观测。这样的探空作业,每天三次,时间固定,分别为7点15分、19点15分、次日凌晨1点15分。

“做好气象观测员,首要的一点就是准时,分秒必较。因为一旦错过了那个点,就意味着当时的数据彻底没有了,根本没有重头再来的机会!”赵向荣几次对我强调。平常朋友聚会,赵向荣也从不迟到,被戏称为“准点哥”。

艰险——

16级台风,也要出门

探空是为了预报,而即时的天气观测就要靠地面观测组了。

“我们采集的现场数据不仅可用来验证预报,经年累月之后,还可全面反映杭州的气候状态和发展趋势。”当天值班的朱耀福负责带我体验地面观测项目。他是浙江衢州人,毕业于兰州气象学院,由于长得又黑又高,讲话时还带有西北口音,经常被人误认为是西北汉子。

“叮咚叮咚……”下午1点50分,电脑右下角的提醒闹钟准时弹出。“定点观测的时间到了。”朱耀福说着就拿起桌上削得尖尖的铅笔、观测记录簿快步走向观测场。我跟着出门,一股热浪迎面袭来,灼热难当。

我们首先打开百叶箱观察气温,40.6℃。“怎么可能?我感觉现在起码五十多度!”被太阳晃得睁不开眼的我几乎要怀疑朱耀福看错了。

“这是个老问题,好多人都来问过。事实上,根据全球规定,安放温度计的百叶箱必须距离草地地面1.5米高,并保持通风。里面的测量温度和暴晒在太阳下并接受地面等各种热辐射的人体感受肯定不一样。”朱耀福一遍解释一边指导我作记录,本上格子的大小以毫米计,写下的数字只能占据三分之二。听说这是行规,我翻了翻以前的记录,也都极为规整。

更奇怪的是,旁边还放着两个百叶箱,却不用查看。“它俩是自动测录设备,实时把数据直接传输到电脑上,比人工采集精细多了。”朱耀福快速地作着介绍,自从2004年以来,除了云状以外,其他诸如温度、湿度、雨量、辐射等都已实现了自动化采集,目前进行人工读数主要是为了进行比对。

紧接着,他举手遮住额头开始观测云量云状,“102”(即低云为淡积云、中云没有为0、高云为密卷云)。29种云,34种天气现象……相对应的气象代码,他都烂熟于心。以往听说气象观测员是坐看云卷云舒的人,总以为很惬意。我也学着抬头看天,刺目的阳光刚晃过,泪水就飙出来了。没几分钟,我俩鬓角都迸出了黄豆般大小的汗滴。这时我才明白他那黝黑的肤色其实是太阳给的“颜色”。

时间紧凑,我还来不及多问,又跟着朱耀福快步赶回办公室编报,2点准时发出。地面观测每3个小时1次,这也决定了气象观测员必须“三班倒”、365天有人、24小时值守。

“这不算什么,我们这里条件已经很好了。”说起艰苦,1991年参加工作的老站长华行祥自然最有发言权。可他却说:“浙江最艰苦的是海岛站,经常遭遇狂风暴雨。有一次大陈岛遇16级台风,40多米每秒,风向杆、百叶箱都被吹走了,气象站站长还坚持作业。他用绳索把自己和其他站员绑在一起,让站员在值班室拉住绳索的这一端,而他则顶着狂风暴雨,一步一步地挪向观测场。”

“这种极端天气毕竟少见。更可怕的是西藏台站这样的高原站,光是高原反应就吃不消,爬一段就得歇一段,而且冬天风特别大,沙尘暴天天有。我有个同学在那里,简直是拿命在工作!”说起这位老同学的奉献精神,华行祥有钦佩,更心疼,“艰苦地区比我们更迫切地需要气象观测自动化。”

“自动化以后就可以回家过春节了,想想就兴奋!”对于自动化的憧憬让大伙儿的情绪顿时高涨。今年年底,杭州就将实现全面自动化。之后,数据直接传输到气象台,万一有跳变,计算机会自动发出警报信息到观测员的手机上,而观测员只需两次定点巡视即可。

转型——

讲课修机器,样样“来事”

得益于现代化设备,如今朱耀福一次观测作业仅需十分钟。剩下的两个多小时里,相对自由些,“正常情况下,不用每分钟盯着屏幕,但是绝对不能看电视玩手机上网,更不能跑开。”朱耀福打开一本毛了边的气象手册给我“上课”。

“平时一个人值班,无聊吗?”我心想,像我这样的“学生”可不是天天有的。

“日复一日,十多年干过来都是一套程序,要说不枯燥,那是骗人的。但是一想到气象数据有那么多的用场,就能静下心来继续干下去。你想,很多年后人们还能用到今时今日我俩记录下来的数据,是不是很有成就感?”朱耀福的回答让我顿时觉得这场体验的意义倍升。

换班后,朱耀福带我离开时再次经过观测场。这块25米*30米的围场上布满了风向风速传感器、能见度仪、太阳辐射仪、雨感器等20多部“聪明”的仪器。其中最让朱耀福期待的是角落上的云高仪——仪器顶部有个半圆的球体朝着天空360转动时就能拍下了一组组的照片、计算云层高度、分析云状、厚度,可大大降低人眼观测的误差。

走到地温计的小围场时,朱耀福转身跑回去扛来一把锄头。原来,连日高温使得泥土板结,可能会影响到低温计的灵敏度。只见他先小心翼翼地沿着地温计的两侧松土锄草,和老农怕锄倒了禾苗一般的珍惜。

“自动化设备成了观测的主力军,一定要伺候好!”朱耀福笑着说,每周五上午是定期检修时间,给蒸发器换水,检察雨量筒,清理日照仪上的小孔……那场面最热闹!不过,一旦站里的仪器出现毛病,那就要请装备保障中心的专家来“救急”。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今年6月份,作为业务骨干的朱耀福参加了浙江省第一批气象观测装备保障培训,“今后仪器维护将是我们的必备技能。”

出门时,见大门右侧挂着“杭州气象科普体验馆”、“杭州市雾霾温室气体监测站”两块牌子。来得时候匆忙,我竟没注意到站里还有一座气象科普馆。随着人流进去,一路体验雨滴生成装置、雷电通道、台风演示……伴随着朱耀福的介绍,简直就是一堂堂生动的气象课。末了才知道,朱耀福就是气象馆的第一批兼职“讲解员”。

“浙江台风、洪水等气象灾害频繁,这主要是为了让老百姓更多地了解气象知识、气象灾害,提高自救能力。”朱耀福继续介绍着。原来,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气象部门除了预报以外,逐步开始在社会公共服务上用功。前段时间还添置了PM2.5、灰霾等大气质量观测设备。不过,根据最近的监测数据,近40%的PM2.5颗粒源自机动车尾气。所以,大家出门少开一趟车,也是改善。

下山之前,我听说又一批小学生要来参观。看来,即便是全面自动化之后,朱耀福和他的同事们还是会那么忙碌,只是忙的内容更高端、更丰富了。

记者手记:“机器换人”之后……

雷达全程跟踪、传感器自动采集数据、电脑完成编报……体验过程中,气象观测工作的自动化程度让我既惊讶又欣喜。

一直以来,气象观测员都是一份寂寞而艰险的职业。由于观测条件的需要,浙江全省300多名气象观测员一年365天坚守在城市边缘,或是高山上,或是杳无人迹的海岛上。可喜的是,科技的进步解放了他们!据了解,今年年底,杭州将率先全面实现观测自动化了。

不过,自动化并不意味着人就无所事事了,而是能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时间有精力学习丰富职业技能,实现更大的价值。

那么,未来的气象观测员都干些什么呢?

为此,记者采访了浙江省气象局。该局观测处副处长沈雪峰告诉记者:“今后,一线的气象观测员肯定要转岗。我们的规划中主要有两个转岗方向,一是装备保障人员,今年共安排了四期相关培训,现有的年轻观测员经过培训后来负责维护仪器的正常使用,;二是数据质量控制人员,为了避免自动化设备观测来的数据出现异常,需要人工进行“前后左右”的对比分析,经验丰富的老员工相对来说更能胜任。此外,除了馒头山,杭州地区还有380多个自动气象站的数据也需要分析加工成监测产品。”

随着气象观测员“加工”能力增强,近两年来气象部门已广泛地与交通、环境、海洋、农业、水利等多个部门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气象信息。例如“我的气象台”项目,今后只要定制了该项服务,走到哪里,就会收到当地的天气状况,碰上大雾天,哪里能上高速一查一个准。

确实,技术的革新不仅可以提高测量精度和预报准确度,还在改变着从业者的能力和理念。从朱耀福身上,我们看到了卸下辛劳的气象人正在尝试转型,从一个简单的记录者演变成为信息技术人才。

放眼全国,各地的产业转型升级火热进行,不少领域都在逐步实现机械化、信息化。那么,“机器换人”之后,相关从业人员又该如何去找准新的定位?职工的“转型”越来越值得探讨和研究。

气象观测员朱耀福正在记录百叶箱里的测量温度。
气象观测员朱耀福正在记录百叶箱里的测量温度。
气象站的选址非常讲究,尤其要求空旷,对距离障碍物、铁路等都有具体规定。
气象站的选址非常讲究,尤其要求空旷,对距离障碍物、铁路等都有具体规定。
(责编:一微、翁迪凯)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
  • 原创推荐
  • 风情小镇
  • 旅游频道
  • 图说中国
  • 热点推荐
  • 环球博览
  • 图说浙江
  • 人民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