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关注】记者“体验360行”系列(54)
空巢老人的守护者
2013年09月09日09:39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开栏的话: “您是做什么的?”乍然相识,人们大都会抛出这样的话题。 或许您正干着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儿,拿着微薄的薪酬,经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 或许,您正操持着一门后继乏人的手艺,忍受着萧条与孤独,却仍然选择了坚守; 或许,您正从事着一个新型的职业,在炫目的职场上创造着大量的财富,享受着妒羡的目光。 或许,您只是“朝九晚五”人群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员…… “360行,行行出状元”——不是高薪的职业才显得尊贵,不是炫目的职场才显得伟大。不同的职业,背负着不同的责任,承受着各自的艰辛。无论您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恪尽职守、躬身奉献,您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多一点体验,多一份理解。从今天开始,人民网浙江频道记者将按照报社“走转改”部署,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零距离地倾听、感知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 希望您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的脚步…… |
![]() |
助老员卢慧华。 |
体验职业:社区助老员
体验地点:杭州市拱墅区米市巷街道大塘巷社区
助老员,也叫养老护理员。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超过2600万。与此同时,城乡老年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达到70%。这个职业的出现,正是伴随着当前我国日益凸显的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问题。
公办养老机构床位供不应求,私人养老院又太贵,为更好解决养老服务这一难题,杭州市从2006年开始启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为居住在本区、年满60周岁、有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2009年开始,部分社区又聘请“40、50人员”专门担当“助老”工作。如今,“社区助老员”已有千余人,并还在不断壮大。
近日,记者来到杭州拱墅区米市巷街道大塘巷社区,亲身体验了一次助老工作。
3个助老员,300多个80岁以上高龄老人
大塘巷社区是杭州市区一个规模较大的老社区,其中老年人比例占26%,80岁以上老年人就有三百多。社区特别关注的独居老人有60多个,其中多数是失能的高龄老人。目前,这里共有3个助老员——这意味着每个助老员要“管”20个老人。
助老员卢慧华,49岁,从业4年,老人们叫她小卢或小华。记者是在一次居家养老的采访中与卢大姐相识的。电话联系体验时卢大姐二话不说就答应了:“我们这个行业真的太缺人了,希望你们媒体能够帮忙宣传,呼吁更多的人来加入,也让社会多关注这些老人!”
8月的一个上午,记者按照约定时间来到大塘巷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这个面积达550多平方米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内设日托所、爱心食堂、阅览室、棋牌室、健身房、慈善超市、社区康复站、理发室、文体活动室等多种文化活动场所,老人们正在不同的房间里活动,时不时传出阵阵笑声。
卢大姐一大早出门未归,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小周先接待了记者。小周把记者领到卢大姐的办公室里等待。办公室里,一位工作人员正通过电脑看护几位老人家里的情况。小周介绍,这是他们最新的视频看护系统,24小时有人看管,若老人在家发生异常,社区可及时处置。“现在社区的养老服务这么先进啊!”记者心里感叹。
办公室里另外三个办公位就是助老员们的了,不过,这三张一米宽的办公桌上除了三个水杯,就什么都没有了。养老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小周似乎明白记者眼神中的疑惑,笑着解释:“助老员一般都在外面跑,办公室的桌子就是中午趴着休息会用的。”
比约定的时间晚十分钟,卢慧华回来了。她梳着马尾辫,身穿一套宽松的衣服,挎着一个小包,脚上是一双平底凉鞋,笑起来眼睛眯弯,和蔼可亲。这会儿,她的脸上满是汗水,一看就知道是从外面38℃的“烧烤模式”中过来的。咕咚两口喝干记者递过去的一杯水,再缓缓气,卢大姐才有力气跟记者说话:“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早上给几个腿脚不便的老人买菜去了。”
上岗前,卢大姐跟我交代了番今天的工作计划:上午上门走访,下午去医院探视。以往,对于社区里的空巢老人,她一般一个星期上门一次,若是独居老人的话,一个星期上门两次。不过最近天气炎热,很多老人身体吃不消,有些还犯病住院了,所以卢大姐不仅得“三天两头”去老人家里串门,还得经常上医院去探望。
“不抓紧时间,一天也走不了几户。”卢大姐说着就准备出门了。原来,这是卢大姐多年的经验总结。老人们分住在社区的十几幢楼中,一般情况下走一户人家就是半小时。而他们又习惯早起锻炼,下午又要午睡。
“上门走访都要干些啥?”长那么大,记者还没照顾过陌生老人,忐忑不安地问卢大姐。
“一般就是陪老人聊聊天,了解一下老人的现状,在有需要的时候,也帮着去买菜或者干些其他的事情。”卢大姐把这份工作说得好像很简单。“当助老员不需要学历背景,只需要加入我们这个队伍,通过培训就可以持证上岗了。”她说。
“助老员真的这么简单吗?”疑惑中,记者跟着卢大姐出发了。
有时是倾诉对象,有时又充当“免费保姆”
“王阿姨,我是小卢啊。”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走出大约五分钟,我们按响了第一个老人的门铃。
一听是卢大姐,老人忙过来开门。打开门的瞬间,老人顺手按下了门边上吊扇和电灯 的开关,屋子一下亮堂起来。这是个5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客厅、厨房、卧室一目了然,家具都有些年头了,显得很破旧。桌子上是一张摊开的报纸,我猜想在我们来之前,王奶奶待在这个密不透风的客厅里,借着从客厅窗户里照进来的一缕光看报纸。
因为是第一次来老人家里探望,记者事先通过卢大姐的工作本查看了番老人的资料:“王奶奶,82岁,一子在外地工作,独居……”当然,这些事情对于卢大姐而言,早已了然于胸。
“王阿姨,最近天气热怎么不开空调,身体有没有不舒服的?”王奶奶患有高血压和心血管病,卢大姐一入座就关切地问起了老人的身体。
“我一个人在家,扇扇子就好了。”老人亲切地拉着卢大姐的手,“里间有空调,但费电,我只在晚上睡觉前开一会儿。”
听到这,卢大姐有点着急:“这几天天气热,对你的病有影响,该开空调你可别省。”卢大姐又一遍遍地嘱咐她多吃点绿豆汤、红枣、白木耳,说对她身体好,听得老人频频点头。就这样,两人家长里短说了好一会话。尽管老人身体不好很少出门,但记者发现,社区大小事她差不多都知道。“小卢可比我自己的子女还要贴心。”听说我是记者,老人一个劲夸卢大姐。
我们走时,王奶奶依依不舍,硬要留我们吃午饭。卢大姐以社区还有工作为由才推辞掉。
从王奶奶家出来,我们换了两幢楼,爬了四层楼梯,又敲开了干休所魏奶奶家。魏奶奶今年82岁,独居,前段时间摔伤了腿,子女因为工作在外地无暇照顾,是卢大姐的重点服务对象之一。
“魏阿姨,身体最近好不好?”碰到性格孤僻的老人,卢慧华一般都从老人的身体状况开始起话题。她说这样比较符合老人的生理、心理需求,能让老人愿意开口说话。
“再不好就要进火葬场喽。”果然,魏奶奶开口了,不过语气僵硬。
热脸贴上了冷屁股,一般人肯定就生气了。卢慧华却一点也不介意的样子,反劝慰老人:“你要多走路,想吃什么用什么就告诉我,中午饭要不要我帮你带过来?”在卢慧华絮絮叨叨的关切声中,老人脸色也缓和了下来。与老人说了会话后,卢大姐主动帮助老人打扫起了家里的卫生。拖地、擦桌、洗衣……又帮老人做了几个菜,等一切安顿好了,才跟老人提出告别。
“这些家务活都是助老员的工作职责吗?”出魏奶奶家里,卢大姐直了直腰,毕竟也是近50 的人了,干家务活也累。
“老人们如果有需求,我们都要帮助解决。”卢大姐说,这样的事情经常有。比如独居老人陈阿姨前段时间腰扭了,躺在床上十来天,她每个中午就送社区老年食堂的饭菜过去;73岁的王大伯有些老年痴呆,大夏天床上还有三床被子,出门常常忘记钥匙放在哪里,甚至有一次出门后忘记关煤气阀门了,她几乎每天都要上门探望……“助老员很多时候干的是保姆的活。”
虽然卢大姐说助老员是零门槛,但接连走访了两位老人,记发现,她不仅了解基础的医疗知识,熟悉使用简单的医疗设备,非常有耐心地照顾老人,还掌握着包括心理疏导等知识,可不简单!
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助老员“一员难招”
每次到老人家里去过后,卢大姐都会在自己的工作本上添加老人的近况,包括病情、子女的探望次数、心情等。中午12点左右,回到办公室,记者看到卢大姐在王奶奶的资料后面写道:身体状况良好,而在魏奶奶的资料上写着:“较为寂寞,希望子女多看望。”这句话,让记者看得很是心酸。
“老人有时候就像小孩,粘人是因为她们喜欢我们多呆一会,多陪陪她们。”卢大姐告诉我,她经常这样被老人拉住不放。这些独居老人,即使有子女,来的次数也很少。很多老人把她当成倾诉对象,只是,有些老人长年孤独,碰到她就扯住不放,总想让她陪着多聊聊天。说到这,卢大姐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可以把自己当做老人的子女去工作,但能真正填补老人心里的空缺吗?要是为人子女的都把父母完全推给社区,我们有再多的助老员也不够!子女孝顺,就是对我们助老员工作的最大帮助。”
平时从早上8点多到下午5点多,除了1个小时左右的吃饭时间,卢大姐大多不在养老中心。最近天气炎热,考虑到助老员的身体,社区通知中午到下午3点间不要外出工作,因此饭后,她难得有了一段休息时间。不过,离三点还有半小时,卢大姐就叫醒了趴在桌上午睡的我。“下午还有几个老人没去看望过,又有老人生病住院了,得抓紧时间。”
“抓紧时间”,这句话卢大姐似乎已说过好几次。
冒着烈日,我们拎上牛奶等慰问品,乘公交车来到杭州市一医院看望蒋大爷。社区规定,每个助老员在老人住院时,都要第一时间探望,并且带上社区准备的相应的慰问品。前一天,社区的老年服务平台上显示出蒋大爷入院的信息,卢大姐打算下午就过去探望。“当助老员的这些年,我几乎走遍了市区所有医院。”卢大姐说。
我们到病房时,蒋大爷刚做好身体检查,躺在病床上。看到卢大姐,老人微微张开嘴,露出了笑容。看护以为我们是老人的亲属,忍不住抱怨:“他晚上总是大喊大叫的,能从晚上11点多吵到凌晨4点多。一直这样的话,我也吃不消的。”卢大姐听后,来到老人身边,拉着他的手,轻轻“哄”着:“晚上要好好睡觉,不要吵阿姨,要乖哦。”
在卢大姐的安抚下,老人“乖乖地”点了点头。“今年生病住院的老人很多,许多老人子女都不在身边,真让人不放心。”卢大姐告诉我,这近她几乎一周三四次要到医院去探望病人,“经常有上班时间,没有下班的时间。”
“当初从企业下岗,原本以为这是个轻松的工作,不就是陪几个老人聊聊天嘛!”可真正做了这份工作,才感觉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之重,“这真的是靠一份爱心才一直坚持到现在的工作。”卢慧华说,她明年就要退休了,有没有人来接替她还是个未知数。“我们的工作工作量比较大,又累又苦,所以好多人不喜欢这个职业,招人的时候特别困难。”
而平均每月两千左右的工资待遇,也是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这个工作的原因之一。卢大姐透露,因为薪酬普遍不高,但工作强度大、照料责任重,如今,助老员岗位流动性非常高,年纪轻点的助老员一般做几个月就走了,还肯做助老员的都是像她这样四五十岁、来杭打工的家庭主妇或者下岗工人。“社区本来想招男性助老员,毕竟有些活男的做更方便,但一直找不到。”
从医院回来,卢大姐又去走访了两户老人家。到下午五点,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从老人家里出来。因为她要赶去回家照顾家里的两个老人,卢大姐依然步履匆匆。
记者手记:“夕阳事业”也是“朝阳行业”
老人突发疾病在家中离世,无人知晓;老工房没有电梯,老人几年下不了楼;昏暗潮湿的房间杂乱无章……那天回去的公交车上,一个个孤独的身影在记者脑海中不断盘桓。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养儿防老”的观念。明天,我们能否老有所依?
目前,我国的养老行业已经开始起步,一些公办和私人的养老机构正与日俱增。但与庞大的老龄人口相比,机构养老每年增加的数量,仍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居家养老服务应运而生,而相比养老机构,它也更符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专家预计这将成为我国未来主要的养老方式。
近年来,杭州逐步推行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已免费培训养老护理员4500名,其中中级170多名,今年,该市将免费培训1500多名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将达到75%以上。然而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随着杭州老龄化加剧,强大的社会需求与政府扶持力量的差距正与日俱增,男性助老员稀缺,社区助老员承担的压力非常大。
居家养老服务的空缺正说明其有巨大的市场需求。记者认为,除了政府加强对社区养老护理员的补助外,还应把居家养老作成为一项拉动经济、促进就业的新兴产业,吸引更多的社会机构参与进来。如今在美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养老护理行业都被列入了“朝阳行业”。他们的居家养老有专业的护理团队,拥有先进的护理科技,比如特殊的洗澡设施、专用电器等,可极大地方便了老人的生活,减轻护理难度;护理人员还充分掌握心理疏导等护理知识,对老年的精神状态可以做到“精心护理”。目前,这种“温馨”服务已经实行“市场化”运作,老年人和他们的子女在政府帮扶之外,也可以出资购买这项服务。
记者认为,若我们的居家养老服务行业也能有这种专业的服务队来介入,相信同样会是“朝气蓬勃”!
![]() |
助老员与老人聊天。 |
- 原创推荐
- 风情小镇
- 旅游频道
- 图说中国
- 热点推荐
- 环球博览
- 图说浙江
- 人民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