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河日当午--浙江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

【本网关注】记者“体验360行”系列(59)

洁河日当午

记者 陈小燕

2013年10月15日08:30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开栏的话:

    “您是做什么的?”乍然相识,人们大都会抛出这样的话题。

    或许您正干着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儿,拿着微薄的薪酬,经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

    或许,您正操持着一门后继乏人的手艺,忍受着萧条与孤独,却仍然选择了坚守;

    或许,您正从事着一个新型的职业,在炫目的职场上创造着大量的财富,享受着妒羡的目光。

    或许,您只是“朝九晚五”人群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员……

    “360行,行行出状元”——不是高薪的职业才显得尊贵,不是炫目的职场才显得伟大。不同的职业,背负着不同的责任,承受着各自的艰辛。无论您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恪尽职守、躬身奉献,您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多一点体验,多一份理解。从今天开始,人民网浙江频道记者将按照报社“走转改”部署,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零距离地倾听、感知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

    希望您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的脚步……
朝阳下,周庆德驾着小渔船顺风而来,船上已经堆满了水草。
朝阳下,周庆德驾着小渔船顺风而来,船上已经堆满了水草。

体验职业:河道保洁员

体验地点:浙江省德清县英溪河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白居易的《江南忆》,名传千古。以至于说起江南,人们脑海里浮现出的画面中总少不了一江碧水。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人口骤增、工农业猛进,不少河流竟成了“垃圾场”、“墨水沟”,让人“不忍卒睹”。不忍之下,许多地方政府开始治理河道,河道保洁员队伍便应运而生。类似于街道上的环卫工人,他们任务是除去水里的垃圾,确保河道清洁畅通。

浙江水系丰富,河道交错,是河道保洁制度的“发轫之地”,上个世纪末就开始有组织地清理河道水网中的水草杂物。每年夏季水草高发,脏污极易腐败,河道保洁任务最为繁重。今夏高温属历史罕见,记者专程来到德清县内,亲身体验“河道卫士”的辛劳。

一条河道,一天能捞几十船水葫芦

早上7点,我赶到新丰排涝站,一眼望过去,疯长的水草像是给河面罩了几床厚厚的被子。这是当地的一条县级河道,发端于天目山脉,经由东苕溪,直入太湖,与当地百姓世代相依。连日高温大旱,水流缓滞,微风中略带腥臭。

“记者同志,我捞完这段就靠岸!”隔着十多米远,一艘小钢板船上正在靠过来,船上一名戴着斗笠的老汉朝我挥舞着手里的钉耙。为了得到实实在在的劳动体验,我提出上船去一起捞的想法。“太危险。”老汉听闻之后连忙摇头,就顾自己捞草了。我有些无奈,却也没办法,只好作罢。

不一会儿,船靠岸了。满满一船水葫芦,堆的跟座小山似的,绿油水嫩。很难想象,腐烂了的它们会让一条河变得乌黑发臭。我刚走上前准备握手,老汉穿着高筒雨靴一脚登岸,抹了一把汗,就麻利地抄起钉耙开始卸草。

“今年高温天多,水葫芦比往年要增加一倍,尤其这几天,四十多度,水葫芦发得太快了。一朵水葫芦,一天就能发出17朵。根本来不及捞!”老汉还真是个急性子,顾不上和我互相通报姓名,就一边干着活说开了。我见状便要上前去帮忙,老汉连忙松了钉耙、伸出双手将我推得远远的,“太脏了,你一个小姑娘不行的!”言行神情之坚决,让我不好坚持。我便试着上船去拿网兜,沿岸再捞一些,一只脚刚踩在船头上,船身就开始晃动,颤颤悠悠地放进一双脚时,随便一使劲就晃得厉害,怕得我丝毫不敢动了,哪里还谈得上操持工具去打捞垃圾。老汉见我败下阵来才发话:“打捞是个体力活,没啥稀奇,不过没一身水上功夫便是寸步难行。”羞得我只得怏怏地蹲在一边当“看客”。

听老汉说,近些年来,附近不少“富的流油”的河流,都会爆发“绿潮”、“赤潮”。确实,夏天是各类水草迅速繁殖的黄金季节,而温度则是最佳的催化剂,以七、八、九月最为茂盛。今年夏天浙江各地遭遇历史罕见高温,致使水草长势一片大好,这一下可把老周忙坏了。

“昨天来了十几个人,一个人一条船,捞了几十船,估摸有几千斤。你看,全晒对岸了。照这个势头,估计今年十一月还得忙活。”老汉看了看对岸,动作又快了起来。顺着他指的方向,对岸堤上长长一堆的水草已经失去了鲜嫩的绿色,拉出一段黑灰色的长条。

“水草为什么不运到垃圾场去?”对岸黑乎乎的水草堆让我不禁担心它们会成为二次污染。

“不用!水草不是生活垃圾,晒干之后都是肥料,铲到两边的绿化带里去,多好!”老汉坚决的语气透着对水草肥力的自信。

铲得急,说得急,老汉开始有些气喘。我伺机从水草底下抽出另一把钉耙,站在对面帮忙一起铲,此时的老汉收起了一开始“坚决反对”的做派,倒是提醒我“挑远点儿,别湿了鞋”,言谈语气都缓了下来。

“你一个人负责清理多长的河道?”我一边铲一边问,心想这工作量大了,估计他要吃不消。

“我们一队人马管的河段有20多公里!”老汉说话时神色有点得意。

据了解,德清全县现有大小河道有1200多条河道,总长度约1700公里,几百米的小河道纵横分布,皆由属地管理。一些乡镇则把这部分保洁任务分包给了 “草包头”。这些“草包头”并不进行日常清理,看到草多了,就打电话叫人来捞。当然,水面上尼龙袋、塑料瓶、泡沫都属于打捞范围,这些生活垃圾的区域大约十多天捞一趟。

老汉就是“草包头”电话叫来的。每天工资120元,管饭,做一天算一天。今年草多,老汉来的最勤,已经靠捞草赚了近15000元了,心里高兴得很,“这一趟捞了一个多月了,‘草包头’估计要亏本了!”

“副业”晋升为了“主业”

一船草卸完,老汉终于松开钉耙、摘下斗笠,就地坐下点起一根烟,悠悠地说起他的故事。

老汉大名周庆德,今年57岁,下渚湖水产村的渔民,祖上世代捕鱼,戏称是口袋户口人家(早先的渔民以船为家、户口本放在口袋里)。老周至今记得很清楚,1968年2月8号,四海为家的父辈响应党中央号召上岸造房,全村分得2427亩的水面,连年丰收,鳜鱼等如今鲜见的鱼鲜在当时都是整网兜地出水的。

“好好的渔民,为何改行打捞水草了?”我想起之前采访过的舟山渔民,一船回来可就是十多万元的收入。

“打渔的收成一天比一天不好。水不好,还光抓鱼不放苗,就抓光了。”老周说这话时神情顿时黯淡。大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村镇上的企业工厂多了之后,河水越来越黑乎黏稠,鱼开始慢慢少了。如今,打捞水草之余,老周依旧会去抓鱼,一年四季从不停歇。不过,每天收入却不一定,好的时候几百块,差的几块钱。唯一让老周觉得欣慰的是,一双儿女都已进城上班,“要是继续抓鱼的话,那只能是讨饭!”

之所以能揽上河道保洁的活,还得感谢渔民与身俱来的好水性,“从小都在船上长大,掉下去了也不打紧,抱块石头都沉不下去!”对于水性,老周豪气满腔。

1997年,炎热的“秋老虎”迟迟不走,水草疯长,堵住了航道。上千吨的水草打捞,既需要体力和水性,还需要灵活的小船,主管部门找到了水产村。老周作为当时的村主任,接手了这趟活儿,带着村里的兄弟们连日奋战,疏通了航道。

此后,老周“一战成名”,但凡有需要打捞的任务,大伙第一个想到了便是他。第一批“草包头”的名单上也有他,后来年纪大了,便不包了,只做打捞,但号召力确是一等一的。

“最憋气的事儿就是有些生活区的河段,你一边捞,人家一边扔,讲了也没得用。前些年还有些岸上的养殖场更过分,死鸡死鸭往河里扔,那个臭……”老周气恼得连连摇头。相比之下,如今的河道改善了很多。

正说着,老周接了一个电话。“有人看到下渚湖里有水草,打电话到县长热线举报,草包头追我去捞草了。”老周说着摁掉烟头,起身就跳上了船。以前是沿河打渔为生,而今清理河流成了老周的新生计,即便是正在抓鱼,也要收网赶过去。用老周自己的话说:“我这一辈子都离不开水了。”

临开船时,老周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又跑过来对我说了一句:“记者同志,我就是想,自己捞草捞了十多年了,要是哪天能和市区河道的保洁员一样,拿固定工资就好了。”

“专业队伍”就是不一样

听老周的意思,市区河道配的保洁员更“高级”。我打听到从新丰排涝站往上走就是市区管辖的河道,便沿岸寻去,至余英溪河段时,果真遇上了一艘正在“巡逻”的河道保洁船。

比起老周的船,这艘船显得“魁梧”,约3米宽、6米长,全身铁铸钢浇。船上共有3人,都穿着救生衣,一人掌舵,其余二人各在一侧,操着一根网兜打捞水面漂浮物,左右开工,一捞一个准,一个瓶子,一朵水葫芦,统统不放过。船头设计尤其奇特,“嘴巴”大张,底下挂着一副网兜,一路开去,沿途杂物尽入船腹之中。

我不停挥舞双手、喊话,终于吸引他们靠了岸。待说明采访意图后,几位老汉倒也没说什么,拉我一同上船继续“巡逻”。纵观水面,这段河段明显宽阔干净许多,河面上只有零星的塑料袋、水草、枯枝,水色较为清澈。迎风立于船头,也没有之前河道中散发出那股子腐臭味,水花过处,还惊起了一只只白鹭,点缀在岸边的芦苇之间,俨然成就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我不禁感叹,江南水乡,合该如此!

“这段河道真干净!师傅,你们每天都来清理吗?”陶醉之余,我注意到师傅们的脸上已是汗流纵横。

“一年365天,每天都在捞,肯定干净的。这几天温度高,我们早上5点多就开工了。”离我最近的倪会红接了话茬,早上提前两个小时,下午可延迟到3点开工,避开了日头最毒的辰光。今年55岁的倪老汉看起来很健壮,肤色黑里透红。他本是城郊的农民,拆迁之后洗脚上楼,便进城打工,做这份工作已有三个年头。

“捞满一船要多久?”记者打量船上的垃圾,已近满仓,瓶子、泡沫等生活垃圾为数不少。

老倪性格爽朗,快人快语:“这是早上第一趟,垃圾多,捞了3个多小时了。我们正往垃圾中转站赶去。不过,这个时间没准的,垃圾多,就捞的慢,垃圾少船就走的快。”

垃圾搜集后,老倪他们需进行分类处理,不可回收的垃圾送去填埋场,至于水草之类的则是运往肥料堆放处,腐烂成肥料直接供给园林使用。

听老倪说,这条余英溪总长约5.8公里,由县城管局负责,共有9名专职的河道保洁员,分三组,实行分段式保洁。哪段若有“残留”,直接追查到当组“人马”。这9个人全都是本地农民,年龄均在五六十岁之间。对于一个月两千多的工资外加缴纳保险的待遇,老倪说大伙儿还是比较满意的,“看着水干净了,心里也舒服。”

水乡人家多的是小桥流水,哪个没在河里扎过猛子、捕鱼捞虾,对水有着天然的亲近。以往由于河面宽敞,一到傍晚,余英溪最是热闹。后来由于被“灌进”了大量的工农业废水,水色墨黑,恶臭阵阵,熏得人人掩鼻而过。那几年,老倪就在这条河上跑运输船,往上海、嘉兴等地送砂石料,却从来不知道船上的漏油就是一大污染源。“我小时候,河里的水是能喝的,后来就慢慢地连下水游泳都不敢了。”老倪的语气里满是怀念和惋惜。

“听说,今年年底这条河里要引进一种能把水变干净的水生植物。要是真有效果的话,说不定过两年就可以回来游上几圈了!”徐炳昌是名老员工,一天天看着这条河从“墨水”到“黄水”,他相信自己还能见着儿时印象中的那一江清水。

问及未来的打算,老倪一脸肯定:“我打算一直做下去,做到做不动为止。要是大家不乱扔垃圾,企业不乱排污水,就更好了!”

记者手记:“临时工”老周的心愿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几乎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一条“母亲河”。然而,大家不妨回头看看家乡那条哺育我们长大的河流,还清澈见底吗,还鱼跃虾跳吗?

任何一条河流,其环境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经济飞速发展着,许多“母亲河”却忍受着污染的剧痛。

“还清于水”,成了老百姓急切的期盼。浙江各地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探索建立河道保洁员队伍,清洁水面,畅通河道,并通过种植水生植物等各种方法改善水质。目前,越来越多的河流正在慢慢地返净、返清。

同样是河道清洁工,老周一天的工作量可比老倪重多了。可是,再看看老周和老倪各自负责河道的面貌,确实老倪的那段更加洁净秀丽。仔细一分析,原因不难得出,前者是一批“临时工”,管理粗放,来去听凭“草包头”的电话而定;后者则拥有专业化设备,而且日日清理、分段负责,长效机制下,水质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当然,河道清洁只是治标的工作,如果没有岸上管理和水中治理双管齐下,即使每日清理,垃圾还是会天天有,水葫芦照样年年发。

今年以来,浙江许多地方设立“河长制”,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此举避免了各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管理落实的执行力大大增强了,一改过去“九龙治水”的困局。

随着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河道清洁队得到的投入也更多了,越来越多的队伍走向专业化。说不定哪天老周的心愿就实现了,成为一名专职人员,日日守护着这片水域。

周庆德正在打捞水草,连日高温导致水草疯长,一日不见,又成一大片,
周庆德正在打捞水草,连日高温导致水草疯长,一日不见,又成一大片,
老倪立在船头,认真地搜寻垃圾。正是他们守护着水乡的洁净与秀丽。
老倪立在船头,认真地搜寻垃圾。正是他们守护着水乡的洁净与秀丽。
本网记者颤颤巍巍地站上一条靠岸的小船,用网兜打捞水草,吃了水的网兜加上水草,有十多斤,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
本网记者颤颤巍巍地站上一条靠岸的小船,用网兜打捞水草,吃了水的网兜加上水草,有十多斤,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
(责编:一微、翁迪凯)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
  • 原创推荐
  • 风情小镇
  • 旅游频道
  • 图说中国
  • 热点推荐
  • 环球博览
  • 图说浙江
  • 人民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