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里的引路人--浙江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

【本网关注】记者“体验360行”系列(60)

象牙塔里的引路人

王丽玮

2013年10月21日22:22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开栏的话:

    “您是做什么的?”乍然相识,人们大都会抛出这样的话题。

    或许您正干着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儿,拿着微薄的薪酬,经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

    或许,您正操持着一门后继乏人的手艺,忍受着萧条与孤独,却仍然选择了坚守;

    或许,您正从事着一个新型的职业,在炫目的职场上创造着大量的财富,享受着妒羡的目光。

    或许,您只是“朝九晚五”人群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员……

    “360行,行行出状元”——不是高薪的职业才显得尊贵,不是炫目的职场才显得伟大。不同的职业,背负着不同的责任,承受着各自的艰辛。无论您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恪尽职守、躬身奉献,您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多一点体验,多一份理解。从今天开始,人民网浙江频道记者将按照报社“走转改”部署,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零距离地倾听、感知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

    希望您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的脚步……
小型班委会上,记者、赵老师和两个班委共同讨论“秋游”活动安排。
小型班委会上,记者、赵老师和两个班委共同讨论“秋游”活动安排。

体验地点: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体验职业:高校辅导员

在许多人眼中,他们是大学老师,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工作;

在许多大学生眼中,他们可能只是熟悉的陌生人,只有在请假、选课等时才会想到;

而他们——大学辅导员则这样评价自己:辅导员=民工的体力+领袖的头脑+文员的文笔+打字员的速度+侦探的洞察力+外交官的口才+教师的知识+医生的常识+超级适应力+神经病的忍耐……

犹忆自己上大学时,与辅导员总是难得谋面,即使有幸遇到,留给我的也多是匆匆的背影。他们的工作究竟是怎样的?带着这份好奇,近日记者走进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与大学辅导员一起,换一个角度感受他们的真实生活。

对接十几个学校部门

早上九点,记者如约来到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学工部办公室,此时,辅导员赵庆正在整理学生的入党材料。他穿一身西装,理着小平头,显得精神抖擞。在与记者简短沟通后,他拿着笔记本,拉着我说:“那我们就从查课开始吧!”

校园里此刻十分静谧,道路旁的树荫下,几个同学正在捧着课本认真地朗诵英文,发音青涩却响亮。教学楼前停放着一排排单车,还是会有同学把水杯遗落在车筐里。上课铃刚响过,几个迟到的学生正拎着早餐飞奔。重返校园,这一切对于我来说还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

回想起大学时,自己也经常骑着单车去上课,却常常由于搞错教室迟到。如果正好遇到辅导员查课被记名了,就得难过好几天。那时对辅导员印象,是严厉而疏远的。

跟随赵老师进入教学楼,他径直走到一间教室后门,仔细数了下人数。“不错,是37个学生”,他掏出小本子记下出勤情况,又观察了一会儿课堂状态,没问题后才转身往回走。

回到办公室,赵老师端起杯子喝了一口水,就开始向我介绍起自己的工作了:“我是大二旅游管理专业12甲、12乙班和大一行政管理专业13甲班辅导员,共管理200多个学生。除了查课,我每天还要查寝、开班委会。同时,我又分管学院党建、宿舍管理。10月份是学校发展党员时期,每个辅导员都在忙着组织学生入党审核,这也是我最忙的时候”。

据赵老师介绍,每个辅导员都兼任各院系分团委里的职务,这与辅导员制度建立的初衷分不开:我国的高校辅导员制度在1952年建立时,主要就是做政治工作,是学生的“政治领路人”。经过改革后,帮困工作、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社会实践、奖学金评选等都成了辅导员的份内之事,行政性工作几乎占据了辅导员大部分时间。

“我现在一个人要对接十几个学校部门”,赵老师给我扳着指头数:“保卫科,医务室,后勤部,教务处,档案处,图书馆……差不多每天都在开会,学院的、系里的、部门的、班级的……写材料、出策划,加班是常有的事。”

正说着,两个女学生走进办公室,径直来到赵老师面前。她们是行政管理专业13甲班的班长和团支书。随后一个小型班委会开始了,主题为怎样组织学生“秋游”,赵老师让我负责给学生指导。听完班干部对“秋游”报名人数、活动地点、准备情况的汇报,我感觉似乎已经很完备了,“糟糕了,我给不出指导意见怎么办?”我无助地看了一眼赵老师,他立刻圆场,提出了十几项建议,大到旅行社的选择、学生保险的办理,小到做什么游戏、带什么食物。末了,赵老师还特别交代一句:“别忘了一个小时给我发一条平安短信”。

30分钟的小型班委会,不时被前来办理请假、交材料等各种事务的学生打断,赵老师边审核边交代去哪个部门办理,会议整整延长了10分钟。

200个学生全系一心

散会后,赵老师一刻也没停歇,又从抽屉里拿出自己所带班级的200多份学籍档案,准备把相关信息录入电脑。

“这200多个学生的名字您都记得住吗?”我好奇地询问道。回想起自己上大学时,四年下来只见到自己辅导员为数不多的几面,就产生了疑惑。

“这是辅导员的基本技能”,赵老师告诉我,“别看平时我们和班干部打交道比较多,似乎不怎么和同学交流,但是每个学生都装在我们心里”。

“一位学生背后站着两位家长,四个家庭。他们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就负有责任”,和赵老师同一个办公室的辅导员张淼插话道,“学生生病,寝室吵架、感情受伤……大小事儿都需要我们操心”。

在他的随身提包里,时刻装着一个手机移动电源和一份学生家长联系表,“我们要24小时开机,确保随时能够接到学生电话。出了事,辅导员要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张淼说。

“工作压力大吗?”我问道。

“精神压力比较大,因为你很难预料下一刻学生会发生什么事情”,张老师说道。

这让我想起之前采访的浙江大学辅导员邵頔讲的一件事:在她第一年当辅导员时,遇到过一个黑龙江籍学生,第一次出省读书。到浙大第一个学期,成绩一直下降,他就把自己关在琴房弹一宿又一宿的钢琴。在工作闲暇之余邵頔了解到,他从小到大都是读最好的学校,考最高的分数,到这里后看到自己不再是第一,他无法接受。

邵老师掌握情况后,就一直给他打气,鼓励他重拾信心,但还是出事了。一天晚上深夜十点多,宿舍都断电了,一位同学急急忙忙给邵頔打电话说宿舍有一位同学正拿着水果刀割向手腕。吃了一惊的邵頔急忙赶到,发现正是她之前一直关注的那位学生。幸亏及时赶到阻止了这次行为。

这位辅导员在自己的微博中动情地写下这样一句话:“我遇到过很多学生,怕家长的,怕父母知道成绩,能找个同学冒充爸爸给我打电话;得了抑郁症没办法集中精力上课的来办休学,要跟我说三点,可是说到三就想不起来嚎啕大哭的;因为基础差上了大学跟不上的,半夜拿着刀要自残的……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的规则,问题出在,没有教过孩子,对待淘汰之后你应该怎么做。”

在采访中跟一些同学闲聊,他们告诉我,除了请假、选课等事务之外,更希望辅导员能成为“心灵之友”。大学是迈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对第一次离开父母外出求学的恐惧,对即将踏入社会的迷茫,成为很多大学生的“心结”。

难忍的“七年之痒”

赵老师和张老师年龄相仿,都是85后。我问赵老师,这里年纪最大的辅导员有多大,他告诉我不超过30岁。“学生也都是90后,因为年龄相差不大,很能打成一片”,赵老师道。

这个说法,我从邵老师那里也得到了证实。作为大一、大二工信和艺设专业辅导员,85后辅导员邵頔性格活泼,爱好旅行,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给学生们寄送明信片,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同时,她也常常从学生那里收获感动。一次一个工科女生自己接电源线为她做了一个音乐盒,她至今珍藏。还有一次,一个男生给她画了一张肖像画,她向同事炫耀了好久。在她的办公室里,满面墙上尽贴学生照片,还存放着学生署名的画作、工艺品。

赵老师读研时学的是社会学专业,毕业后做这一行已两年多。他平时最喜欢的就是旁听社会学的课,继续他的专业学习。提起将来打算,他坦言没有什么成熟的想法,“不过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确实蛮大的,基本上带一届、二届学生,也就4~8年时间,就转岗到行政或教师岗位去了”,辅导员们都戏称它为“七年之痒”。

据了解,2009年我国高校辅导员人数已经超过九万,在愈来愈多的人从事辅导员职业的同时,该职业的人员流失现象也很严重。某省出台的一份调查研究显示,该省2008~2010年辅导员流失比例达21.38%。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工部郑处长也曾向我提及,辅导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很多优秀的辅导员积累几年的工作经验后就转业了。

在体验即将结束时,赵老师从抽屉里拿出两盒密封完好的信,对我说:“这些信都是我让这届大一新生写给四年后的自己的,代为保管在我这里。四年后我会再拿出来给他们看,相信他们一定会非常感慨”。

记者手记:辅导员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在采访中,赵老师一直忙忙碌碌的来往于学生寝室、课堂、学校办公室之间,在他的笔记本中,列出了的十几项事情等待完成。当我问他们周末有什么娱乐活动时,聚在一起吃饭的辅导员都笑了,“过什么周末呀,大多数时间我们都在参加学生周末举行的各种活动”。

由于很多朋友在做辅导员,我曾问过他们待遇问题。他们面露难色告诉我说,很多还是劳务派遣。不同学校的辅导员待遇差别很大。好一点的,学校给事业编制或者教师编制,当然这样的学校招聘条件也高。辅导员一般都是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做,做个几年就转岗到行政工作或者考博在高校当老师了。

有不少教育专家指出,现行的教育体制以追求就业率为主,学分、社会实践、所取得的证书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对于辅导员的要求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但是,辅导员作为与学生距离最近的老师,他们的工作不仅是为学生批个请假手续、调解寝室纠纷那么简单。大学生在校期间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刻,要从心理上真正的适应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这时一个富有经验、可信赖的引路人,显得尤为重要。

据了解,我国高校将辅导员,“晋升”的方向主要有两个:党政管理干部和业务教师。也就是说,辅导员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么放弃所学专业,专心于学校党务或行政事物管理,要么离开所辅导的学生,潜心于专业教学与研究。

都说“学生工作无小事”,辅导员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在这一行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成为常态,老面孔实属罕见。

相比之下,国外的做法也许值得借鉴。他们的高校设立了学生管理的相关专业,你可以在学习阶段就接受专业的训练。根据设定的岗位,辅导员可被聘为教授、副教授等职位,可不断晋升。

它山之石,或可攻玉。

记者正在查看资料,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
记者正在查看资料,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
赵老师正在询问课堂情况。
赵老师正在询问课堂情况。
(责编:一微、冯益华)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
  • 原创推荐
  • 风情小镇
  • 旅游频道
  • 图说中国
  • 热点推荐
  • 环球博览
  • 图说浙江
  • 人民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