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关注】记者“体验360行”系列(62)
我为城市清“肠胃”
2013年11月06日21:00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开栏的话: “您是做什么的?”乍然相识,人们大都会抛出这样的话题。 或许您正干着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儿,拿着微薄的薪酬,经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 或许,您正操持着一门后继乏人的手艺,忍受着萧条与孤独,却仍然选择了坚守; 或许,您正从事着一个新型的职业,在炫目的职场上创造着大量的财富,享受着妒羡的目光。 或许,您只是“朝九晚五”人群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员…… “360行,行行出状元”——不是高薪的职业才显得尊贵,不是炫目的职场才显得伟大。不同的职业,背负着不同的责任,承受着各自的艰辛。无论您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恪尽职守、躬身奉献,您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多一点体验,多一份理解。从今天开始,人民网浙江频道记者将按照报社“走转改”部署,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零距离地倾听、感知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 希望您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的脚步…… |
虽然带着面罩,但下水道刺鼻的气味仍然让记者“抗不牢” |
体验地点:杭州市某街道
体验职业:下水道养护工
如果把一个城市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下水道可以算是城市的肠胃,每天消化着城市的各种污水。小到淘米洗菜的生活废水,大到窗外倾盆而下的雨水,都将汇聚下水道,最终回归河流。我们不难想象,一旦这些肠胃出了问题,城市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养护着这些城市肠胃,保障其畅通无阻。他们是下水道养护工。
近日,记者加入到了下水道养护工的队伍中,切身体验了一把下水道养护日常工作。
没有一身劲,这活干不了
为了体验下水道养护工的工作,记者联系了杭州市某市政园林管理所。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早上8点半左右,记者来到了杭州老城区的一条马路上。只见穿着橙黄色工作服的下水道养护工们早已热火朝天地忙活开来了。要不是他们手中拿的是网兜,站在打开井盖的下水道边,身边还放着装淤泥的铁桶,远远看过去,还真看不出同与马路清洁工有什么两样。
这些忙碌的养护工皆来自下水道养护科某班。迎上前的是这个班的余班长。皮肤黝黑,身材健壮,他憨厚地笑着同给记者打了招呼。
得知记者想要体验养护工时,余班长打量了记者的衣着,摇了摇头,“你这身衣服不行,肯定会整脏的。”说完,转身找来了队伍中唯一的女性朱大姐,让她带着记者找地方换上橙黄色的工作服。
当记者再次来到余班长身侧时,他正拿着网兜打捞淤泥。一网兜下去,两三秒的功夫便提了大半网兜的淤泥上来。网兜制作得很简单,一个三十几公分直径,长四十几公分左右的网固定在一根三四米长的竹竿上。听到记者想要亲自试一试打捞淤泥的时候,余班长连忙劝阻说,“小姑娘看看就好了,这个很沉的。”
当下水道比较脏、打捞比较满的话,一网兜淤泥重量要有三四十斤。瞅了瞅那看起来并不是很大的网,很难让人相信真的能打捞那么重的东西。在记者的强烈要求下,余班长终于把网兜递了过来。这个网兜即使空无一物,掂量着也有三四斤。
在余班长的指导下,记者顺着下水道站立,把网兜斜插入下水道,左右晃荡两下,果然网到了东西,扯了一下,还颇有分量。
随着装着淤泥的网投从水中慢慢脱离,重量也越来越大,记者不得不一点一点地从竹竿的中间部位挪到了靠近网兜的地方,双手使劲,终于把网提上来,搭在了淤泥桶边上。
这时,一股各种杂物堆沤出来的反胃、腐败、刺鼻的味道涌了上来,让记者有些窒息。
“这个气味还不算太难闻。夏天气温高的时候,打开盖子都能把人熏晕。我刚干这活的时候,每次回家,闺女都嫌我臭。现在年头长,家里人也都习惯了。”记者一边听着养护工宋师傅絮叨,一边低头看了看自己打捞出来的东西:黑乎乎、粘稠质地,经过长时间的水中堆沤发酵,根本分辨不出里面东西的成分。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网上来的东西才占网兜的1/3而已。
这时,旁边的朱大姐来了句:“你看,衣服脏了吧,还好套换上了工作服。”
低头一看,可不是么,衣服上,手套上,全蹭上了杆子上的淤泥。淤泥打捞完成后的工作室盖上井盖。只见余班长拿着铁镐很轻松的一拉,轰隆的一声,井盖便恢复原位了。而当记者亲自操作时,才发现要想把一两百斤的井盖拖到合适的位置,也是件力气活。最后记者在余班长的帮助下得以成功地盖上井盖。
最后的工作是将垃圾桶抬上板车,运到合适的地方搁置。而这一次,养护工们说什么也不让记者尝试。一个瘦瘦的师傅说了句:“小姑娘抬不来的。很容易伤到腰,这个真的不能让你试。”
从打捞、盖井盖、搬运淤泥桶……下水道养护工的日常工作都离不开一个“重”字。而这个班除了余班长和一个“80后”小苗外,其余6人全部都是50岁以上,其中年纪最大的已经58岁了。面对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或多或少的有些劳肌损伤类职业病。
更多的麻烦来自人为
看着一路上大大小小的数十个井盖,记者有些好奇,“这么多的井盖全是你们负责的?”
余班长摇了摇头,停在了一块窨井盖旁,“你看,这块就不是我们的。”他指着上面的联通字样为记者解疑。
经过余班长的一番指点,记者发现每一块圆形窨井盖上,都是有相应标示的。下水道养护工养护所负责的下水道井盖同样有自己的记号。“污”、“雨”即:雨水井盖和污水井盖。
雨水井盖分为检查和收水井盖两种。雨水检查井盖为圆形的窨井盖,上面标有“雨”字。而收水井盖又叫做边井盖,虽没有标示但却极其好认。长方形,分布在道路边缘的便是了。道路边缘的地势稍低,更容易收集雨水。这样一场雨过后,雨水流向边井盖处,通过弯曲的地下通道汇聚到马路的主雨水通道,最终回归自然,排入钱塘江。
污水检查井盖一般直径0.7-1米左右,圆形。井盖下的水主要来自居民洗衣做饭之类的生活污水。老百姓正常生活排放的污水,一般是不会造成堵塞。“你看,比如说洗菜,大部分人不会舍得把菜倒掉,即使真倒的话,首先堵也是自己家。”
那一般是什么东西把下水道堵了?
余班长告诉记者,雨水会带着泥沙流入雨水管道,如不及时清理,淤泥日积月累,就会发生堵塞。而污水管道堵塞问题更多的是出在一些人为原因。
“最主要是路边的小饭店。”按规定,饭店的餐饮废水一般要经过隔油池隔油后才能排放到下水道。但为了节约成本和省事儿,许多小饭店将厨房的废水直接排到污水管道中。这其中包含了米、菜、鱼鳞甚至鸡毛、塑料袋等废物。当这些杂物伴随着废水一起流入到下水道,相互聚集缠绕,就造成下水道堵塞。这时候网兜解决不了问题了,需要高压水车上阵冲洗。
说到这,余班长停了下来,看向记者,不禁叹了口气说道,“其实和饭馆相比,胡乱倒东西的建筑单位和家装人员才更难处理咧。”他们掀开下水道的井盖,把打地基的泥浆或者家装废弃泥沙材直接排放到下水道中。大量的泥浆、沙土进入下水道,不仅容会造成下水道堵塞,而且易出现结块的现象。一旦结块,即使是使用高压水车也是无果的。这时就需要余金穿上厚重的水鬼服,带上防毒面具,爬到下水道里面,零距离的从下水道中一点一点的清理出这些本不应存在的垃圾。
“其实,胡乱往下水道倒东西,我们忙点倒是其次的,最倒霉的还不是小区的居民。”对于这些不文明行为,余班长说出来自己的看法。诚然,随意往下水道排放垃圾,图了一时的方便,但业主最终也逃脱不了堵塞的恶果。与其自食恶果,不如断了不文明行为,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岂不更好?
一个举报电话,随时出动
下水道养护工的工作并不需要打卡上班,也没有人天天盯着考勤。按规定,养护工们要保证每一条下水道至少要三个月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淤。这些工作情况靠谁来监督?除了园林市政管理所会派人不定期的检查之外,最大的监督来自小区居民的举报电话。这不,余班长正将淤泥桶运输到到路边的集合地时,接到了单位来的电话。有居民反映家门口的街道缺了个井盖,要求补上去。余班长连忙招来“80后”小苗拿上警示路锥“小红帽”,先去看看情况。据余班长介绍,市民的举报电话,多长时间处理都是有要求的,白天两小时之内要赶到现场,晚上的话四小时之内赶到。
看着小苗骑着电动车远去背影,余班长说,“污、雨下水道堵了、井盖没了,这些找我们都没错,有时候不是污、雨井盖丢了,也打电话到我们单位举报。”
“那要怎么办?你们管不管?”记者追问道。
“能不管么?只要有人举报,一个电话,我们就要赶到事发地去看情况。如果不是我们的活,会反映到单位,单位再给联系到对的部门去。”说到不属于下水道维护的工作,余班长颇有些自豪的告诉记者,他们也是城市的机动队伍,随时候命出发。今年夏天,“菲特”台风给杭城带来了强暴雨,余班长一行人加入到了西湖抗洪抢险当中,几天不回家;冬季下雪,余班长他们要起大早,扫清所有分管街道内桥上的落雪,并铺上草垫,方便居民出行。
不一会儿,勘察情况的小苗回来了,他告诉余班长,丢失的井盖是老式的,仓库里面并没有现成可用的,他先把“小红帽”留在了井盖口,警示大家注意。
眼看快12点了,余班长招呼着队伍收拾东西吃饭去。下午稍作休息后,一队八人一起来到了居民描述的地方。
记者看到“小红帽”被安放在一个垃圾堆放处,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是井口,已完全被垃圾覆盖住了。
然而,队伍里的其他人看到后,表情很平静。“这个地方的井盖被偷不是一两次了,经常会接到市民举报电话。我们今天清理干净,安装好,说不准过两天又成今天这个样子。居民打电话到我们单位举报堵塞,我们就在赶过来处理。”余班长有些无奈。
余班长指着不远处颜色较深的井盖说,“你看,像那样颜色深一点是老一批的井盖,现在基本已经上很少,不是坏掉就是被偷了。有时候一个月,我们负责的街道街道就会少七八个井盖。”
因道路狭窄,干活的余班长等人有些“碍事”。清扫维修的过程中,身侧时不时的传来汽车不耐烦的鸣笛声。这时养护工们只得停下手头的工作,侧身站到路旁避让车辆。路过的行人侧目看一眼,贴着另一侧的道路加快脚步地离去。
习惯了这些异样眼光的8人继续手头的工作,经过一番敲敲打打,新的井盖安装好了。队员们扛着榔头、铁铲等工具说说笑笑地一起返回仓库。
下午4:30分,忙碌一天的养护员们收拾行李,结束了当天的工作。但只要居民的生活还在继续,下水道养护工作就永远没有终点。
记者手记:下水道养护工将面临用工荒
从去年开始,余班长等人肩上的负担加重了,8人队伍要负责原本10个人的工作量,每天和臭味相伴,养护约3万1千米长的下水管道。原来去年7月,队伍里的老华退休,紧接着同事老沈因身体原因,无法承担高强度的养护工作,也退了二线。
为什么不重新招聘,把空缺补上?据该园林市政处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早在去年老华退休前的三个月,他们就已经着手招人了。但经过漫长的一年,目前仍是无人前来应聘。
目前该班除了余班长和“80后”小苗外,其他6人年龄均在50岁以上。这也就意味着再过几年,将要来一次大换血。空缺由谁来填补?记者调查了解到,按规定,水道养护工招聘应该走事业单位的招聘程序。但是通下水道这活既脏又累,大学生基本上没人愿意报名考该职位。也正是如此,造成了如今在编养护工只退不进的局面。
为了保证下水道工作有人做,该园林市政管理处无奈之下,招聘了一些像余班长和小苗这样的员工。他们属劳务派遣,工资由道路养护资金中拨出。但道路养护资金80%要用于购买水泥,钢筋之类的材料,剩余的20%除了要负担余班长等人的工资,还有其他杂项的支出,园林市政处的压力可想而知。
而这种窘状将随老一批在编员工的退休进一步艰难。该园林市政处做过统计,到2015年,将有1/3的在编下水道养护工退休。
余班长说,“本地的人生活在城市,他们抹不开面子,不愿意通下水道。外地的,像我老家开化那边,他们嫌工资低,宁愿去工地,也不愿意干这活。”余班长给记者算了笔账:目前去工地上干活,中年人一般150元/天。以一个月干25天来计算,月收入就是3750元。几乎是他现在工资的两倍。
照目前招工难的情况来看,如果不采取什么新措施的话,再过几年,不仅是记者体验的这个园林市政管理处,或许整个杭城的下水道养护工都将面临一场严峻的用工荒。
看似不多的淤泥其实沉得很 |
午饭后余班长和同事丈量尺寸,挑选下午可以用的边井盖 |
- 原创推荐
- 风情小镇
- 旅游频道
- 图说中国
- 热点推荐
- 环球博览
- 图说浙江
- 人民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