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再记】·城管,别成了“不管”--浙江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

【下乡再记】·城管,别成了“不管”

王慧敏

2013年12月19日08:0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下乡再记

    编者按:10多年前,王慧敏同志曾在人民日报开设专栏“下乡手记”——这是人民日报有史以来开设的第一个记者专栏。在两年时间里他撰写评论近百篇,把采访中遇到的“三农”问题及深层次思考系统地诉诸读者。

    “下乡手记”刊出后,社会反响强烈。多所大学把它收进大学教材。人民网在转载“下乡手记”时,配发编者按称:“每篇文章都不算长,但读来却发人深思。”评论界认为:“‘下乡手记’是新时期的山乡风云录。”

    不少地方还把“下乡手记”整理成小册子供干部学习。

    10多年过去了,中国农村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又面临哪些新问题?从今天起,我们将陆续刊出王慧敏同志最新撰写的“下乡再记”,和读者一起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单位紧傍风景区,推开窗,远山近水便扑面而来。在这样的环境办公,本该是件惬意事。不过,同事们却一直高兴不起来:

先是楼下出现两个马路歌手,他们在电吉他上联了硕大的音箱,一开唱简直惊天动地。找城管投诉,对方面露难色:“劝了多次,人家不听……”

连城管都无奈,问题就愈演愈烈了。一个经营炒米粉的摊档随之出现,未几,窄窄的马路牙子上一溜儿摆出多家小吃,烧烤的油烟味能把坐在办公室里的人都熏得够呛。小巷里平时东躲西藏的“黑导游”也有了胆气,堂而皇之浮出水面:每天一大早,十多个中年男女便举着写有“导游”的纸牌子叽叽喳喳拥在楼下,遇有行人走过,就一哄而上抢揽生意。9月起,楼下又出现了出租自行车的营生。也是先试探性地摆出几辆景区常见的那种双排座自行车,发现没人干预,车子便雨后春笋般蔓延开来……

就这样,吆喝声、讨价还价声、言语不对付引起的争吵声,整日响个不停。同事们都是吃文字饭的,试想,在这样的环境里,能静心写作吗?多次找城管交涉,对方始终一脸无奈。一位50多岁的城管诉苦:“我们也很难!管多了,摊贩骂;不管了,居民骂。简直成了钻进风箱的老鼠——两头受气。”

“那也不能无所作为啊!”我反驳他。

城管不断摇头:“现在都指责城管,动不动就说城管暴力执法,其实谁敢呀。你们门口这些摊贩都是‘老游击队员’了。说轻了,人家根本不睬你;说重了,会和你吵起来,甚至指着鼻子骂你。这里是风景区,和摊贩发生争执,游客大都会帮着摊贩。我们领导交代过,管不了宁可让一让,千万不要惹出乱子。摊贩早摸清了我们的底牌,所以脾气越来越大。”

“这是失职!”我有些生气。

“即使管,也管不出名堂。”他说,目前没有城管执法法规,没有明确城管的权力义务、职责范围,碰到占道经营,顶多罚点款了事。即便如此,摊贩一旦理论起来,还是觉得心虚。

想一想也是。前不久,网上曾热传城管与摊贩“对跪”的照片,一些地方的城管为了赢得社会同情煞费苦心,又是“微笑”执法,又是“献花”执法……这些“柔性执法”背后,不正折射出城管的尴尬和无奈吗?

当记者多年,我一直为小摊小贩的正当权益鼓与呼。在乌鲁木齐工作期间,还专门写过《小商小贩也是“宝”》,呼吁城市敞开胸怀,给小商小贩提供更多生存空间。现在,面对单位楼下的窘况,我有些惶惑:如果任由摊贩扰民,又该如何保证居民利益?

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秩序井然应是标准之一。城市不同元素各安其位,厘清各自权利边界,明晰义务与责任,才能遵循合理规则去运行。如果哪个缺失了,哪个越界了,是不是就应该整改调适?从这个意义出发,作为市民,我有权道出心中担忧:城管,可别成了“不管”!

《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19日 05 版)

 

链接:王慧敏专栏《下乡再记》《下乡手记》

(责编:汪晓波、戴谦)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
  • 原创推荐
  • 风情小镇
  • 旅游频道
  • 图说中国
  • 热点推荐
  • 环球博览
  • 图说浙江
  • 人民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