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又是一年六月天 杭州“溪湖”绘新篇

王丽玮
2022年07月13日16:17 |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小字号

前不久,一年一度的“杭州西湖日”,免票入园的灵隐飞来峰景区迎来不少游客,他们徜徉在青山绿水间,惬意满满。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后,杭州西湖又迎来游人如织。

多年来,杭州西湖坚持生态保护与发展齐头并进,数字化保护利用让世界文化遗产西湖“活”了起来,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更让其焕发了新的生机。

西湖如何做到内外兼修、城湖相融、还湖于民?让我们一起来探访世界遗产保护传承的西湖样本。

变与不变,只为守护一抹湖山

夏日的西湖,以荷为美。“习习清风,荷红莲碧”荷花睡莲精品展近日便在西子湖畔开幕。山色葱茏中,朵朵荷花点亮一湖碧水,迎来游客啧啧赞叹。

西湖边,一湖碧水让人惊叹。湖水一年四季清澈见底,湖中水草摇曳,鱼儿遨游。“为了提升西湖水质,我们实施了一整套系统的水质改善及生态修复工程。”西湖水域管理处主任徐哲军说。

通过推进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实现西湖水“一月一换”;定期实施西湖疏浚,保持西湖平均水深不小于2.5米;通过栽培沉水植物,培植“水下森林”,提高西湖水体透明度;尝试使用5G无人船,用数字技术实时监测水质……如今,主湖区年均透明度保持在80厘米以上,小南湖、浴鹄湾等部分水域甚至能达到150厘米。

西湖山色葱茏中,朵朵荷花点亮一湖碧水。王山摄

西湖,有着赏不完的景,更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文化遗存,是杭州西湖的独特韵味,是西湖在上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汇聚的吸引力和别样魅力。如今,文化遗存保护又插上了数字化“翅膀”——西湖遗产预警监测平台对14处西湖文化史迹展开风化、倾斜、沉降等要素的动态监测,哪个部位被移动了0.01毫米都能被准确及时发现。其中,在六和塔上采用了光纤光栅实时监测与传统的精密变形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这在全国古塔保护监测手段上尚属首例。

西湖是杭州的金名片。“从申遗之初,杭州就注重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将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相结合。”西湖风景名胜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翁文杰表示,“香格里拉东楼降层,就是富有全局观的远见之举。”

11年前,香格里拉饭店东楼一幢灰白色的7层建筑曾经引发争议:专家认为,它突破了西湖天际线,对景观的完整性造成影响。从那时起,“降层”改造就开始了。一周之内,香格里拉饭店把东楼内近百个房间全部腾空,妥善处理400多份签约合同。自此以后,为了保护湖城天际轮廓线,杭州规定在遗产区范围内的所有建设动土项目,都要先进行景观影响评估。

西湖与城市发展相得益彰。秦文摄

遗产保护并未影响城市发展,反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整治后的西湖,让杭州“人间天堂”的城市名片越擦越亮。同时,随着钱江新城的崛起,杭州跨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正如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所说:“无论是荡舟西湖,还是漫步苏堤、白堤,都看不到任何一栋侵入到西湖文化景观的建筑,西湖成功了。从申报世界遗产之时,杭州就坚定不移地从西湖时代走向了钱塘江时代,在钱塘江两侧气势磅礴地建起了新的杭州,这就真正实现了梁思成先生的主张,历史性城市保护老城、建设新城,两者相映成辉。”

还湖于民,探索全民共治共享

西湖边,经常看见一群红色身影。他们在假日旅游服务、西湖山林管护、西湖环境保护等方面,为西湖申遗和西湖文化景观世界遗产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便是由各方群众组成的志愿者。

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打造西湖共治样板。十余年来,西湖边建起了6座微笑亭,聚集了1万余名“红马甲”。

“西子驿·曲院风荷”党群服务驿站志愿者向游客发放免费粽子。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供图

7月4日,随着今年第23窝小鸳鸯的诞生,西湖迎来了有记录以来的第100窝小鸳鸯。而这,离不开一支爱鸟人士自发组成的“鸳鸯护卫队”。

“鸳鸯护卫队”每天四班轮岗,从6点到18点守护鸳鸯12小时,每年最后一个周日还会对西湖越冬水鸟进行“大普查”。“西湖这么美,动物尤其是鸟类的点缀是重要因素。我们要保护好这些小精灵,让西湖成为候鸟们栖居的天堂。”“鸳鸯护卫队”发起人陆建利表示,从刚成立时的十几人到现在的五百余人,守护西湖、守护鸳鸯的人越来越多,景区保安和附近的环卫工人也自发参与,劝导游客市民文明观赏。

这只是西湖全民共治的一个缩影。美丽西湖的背后,离不开原住民、游客、企业、行政执法单位等多方力量。

龙井村位于西湖遗产核心区域,白墙黛瓦、绿荫葱茏,一派与湖共生的和谐之景。西湖景区内,还有不少这样的原生态村庄。

“以前这里房屋破旧、管线乱架,一片脏乱差。”西湖街道南山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高渊表示,经过多年环境整治提升,这些景中村旧貌换了新颜。

玉皇山脚下的南山村,一座座山脚小楼如今变身时尚民居,青石板小路贯穿整个村庄,古朴而清新。环境整治激活了“美丽经济”,一批特色民宿、咖啡馆、茶馆争相入驻。杭州西湖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徐飞算了一笔账,环境整治后,玉皇山区块原住民的房子由原先每月约1000元租金的简单出租,变为现在每年以30万元的价格租给投资者用于开发休闲民宿或发展总部经济,“原住民得到了实惠,投资者也能得到实惠。”

“原住民本身也是西湖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他们能与管理者和谐相处,并共同担负着遗产保护的责任,这是很难得的。”西湖申遗的主考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朴素贤在杭州考察时说。

因便捷、廉价等特性,共享单车成为不少市民游客游览西湖的代步工具。然而,一度出现的乱停乱放现象,也破坏了西湖的美。

为防止车辆堆积,西湖景区管委会牵头召开管理约谈会,约定由单车运营企业承担投放、清运、维护等主体责任,属地执法中队承担服务、监管职责,各单位、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杭州市城市管理局也牵头组织了“西湖文明出行护卫队”,护航市民游客绿色出行。

西湖风景名胜区钱江管理处工作人员向茶农发放山林生态保护宣传册。戴媛媛摄

此外,景区还开展了“五水共治”宣传活动,集结民众之力共倡“生态治水”;开展“行车讲文明、喇叭不乱鸣”集中治理行动,还西湖景区一片安宁,让市民游客静享西湖美景……

西湖申遗成功后,杭州作出了“六个不”承诺,包括“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等。多年来,西湖相继取消了100多个景点门票,达到景点总数的70%以上,免费开放的景区面积超过2000公顷。

如今,“免费西湖”又“上新”。“西湖一键智慧游”、十秒入园、线上导览平台、游客自助服务区……实现了“管有平台、游有工具、民有保障”,近年来,西湖风景名胜区不断推进数字化建设,完善“一只手机游西湖、一只手机管西湖”的真实体验,让游客感受到了“免费西湖”的魅力与便利。

“西湖景区的智慧化程度完全超出我的想象,坐船、听语音导览、找卫生间……一部手机全部搞定。我还碰到了5G机器人,问路、问旅游信息都行,太方便了!”江苏游客赵先生感慨地说。

双西合璧,老景区迎接新命题

2020年6月24日举行的首个“杭州西湖日”启动仪式上,杭州市正式宣布:推进“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西湖西溪正式迈入“一体化保护提升”新时代。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湿地贵在原生态,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看到水草丰美、绿意盎然的西溪湿地,习近平指出保护湿地原生态的重要性。他尤其强调了4个“不能”: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西溪湿地生态休闲长廊。潘劲草摄

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是杭州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世界遗产”与“城市之肾”的“强强联合”,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杭州新实践。通过推进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西湖的保护管理利用经验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水是西湖的魂,也是西溪的魂。“西溪的定位与西湖不同,更强调野趣与天然,所以保护也要‘量体裁衣’。”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想说,“近些年通过吸收西湖治水的经验,西溪湿地核心区域的水质已稳定在Ⅱ类以上。”

“免费西湖”的经验在此也得到推广——如今,西溪免票开放区域由原来的2平方公里增加到5.79平方公里,可免票进入的环西溪绿道增加到9.2公里。

“西溪湿地的东区与西区原本是不连通的,两者之间往返需要绕行。”景区观光电瓶车驾驶员蒋晨杰介绍,“现在陆路与水路都已经打通,通过新修建的军民港桥,实现了‘一条线路通行’,大大提升了游客的游览体验。同样,东区西区的纸质门票也得到互认,一张票即可通游。”

2021年9月底,“西湖西溪一体化管理平台”上线,这让“双西”景区的各项数据都带上了“数智化”的标签。通过数字赋能,景区已初步实现了一个屏幕管“双西”、一只手机游“双西”。

游客乘坐皮划艇在杭州西溪湿地游玩。人民网 章勇涛摄

“无论技术手段如何迭代、规划布局如何调整,杭州保护世界遗产区的初心不会改变。我们要与世界共享美好西湖西溪的愿景,同样也不会改变。”翁文杰表示,下一步,西湖西溪景区将继续坚持惠民利民目标不动摇,不断挖掘“宋韵留芳、爱情诗路、苏风流韵、北街梦寻、忠义传奇、金石魅力”六大标志性文化项目内涵,加速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进程,让西湖文化遗存保护重新启航再出发。

变的是不断更新迭代的生态环境、管理手段和保护理念;不变的是三面云山的整体格局和景观分布,是“浓妆淡抹总相宜”与“一曲溪流一曲烟”的相映生辉。面朝未来,西湖信心满怀,“裙袂”飞扬;未来的西湖,变与不变的故事将再续华章。

(责编:艾宇韬、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