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图三十五年驾驶渡船运送五百余万人次——
把每位乘客平安送达目的地(守望)

![]() |
浙江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延昌码头,早上5点多,不少村民已在岸边等候。一旁的“象农渡98”渡船里,52岁的吴爱图(见上图,象山县委宣传部供图)正在船上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6点,她驾驶的渡船将准时开航……
作为象山铜钱礁岛往来对岸石浦镇的唯一交通工具,这条航线吴爱图已经开了35年。从早上出发,到晚上收班,吴爱图一天要来回30多趟,累计运送乘客500余万人次。35年来,渡船换了2艘,随船的副手变了又变,吴爱图却成为岛上不变的女船长。
“1元钱的船票,十几年没有涨过价”
吴爱图是宁波市渡船领域为数不多的女船长。
“虽然辛苦,但也就这么干下来了。”手握船舵,按响汽笛,她对操作早已驾轻就熟。
吴爱图是土生土长的铜钱礁岛人。最初,这艘船是父亲吴福亮承包下来的。母亲因病去世后,父亲的船上急需帮手。作为家中的大姐,吴爱图初中毕业后选择了上船……
“船是岛上到石浦镇唯一的交通工具,不能停摆。”得了空,吴福亮会手把手教女儿开船。从铜钱礁岛到对岸这段600米的航程,并不好开。由于船只密集,渡船又要横穿航道,有时还会遇上大潮大风,十分考验掌舵能力。岸边常常停放了许多渔船,更要船长学会“见缝插针”,才能把船顺利停靠岸边。
“开得多了,自然就能处理各种情况。”倒船、转弯、停靠……吴爱图不辞辛苦,反复钻研,终于掌握了一手过硬的驾驶本领。她凭借精湛的技术,多年来从未发生过一次事故。
自从17岁上船之后,渡船就几乎成了吴爱图生活的全部。父亲吴福亮年纪大了以后,便全权交给了吴爱图这位女船长。
“1元钱的船票,十几年没有涨过价,不能让村民为出行犯愁。”接了父亲班的吴爱图,将当初的承诺刻在了心里……
“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
只有几平方米的驾驶室里,船舵前放着一把近1米高的木凳,这是父亲当年为吴爱图定制的。开船时,吴爱图需要挺直背坐在高凳上,时间久了很不舒服。“这样反而可以振作精神,防止打瞌睡。”吴爱图说。
可开船的艰辛却远不止于此。渡船上没有卫生间,吴爱图特意很少喝水。虽然她的家就在镇上,距离码头步行只要5分钟,但吴爱图总是不好意思让乘客等着。从早上6点到晚上6点,12个小时里,只有45分钟的午饭时间,可以短暂喘口气。收班之后,她还要下到船舱逐项检查轮机运作是否正常。
因为没有换班的渡工,而且很长一段时间里,渡船采用“以渡养渡”和承包经营的模式,多年来吴爱图唯一一次离开宁波还是送女儿去温州读大学。
如今的渡船,从客舱到驾驶舱,设施条件比之前有了不小的改观。“以前的老船总是透风,冬天手上全是冻疮,机舱里的油烟也会顺风飘进来,很呛人。”吴爱图说,有一次涨潮,一排船的缆绳断了,那排船在湍急的潮水下直接压向渡船,幸好处置得当,才避免了一场事故。
这些年,岛上的居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村民时常将自己家种的瓜果带给吴爱图;外出的渔民捕鱼回来,也会给她捎点新鲜海货。每当想起这些,吴爱图说:“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毕竟乘客们还在等着我。”
“渡船就是我的家”
“我不干了,村民们怎么办?”吴爱图也曾想过要离开……
父亲退休后,吴爱图曾和丈夫一同运营这艘渡船。但2016年12月的一个晚上,丈夫为救一位意外落水的乘客不幸牺牲。突遇变故的吴爱图晚上辗转难眠,一度想要放弃渡船工作……
渡船是岛上居民与外界联通的唯一交通工具。船停了,岛上的村民与外界联通的难度就增加了。“爱图开船稳当,情况也熟悉,眼下没有比她更适合开渡船的人了。”老渔民林永法说。与此同时,岛上的居民都纷纷前来看望她,和她拉家常,帮助她走出阴霾……
“岛上的人很善良,他们在我最难的时候给了我很多帮助。”最终,吴爱图还是回到了驾驶舱;没有副手的她,硬是靠自己撑起了这艘渡船。
近些年,岛上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工作,留在岛上的只剩下六七十人,大多数是老年人。但吴爱图始终坚守在这条小小的渡船上,每天往返于两岸之间,让这条唯一的出岛通道保持畅通。
2018年,象山对农村渡运实行了改革,开始定船只、定航线、定航班的“公交化运营”。吴爱图也从之前的“个体户”变成了“企业职工”,没有了后顾之忧。同事吴永峰的加入,让渡船工作有了轮换,吴爱图也有了更多休息时间。
“渡船就是我的家,我愿意为大家继续开下去。”如今,本已退休的吴爱图主动要求返聘。轮休时,她常常一个人跑到码头,静静地望着渡船,觉得心里很踏实……
2020年,吴爱图驾驶的渡船被授予“爱图号”的船名;20多年前,父亲吴福亮曾把旧渡船取名为“安渡号”,希望每天能够航行顺利。“干我们这一行,唯一的愿望就是把每位乘客平安送达目的地。”吴爱图说。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13日 06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首届朱自清文学奖揭晓
- 人民网台州4月10日电 (记者郭扬)一年前,在朱自清先生来浙江临海任教100周年之际,临海市设立了以朱自清命名的综合性文学奖项——朱自清文学奖。 一年后,13位作家的作品从3789篇投稿作品中脱颖而出。他们来自天南海北,既有业界大拿,也有千禧一辈的新苗。…
- 以文为媒 首届“朱自清文学周”在浙江启幕
- 人民网台州4月10日电 (记者郭扬)为纪念朱自清先生,首届“朱自清文学奖”颁奖典礼暨“朱自清文学周”系列活动今天上午在浙江临海启幕。来自各地的文学大咖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沿着朱自清先生的足迹,回溯他在临海留下的点点滴滴,同时围绕“朱自清先生文风对于中国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临海城市气质与朱自清文人气质的契合之处”等话题展开探讨和交流,助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台州中学志山教学楼墙面上,赫然刻着文章《匆匆》的语句,这正是朱自清在该校(前身为浙江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任教时留下的名篇。…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