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绿色低碳绘就“大美温州”

孙鹏
2023年07月08日09:09 |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小字号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沿着总书记的生态足迹,近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绿色理念融入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系统构建起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城市靓丽风景。

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刘小涛近日在督察温州市生态环境保护整改工作时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坚持问题导向,履行环保职责,系统构建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城市靓丽风景,努力以“全域大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十多年久久为功,如今的温州生态美景所见即所得——三垟湿地水网密布、洞头海岛白鸥齐飞、吕浦河畔草木葱郁……山水掩映间的千年商港绿意正浓,“美丽经济”焕发勃勃生机。

深度打造温州城市“生态客厅”

“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为湿地保护事业指明了方向。

有着温州“城市绿肾”之称的三垟湿地,面积10.67平方公里,由161座岛屿和138条河道组成,是温州市区保持最完整的大型湿地,水网密布,小岛林立,被誉为“浙南的威尼斯”“百墩之乡”。

近年来,三垟湿地打响“生态保卫战”,围绕“拆迁、征地、清淤、治理、巡查、保洁、创建、引水”八个方面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实现从“污水坑”到“生态园”的破局,湿地生态本底提升明显,城市“绿心绿肺绿肾”越发焕发生机。

做好污染源“减法”,“全域整治”增底色。着重源头管理,减少生活生产污水排放,整体搬迁1.6万余人,关闭、外迁小微企业和家庭作坊1000余家,封堵排污口820多个。先后投入资金5490余万元,实施三垟湿地外来污染源生态拦污工程、河道生态清淤工程等,增强轮船河自净和流域行洪蓄涝能力。较2003年相比,湿地维管束植物增加400余种,鸟类增加60多种,鱼类翻了两番,浮游生物翻了三番,还出现了黑水鸡等“三有”保护动物。

以水为“媒”,“水下森林”焕生机。近年来,三垟湿地不断探索实施立体式“水下森林”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构建“沉水、挺水、浮水植物群落—微生物群落—浮游动物—鱼虾等水生动物”生态系统,实现“水、草互养”治水新模式,同步实施物理隔断、降浊活水、砾石床净水等一系列水质提升工程,目前,湿地河道部分区域已达到二类水标准,整体水质稳定在三类水标准,初步形成“鱼翔浅底、水草萋萋”之美景。

“一把扫帚”扫到底,“智慧管护”提质效。近十年来,每年投资310余万元,采用市场化招标形式引进专业保洁团队,清理水面垃圾、杂物、杂草,明确责任分工,将沿岸2米纳入河道保洁范围,有效解决传统河道保洁与道路保洁职责不清的问题;辅以GPS定位平台、无人机等手段,采用日常监管和定期联合检查的模式,加强监管,保洁成效逐步提升。

“文化赋能”丰内涵,“景观优化”惠民生。以生态为底色,深挖湿地保护乡土文化,建设榕源、南怀瑾书院、五福源公园等项目。创建温州三垟湿地研学基地,开发“稻香三垟”“生态三垟”等研学课程。建设游步道、亲水栈道、亲水平台、观景亭廊等亲水便民旅游配套设施,增加画舫船、手划船等旅游设备,点缀游赏小品,打造轮船河沿线点线面结合的亲水游步环境,提升群众获得感。

蓝色海湾成就“海上花园”亮色

20年来,洞头始终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作为洞头发展的领航灯塔,感恩奋进、接续奋斗,锚定“城在海中、村在花中、岛在景中、人在画中”的海上花园目标,坚持“生态立区、旅游兴区、海洋强区”战略,利用生态“杠杆”撬动美丽海湾建设,成为全国首个获批建设“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海岛地区,入选了全国8个美丽海湾案例,走出了一条“碧海蓝天”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海岛共同富裕之路。

坚持陆海统筹,让海“清”起来。启动实施蓝色海湾整治项目以来,洞头通过“堵、疏、纳、治”完成全部174个入海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完成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实现沿港沿岸“污水全收集,处理全达标”;完成东沙和中心渔港疏浚项目,推动渔港物业化、信息化管理;推行“五联单”“一票制”,实现油污水全过程处理追溯管理,规范港区废油处置。渔港环境全面改善,2021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渔港”。

保护修复并举,让湾“亮”起来。洞头始终坚持海岛整体保护,实施“小岛迁、大岛建”工程,实现“退人还岛”,完成大瞿、南策整岛搬迁,全面释放海洋生态岸线;种植百亩柽柳林、千亩红树林、万亩海藻场,打造全国唯一“南红北柳”生态交错区;建设南塘湾湿地公园,形成河海交汇生态缓冲带24万平方米;修复10个沙滩,修复面积达15万平方米;首创蓝色海湾生态修复评估体系(蓝湾指数),成为自然资源部门行业标准;启动破堤通海工程,重新打通隔绝14年的海水通道,为瓯江口海洋洄游鱼类“让路”。

赋能生态价值,让百姓“富”起来。开展“退养还海”。全面清退传统网箱6000余口,转型发展生态牧场、深水网箱、智能渔城1300余亩;艺术化改造49个古渔村,打造15个民宿集聚村落,2022年吸引游客291.2万人次,户均年收入超15万元,真正实现“黄沙变黄金”;发挥海岛地区资源优势,“南红北柳”年固碳近200吨,紫菜羊栖菜年吸碳近1.4万吨,探索海洋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度推进美丽海湾碳中和(蓝碳)试点区、“海洋版两山银行”实践试点建设。

平阳水头制革行业浴火重生

“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是指浙江省八大水系及运河、平原河网,“11”既指11个设区市,也指11个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平阳水头制革基地便是这重点监管区域之一。

制革业是平阳的传统产业,也是平阳的支柱产业,发展于上世纪90年代。鼎盛时期,仅水头镇就有大小制革企业1000多家,生产转鼓3300余只,制革年产值近40亿元,带动皮件、宠物用品、明胶、移膜革、再生革等整个产业链,产值近80亿元,是该县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制革也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2003年,水头制革污染被列入全国十大环境违法典型案件,鳌江成为全省八大水系中水质最差的一条江。

2003年12月,平阳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壮士断腕的力度,强势推进制革业整治。

痛定思痛,产业进入休眠期。平阳随即召开水头制革基地全面停产整治动员千人大会,基地内的所有制革企业一律停产,同步进行转鼓消减和新企业再组建,投资建设一大批污染治理设施,并启动废水分流分治、氨氮改造、污泥焚烧、溪流整治、污水排放全天候在线监控等五大治污举措。同时,制革整治指挥部组织200多名监管人员对制革企业实行不定时动态巡查。水头制革业进入了休眠期。

重振旗鼓,转型升级谋出路。平阳着手大规模削减制革产能,启动政府收购,将1000多家制革企业(户)削减至57家,3300多只生产转鼓削减至732只,成功摘除“国字号污染帽”。2012年7月,为促进皮革产业转型升级,水头镇对转鼓进行收购并将原来的39家企业最终重组为8家,转鼓削减到223只。为规避再度陷入环境倒逼的窘境,全面淘汰重污染铬鞣生产工序,制革废水排放量大幅削减,并从第二道染色工序起进行标准化生产,基地同步启动“三改一拆”,完善污染物处理和道路网管等规范化建设。水头制革业就此完成升级。

浴火蜕变,“宠物小镇”换新颜。宠物企业嗅到“废物利用”商机,利用皮革二三层下脚料,通过清洁生产手段制成高蛋白宠物用品,彻底摆脱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之路。因势利导,着意引导退出制革业的经营者进军皮件、宠物用品等关联产业,从单纯的重污染制革生产逐步转向多元的宠物产业,在制革基地上规划创建省级宠物小镇,目前规上工业企业达24家,其中上市企业2家,宠物用品出口量占全国出口市场份额60%以上。

举一反三,行业整治实现“绿色接力”。以水头制革污染整治为先导,2011年至今,温州连续实施三轮重污染行业整治,累计整治提升制革、电镀、制鞋、印刷包装等20多个重污染行业,涉及2万余家企业,建成专业园区20多个……

温州铅华洗尽,全域生态环境改革持续深化,在污染整治中推动产业升级,树立行业排污、治污标准,将行业治污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同时强化空间布局与产业集聚双重优势,并以优化服务和严格执法为路径,全面提升管理、治污能力。

文成泗溪河实现华丽蜕变

泗溪河是文成的母亲河,几代文成人见证着泗溪河的蝶变。在2000年初,由于排污设施不健全等因素,泗溪河一度被污染问题所困扰。为改善泗溪河水环境,自2002年开始,文成累计开展七期工程就泗溪河进行了全面综合治理,共整治河道5.5千米,同时完成了河道疏浚、清淤清障、橡胶坝工程、防洪堤和排污设施等建设,并以“泗溪交汇、大峃腾飞”为主题,治理河道长度1.5公里,其中改造提升生态护坡1.5公里、滨水慢行道3公里,新增绿化面积3.5万平方米。

如今的泗溪河,水质不断优化提升,持续保持在Ⅲ类至Ⅱ类,沿河而建的慢行道和健身跑道贯穿河道全线,串联滨水公园、亲水平台、景观台、亲水台阶等。上道连商业街,道间亭阁、坐椅、花圃、绿树错落有致。持续二十年整治让母亲河旧貌换新颜。如今的泗溪河,河水碧波粼粼,两岸绿化风光独好,成为百姓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持续发力不松劲。2001年编制《泗溪河综合治理规划方案》,并从2002年开始启动对泗溪河进行综合治理。总投入1.1亿元,相继开展七期工程,完成了河道疏浚、清淤清障、橡胶坝工程、防洪堤和排污设施建设,布置了20个亲水平台、完成130亩堤岸绿化。如今,泗溪河已基本完成治理、达到当初预设目标,并带来显著社会经济效益,近年来水质基本稳定在Ⅱ类以上。同时,泗溪河整治结合沿河建筑外立面改造美化、沿河旧厂房和旧市场改造、滨水公园亲水绿道提升、水乡文化工程实施、亮丽景观工程建设等措施,将泗溪河打造成中央水轴景观带,成为县城形象展示窗口。

治理源头不懈怠。文成先后共投入了近10亿元用于污水管网改造项目,通过“PPP模式”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长效运维管理,对排水管网与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实施改造提升,基本实现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和污水处理设施的有效运维,切实提升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投入2500万元完成城东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工程;加大对沿河破坏水环境行为的打击力度,取缔沿河非法采砂加工场,对废水偷排企业和污水偷排酒楼实行强制停止整改;积极开展“找寻查挖”行动,多措并举、扎实推进问题整改。

创新机制不停步。县长挂帅“县级河长”,每月开展泗溪河“河长制”工作督查。针对泗溪河治理工作涉及面较广、量较大、牵涉部门较多、众多治水项目“各自为战”的局面,建立“河长制”联席会议治理机制,由担任“河长”的县长定期召集水利、住建、环保、资规市场监管等部门会商泗溪河治理工作,最大化整合各项资源,通过部门联席会议,实实在在解决了一批问题。

绿色发展不动摇。泗溪河整治的成功经验,更加坚定了文成绿色发展的决心。近年来,文成始终将生态作为最大的优势和最宝贵的财富,不遗余力建设全省一流的生态高地: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五年的养殖业整治任务,成功举办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现场会,三次捧回“五水共治”大禹鼎,珊溪水库水源保护工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

生态塑韵、擦亮本底,文成加速实现“美丽蝶变”,连续获得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级生态县等多张国字号“金名片”,让绿色成为“美丽大花园”的动人色彩。

“贝藻王国”的生态之美

南麂列岛由于地处台湾暖流和江浙沿岸流交汇处,造就了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被公认为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目前在南麂列岛已鉴定的物种数共计2896种,其中包括贝藻类物种1147种,数量约占全国的20%和浙江省的80%,素有“贝藻王国”之称。

十年砥砺,南麂保护区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深入推进“生态、科技、美丽、富民”四岛联建,去年8月顺利通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第二次十年评估,同步推进南北麂列岛国家公园创建,走出了一条“生物多样、环境优美、人海和谐、人民富裕”的特色发展之路,为提升南麂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全面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南麂篇章,奠定了良好基础和比较优势。

以革新为引,着力激活齐抓共管“动力源”。高效构建生态共管新格局,创立“一体两制”局镇管理机制、“三方联席”局镇企协商制度、“三级管护”局镇村群防群护体系,逐步形成联动工作格局;创新探索实施湿地生态系统补偿机制,创立保护考评体系,出台《南麂保护区湿地生态补偿管理办法》,全面激发群防群护动力;正式投用100吨级海监执法艇“中国海监7009”,并初步建成南麂岛大数据管理平台及水下视频监控系统,有力提升了南麂保护区生态执法管护能力,实现规范化管理。

以执法为刃,全力破解生态执法“难堵点”。始终保持对违法行为冒头必打的高压态势。认真组织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有效打击遏制了保护区内“偷捕偷采”等不法行为;针对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出台《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保护区内项目建设管理,减少项目建设对保护区环境的影响。根据保护区环境承载能力,通过合理编排客轮航班数量,并通过鼓励岛民多种经营、异地搬迁,确保了上岛游客人数及常住居民控制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

以科研为源,着力构筑生态科普“新阵地”。持续加大科研合作力度,坚持开展生态监测,建立主要保护物种及其生态系统监测观察网络和生物资源数据库;深入推进科研合作,建成高能级科研平台,开展科研课题200余项,发表论文183篇,其中15篇论文被SCI收录;积极发挥保护区的自然教育功能,大力推进“蓝色市民”计划,建成南麂岛入口景观标识工程、南麂海洋馆、公共教育设施等项目,编制出版科研科普影音书籍,持续提高广大市民海洋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以规划为楫,谋深做实生态环境“新篇章”。不断强化南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改造提升海上浮标浮筒、“海边、路边、山边”沿线景观环境;完成农村饮用水、农污工程零排放、垃圾生态化外运等项目建设,根本解决了涉海涉岛民生设施不完善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完成新码头、对岙、马祖岙、门屿尾、三盘尾等5个自然村征拆工作,实现门屿尾核心区整村搬迁,南麂生态、旅游、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提升。

以品牌为擎,全面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强音。“贝藻王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实践,带动温州常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为壮大野生动植物种群、物种及遗传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坚强保障。通过全域全物种生物多样性系统调查结果,温州市域内共有动植物949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植物57种,二级保护野生动植物197种;洞头建起了沿海生态保护屏障,探索出了一条人海共生、陆海统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泰顺通过生态大搬迁,同时建立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院士专家工作站,打造生物多样性资源产业链,2022年,泰顺以全国唯一县级联合承办单位参加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自然与文化多样性峰会。

创新管理 全力打造生态环境管控体系“绿色标尺”

敢为天下先,是温州的城市精神。近年来,温州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将制度建设作为治理体系的龙头,不断运用新思路探索新路径,制定32项环保制度,构建全市生态环境系统管控体系的“四梁八柱”。在还绿山水的同时,全力打造温州全域“绿色标尺”,守护浙南山水“常青树”。

首创“多评合一”,行政审批提质增效。通过事项整合、联合审查、流程优化、材料精简等路径,温州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工作机制和流程,全面启动生态环境领域的涉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并率全国之先,首创“多评合一”工作模式,将所有生态环境行政许可事项集中到一个窗口受理、一个处室办理,实现“一个窗口、一个平台、一次申报、一次办结”的全新综合性评价体系,有效节约了群众的办事时间,切实减轻了企业的经济成本负担。

首推地方法规,中介机构规范管理。作为浙江省“推行环保中介机构管理模式”改革试点,温州率先探索推行环保中介机构规范化管理模式,出台规范性文件、投用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信息化平台、成立温州市生态环境技术服务协会,并研究出台了5个领域行业自律公约。2022年,推出全国首个针对生态环境服务机构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温州市生态环境服务机构管理条例》,为生态环境技术服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全面巩固生态环境领域数字化改革成果。

率先探索路径,全力建设小微危废收运体系。2018年,温州市率全省之先启动小微危废收运试点改革创新工作;2020年,温州市全面推进小微危废统一收运体系改革建设,打造小微产废企业危废管理全过程闭环式管理模式;随后,纳网小微产废企业迅速扩张至16823家,转移处置危废达16223吨,按照“特许经营”“改革试点”“环保管家”三位一体的顶层定位以及“全告知、全收集、全处置、全服务、全闭环”的要求,基本解决了全市小微产废企业危废收处难题,有效降低了危废环境风险隐患。

深耕创新管理,效能提升实现多点开花。发布《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及服务规范》和《民间河长工作规范》两项地方标准,均为全国首创,前者有效填补了民间志愿组织的管理空白,后者则为全国民间河长运行和服务提供了标准依据;探索推进污染源排放、碳排放、环境容量、生态功能“四本账户”建设,进一步摸清全市环境底数,为精准、系统、科学治污及环境管理提供了有效支撑;以“查得清、算得准、用得上、治得好”作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目标,迅速推进污染源普查、清查建库、普查试点、试填试报、入户调查等各项工作,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率位列第一,普查工作成为全国样板。

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中国气候宜居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多年的绿色实践,让“绿色”成为温州发展的“金字招牌”。

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振丰在2022年召开的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工作部署会上强调,进一步压实责任、强化措施、完善机制,推动生态环境问题加快整改落实,全力打好生态环境保护主动仗,为谱写“两个先行”温州篇章厚植生态底色。

未来,温州将不断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努力以“全域大美”铸就美丽温州,以实际行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温州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素材)

(责编:孙鹏、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