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青年创客在浙江龙泉

刘淑芳、叶炜婷、叶晓龙、张咪
2023年10月12日21:12 | 来源:丽水日报
小字号

每座城市跨越式发展的微观落点,总是聚焦于一个个生活在此的人。

随着“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旗帜高扬,无数怀着梦想的年轻人从五湖四海汇至浙江龙泉,步入创业的第一站。

龙泉市青创园,便是这样一个“站台”。这里青春肆意、个性飞扬,很容易让人产生置身艺术高校的错觉。年轻人的工作室,或临街而建,或隐于高楼,室内布置着的各种作品,你可以毫无负担地欣赏,完全不必面对扰人的推销。但若你发问,他们也会兴致勃勃地介绍作品的创意、表达的涵义,如果你懂些行道,问到了作品的用料或工艺,他们会立即来了兴致,话题旋即转变为手艺人的切磋。

除了最常见的青瓷艺人,在龙泉创业的青年,还有个性直爽的刀剑工匠、沉迷木刻版画的艺术家、投身大漆创作的手艺人……他们聚在一起,成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崛起的见证者、亲历者,同时也是置身其中的参与者、推动者。

因文化汇聚成的“江湖”

在传统观念中,“漂”往往意味着生活状态不稳定。但在龙泉,“漂”着的年轻人,却有一种与这片土地命运相连的感觉。

对蔡一平来说,这种感觉就像“天定缘分”。这个来自台州的工艺美术大师,自2008年从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毕业后,一直在家乡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多年来,她走访各地古窑,研究瓷片、材料及古代匠人的烧制技法。经过考察她发现,“龙泉青瓷的每个产业环节都找得到高手,这里有完美的产业链”,于是在2023年8月,她决定在龙泉投资创立青瓷烧制窑口。“此前十多年,仿佛就是为此做积淀,现在我在龙泉已经准备好了。”蔡一平说。

吸引青创客来龙泉的不仅是青瓷文化,龙泉宝剑同样深具魅力。

2023年年初,一支11人规模的刀剑复原团队,决定将位于上海的工作室迁至龙泉。年轻、学院派、个性化是这个团队最鲜明的标签,他们中有8个人是“00后”,除了个别成员还在大学读书,其他几乎都是近年从中国美院毕业的校友。团队分工明确,6人负责刀剑复原的专业工作,4人负责拍摄纪录片、承担工作室的文化输出功能。23岁的团长张光辉则自称是“队里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在龙泉初见张光辉时,很难将眼前那个一副朋克风打扮、一头紫发的人,与一名刀剑文物复原师联系在一起。他笑着说,前一晚刚参加了一个朋克圈的聚会,来龙泉很匆忙,没有时间换衣服。同样个性化的还有站在他身边的其他成员,他们有的穿着“露营风”的服装,有的留着一头飘逸的长发。“虽然我们有些‘奇怪’,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已经是国内刀剑复原领域稀缺的专业团队了。”张光辉自信满满地说。

的确,这个年轻的团队在刀剑复原领域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张光辉在14岁那年,便因热爱刀剑文化,通过网络结识了五六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其中有他的同龄人,也有年长的刀剑研磨师、锻造师。他们互相分享、学习国内外的刀剑历史文化、刀剑文物修复知识,进步非常快,这也让少年张光辉第一次意识到“团队的巨大力量”。

2020年,他们在上海线下聚会,成立了工作室。由于专精的领域小众而稀缺,没多久,他们便崭露头角,与许多博物馆达成了刀剑复原合作项目。

“来到龙泉,是团队做大做强的关键一步。”张光辉说,龙泉是目前国内宝剑产业链保存最完整、上下游配套最完备的地方,“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来这里。”

工艺品不断随着审美和市场变化,唯“手艺”能独善其身,从不断更新换代的产品中跳脱出来,展现其自身的价值。对无数文化手艺人而言,龙泉是远方,更是归处。

“此心安处是吾乡”

每当有人问艾可洛,有没有去过龙泉的知名景点时,他总会觉得“有个声音在心中呐喊:没有!因为我不是龙泉的观光客!”

在一座陌生的城市,观光客是最轻松惬意的。这意味着你住在什么都帮你搞定的酒店里,有着生活在别处的美妙心情。但落脚者则不同——得找房租房,得工作谋生。这种紧迫和焦虑感,在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创业者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从中央美院一毕业就背着行囊只身来到龙泉的艾可洛,靠“蹭老师住处”的方式匆忙落脚,接着便逼迫自己在这座陌生的城市“尽快闯出些名堂”。

一次偶然,热心的房东向龙泉青创办的工作人员讲到了艾可洛来龙泉追梦的故事。于是,艾可洛的“龙漂”生涯有了变化——他的条件符合龙泉青年创业扶持政策,每年都可以领取3.6万元的生活津贴,除此之外还有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社保补贴、场地租赁补贴……这让原本生活捉襟见肘的他,渐渐变得稳定、安心。

“安心”是龙泉给“龙漂”的见面礼——不止是真金白银的补助,在龙泉,青创园的工作室让很多缺少启动资金的青创客有了安身之所;随时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让远道而来的“龙漂”感受到了家的温馨……“政策好”,是“龙漂”青年最常说的三个字。

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创作之余的生活氛围是让他们踏实扎根的另一个关键。相似的人聚在一起,更容易成为朋友,虽然“漂”在异地他乡,但“龙漂”并不孤单。

青创园、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的打造,让“龙漂”有了交流沟通的天地。串门是他们的常态,从青创园的大门走到自己的工作室,一路上可以不停地打招呼。

“这里有很多工作室,大部分是陶瓷类的,主理人很热情,你去和他们聊陶瓷、聊艺术,他们会很欢迎你。”2023年7月从福建来到龙泉后,木刻版画师游海丹结交了很多新朋友。作为龙泉媳妇,游海丹和丈夫一直在福建创业,她坦言从前龙泉从事文化艺术领域的外来人口较少,让她觉得冷清。现在,工作在青创园里,想和朋友见面,打个电话就可以直接登门。喝茶聊天,是最简单也最快乐的聚会方式,聊创作、聊理想、聊人间烟火、聊星辰大海……志同道合的“龙漂”朋友圈,是游海丹爱上龙泉的一大原因。

很多“龙漂”着迷于这样的温暖氛围,就像泥土与釉料在高温中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并最终成就了青瓷,而寻访龙泉青创客的故事,叙述的链条也往往要从某次聚会时的“头脑风暴”开始。

历史文化名城变身“梦工厂”

一比一复原一架汉代的双马拉战车,是张光辉的刀剑复原团队来到龙泉后,要实现的第一个目标。如果成功,这将是国内第一架复原的汉代战车。

“刀剑和战车都属于冷兵器,龙泉宝剑与古战车元素也很匹配。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让更多龙泉宝剑匠人发现我们。”张光辉告诉记者,战车复原之后,他们会让马拉着战车在宝剑产业园里遛几圈,“马得用中原矮种马,这样才能最大程度还原历史景观。”

站稳脚跟后,他们希望进一步融入这个圈子,与龙泉宝剑碰撞出更多的新火花。

与历史文化名城互相成就,一直向前看、往前走,是“龙漂”青创客的普遍状态。“学习”“做新东西”,是与他们谈话时出现的高频词。

游海丹在龙泉的创作,源于一个念头:木刻版画的刻刀能不能在泥巴上雕出线条?

刻刀与泥巴相遇,成为游海丹探索的新风格。从植物到人物,她一次次突破刻刀在泥坯上的运用极限,在技法上不断精进。

每一次突破都来之不易。灵感萌发后,是不断地画图、打样、调整、优化……在游海丹的工作室,可以发现青瓷的不同形态——瓷板画。逐渐变化的图案、雕刻的线条与配色,都记录着探索的过程。直到开窑那一刻,游海丹在心中默默喊出一声“漂亮”,这场探索之旅才算画上句号。

在她看来,手作瓷板画和木刻版画一样,客户购买的是创作者的手法与思想,别人无法替代,每一件作品都需要亲力亲为完成。

在与“龙漂”青创客交流的过程中,会发现他们都在做一件“怪事”:销量好的成熟产品总会被“先放一放”,转而创作新产品,而新作品是否会被市场认可,总是未知数。

这似乎违反常理——成熟作品能保证收入,为什么不一直做下去?游海丹解释,爆款产品供不应求,如果创作者因为一直有人买而一直制作,时间久了,灵感就会被禁锢,创作也会不自觉趋同,“很难做出真正意义上的新东西”。

他们深信经典的传统工艺,也着迷于现代化的表达。随着文化审美意识的提升,人们对“工”的看重,又逐渐回归艺术的本质,而呈现艺术的方式,则需要时间的沉淀。

学习新工艺、钻研新作品,只是一方面。产品图拍摄、摊位展示陈设、线上平台运营等,都是他们在努力的方向。于是,你会发现名家、手作者、企业电商同时进入赛道,龙泉的青瓷产业也因此焕发出崭新生命力。

深厚的青瓷文化底蕴、较低的创业成本、绝佳的创作氛围、舒缓的生活节奏等,共同构成了龙泉的强大“瓷”力,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而这些备受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滋养的青年,也在为这座城市带来更多活力,为剑瓷文化注入更多可能性。

这就是一座城市和一群人的“双向奔赴”。

(责编:孙鹏、王丽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