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301个海洋强省重大项目投资超500亿元
浙江海洋经济量质齐升

近日,宁波舟山港条帚门航道扩建工程第一阶段(航道口内段)基本建成,完成疏浚方量254.3万立方米,实现年度形象投资6000万元,超计划投资20%,为航道如期建成投运奠定坚实基础,加快打造核心港区超大型船舶“双通道”。
沿着延绵海岸线,浙江经济正在向海图强。记者日前从省海洋经济发展厅获悉,一季度,省级301个海洋强省建设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超500亿元,其中37个重点实施类项目完成投资96亿元,投资完成率28.6%,海洋强省建设177项重点工作任务顺利推进;73个强港重点项目投资达114亿元,完成年度投资的26.6%,加快构建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坚实底座。
“自省海洋经济发展厅揭牌以来,以奔跑状态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各项工作高效起步、快速运转,始终坚持高标准谋划、高效率突破、高质量落实,抓实抓好海洋经济建设发展各项重点工作,强力推动我省海洋经济实现首季‘开门红’。”省海洋经济发展厅相关负责人说。
大投资带动大发展。第二个千万级集装箱泊位群梅山港区全面投运,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唯一拥有双千万级集装箱单体泊位群港口;宁波舟山港六横港区佛渡作业区陆域先行工程完成项目立项;梅山铁路专用线完成初设批复……从港口基础设施到集疏运体系,“一流设施”加速由施工图变为实景图,世界一流强港“四梁八柱”正加快构建。
大产业促进大跨越。在舟山普陀,船舶产业向“绿”而行,某船舶企业承接的马士基全球首艘集装箱船甲醇双燃料改装项目正式开工,某企业完成全球首例最大LNG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带气修理项目等;在温州洞头,蓝色空间开发治理优化布局,重点发展四个特色领域……全省各地深入实施省委省政府海洋经济倍增计划,向新而行。
大科技酝酿大突破。浙江大学通过海底光缆实现了对台风灾害的水下遥测,成功利用海底光缆DAS从水下观测台风所激发的低频噪声;海洋二所取得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脊硫化物成矿理论、三维勘探技术和圈定优质勘探区等方面重大突破;东海实验室自主研发的船载保压岩心智能处理与测试分析技术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研制成功了浙江首颗海洋卫星,将于2024年内发射。
大渔业惠及大民生。近日,位于宁波象山的亚洲首个RAS(循环水养殖)技术的陆基北欧鲑鱼养殖基地,经过两年多的精心培育,首批浙产三文鱼喜获丰收。这标志着挪威三文鱼在浙江象山陆基养殖获得成功,每周供应量可达70吨,2024年产量预计可达3000至3500吨。龙港、岱山两个渔港经济区项目纳入国家级试点,将有力提升浙江省渔港基础设施能力、推进渔港经济区发展,助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此外,“港口流量”同样喜人。一季度,全省沿海港口完成货物、集装箱吞吐量4.2亿吨、1044万标箱,同比增长7.1%、11.6%,呈现稳健增长态势。其中,宁波舟山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14.1万标箱,同比增长11.7%,创历史新高,反映出外贸向好的积极信号,折射着浙江经济的韧性和后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