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保护生命之源:生物多样性保育的杭州西溪模式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福祉、健康地球和经济繁荣的根本。食物、药材、能源、洁净空气和清洁水源、缓解自然灾害、文化与休闲度假均依赖生物多样性。
如今,全球生物多样性不断下降的速度仍然在加速,且全球受威胁动植物物种的比例高达25%,其中100万种将有可能在数十年内面临灭绝风险,如果不采取有效行动,全球物种灭绝的速度将进一步加速。
为此,2021年—2022年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讨论通过了昆蒙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总结过去几十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变革理论,强调自然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利用必须同时融入可持续发展进程。
如何将全球框架变为具体的行动指南?这需要生动的案例和解决方案。杭州西溪湿地保护修复实践,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套有价值、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湿地公园建设模式
2003年9月,杭州市启动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西溪湿地是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杭州市中心城区,总规划面积10.38平方公里。作为大运河南端起点,延续了千年的桑基鱼塘、竹基鱼塘、柿基鱼塘,河流及沟渠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
随着湿地公园的建设,西溪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西溪自然与文化遗产得到了传承,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与2005年湿地公园建设的基线数据相比,西溪湿地植被得到了显著修复,维管束植物新增了544种,达到765种;昆虫增加了441种,达到918种;鸟类增加了149种,达到218种。
西溪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及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自2005年5月1日开园以来,西溪湿地先后获得“国际重要湿地”“国家5A级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30余项国家级以上荣誉。
在西溪湿地影响下,国家湿地公园这一湿地保护利用双赢的西溪模式,成功在中国被复制借鉴。截至2023年底,中国的国家湿地公园已达903家,省级和其他湿地公园794家。
不仅如此,西溪湿地公园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经验,被广泛复制在全国各地城市规划与建设之中,凸显了湿地作为城市发展的关键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作用。
人与湿地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国际湿地城市模式
西溪湿地范围内原有11个行政村、5.3万人居住(含4万名外来人口),农民违章建房、养猪污染以及由于大量人口存在而产生的生活垃圾,使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为了切实保护好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西溪湿地保护工程对一、二期范围内的农户进行了全部外迁,通过协商达成补偿协议,累计外迁农户4000余户,外迁企事业单位150余家,累计拆除建筑200多万平方米,有效地保护和修复了1066个桑基鱼塘、竹基鱼塘、柿基鱼塘,确保其生态特征(生态组分、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完整性持续发展,保护和修复人文景观,让历史人文资源、生态文化永续传承。
自开园以来,西溪湿地已累计接待入园游客7373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26亿元。近年来,入园游客年均500万人次,经营收入年均约2亿元。除了可观的直接经济收入外,还取得了极其重要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西溪湿地成为了杭州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科技创新平台,间接拉动杭州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成就,也为杭州西部科创大走廊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有效推动了贯通西溪湿地、闲林五常水乡、和睦水乡、南湖、青山湖,整合周边山水文化资源及道路,打造100公里湿地湖链生态屏障,在改善城市防洪能力、提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升杭州市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这项宏大工程,已经为全球其他湿地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也为21世纪全球各地进行城市中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模式。为了推广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在建设中融合人民福祉与城市发展的模式,国际湿地公约在2008年开始研究城市湿地保护修复政策与指南,召开了专门研讨会。湿地公约于2012年通过了《城市级城郊湿地规划与管理原则》的大会决议(决议XI11),2015年通过了《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标准》的大会决议,并正式在全球启动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到2022年已授予43个城市为国际湿地城市。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及西溪湿地综合治理工程引领了全球城市湿地保护修复,将城市湿地建设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载体。
建立西溪湿地智治中心 创建全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模式
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城区,不仅是公园、景点,也与居民生活和城市发展密切相关,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与社会系统。单靠传统管理手段,已无法科学高效解决当前湿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及时、准确、全方位向社会、管理决策机构提供这一系统的生态特征指标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交互关系,需利用信息技术、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生态特征、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边缘计算的新型成果,建立以西溪湿地智慧感知系统为基底的智治中心,提升湿地生态环境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为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强大支撑。
自2024年3月31日上线运行以来,智治中心依托西溪湿地13套声纹设备加8套视频设备,共采集到20多万条有效数据。其中,置信度大于90%的数据近2万条,共记录到鸟类22科48种。同时,依托网格布局的水质、雨量、碳汇、土壤指标等连续自动监测设备,系统观测生态环境信息,及时了解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特征参数及入园游客、安全保障等状况,为公众参与国家公园管理、开展生态体验、组织自然课堂、科学研究、志愿服务提供最新信息。此外,为国家公园管理与决策机构提供适应性管理行动,为生态系统预警、生态修复、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雷光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