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水利博物馆看中国千年水利故事
浙江杭州:这座“漂在水上”的博物馆大有来头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在中国水利博物馆,千年水利故事得以生动呈现。
浙江杭州钱塘南岸,一座百余米高的“水晶塔”屹立于此。远远望去,这座通体由玻璃建成的宝塔仿佛“漂浮”在水上,与周围的生态绿地相映成趣。
博物馆于2005年3月开工建设,历经五年精心打造,于2010年3月建成开馆,建筑面积3.65万平方米。2024年5月,这座承载着厚重水利文化的博物馆更是荣获了“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殊荣。要知道,这一荣誉是国家文物局对博物馆等级划分设定的最高等级,能拿到这样亮眼的好成绩,离不开博物馆的全方位发力。
中国水利博物馆采用“塔馆合一”的设计,实现了古典风格、现代材料和先进技术的完美结合。程欣摄
在中国水利博物馆中环绕行进,一件件与水利有关的器具、一项项造福后代的水利工程贯穿展馆始终,让人们得以一窥数千年来水利文化的博大精深。为综合展现治水成就,展馆内采用了半景画、实景、幻影成像等先进的展览形式,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水利文化的魅力。
中国水利博物馆馆长陈永明介绍,博物馆集研究、展览、收藏、教育、休闲等多重功能于一体,旨在全面展示中国治水辉煌成就与成功经验。目前博物馆展陈内容有水与人类文明展区、水利千秋基本陈列展区、龙施雨沛展区和室外的镇水、分水、祈水文化展区等。
中国水利博物馆展厅。程欣摄
“在骨耜正中的浅槽处安装长木柄,再用藤条绑紧木柄头就能用来平整水田、修治沟渠……”“原来古人是这么治水的!”走进一楼的早期水利展厅,“水花朵朵开”志愿者团队的讲解员正在为现场游客讲述河姆渡时期古人的“治水智慧”。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如何让中华5000多年悠久的治水历史及丰富的水域文化“活”起来,让群众主动参与进来并从中得到教育,是中国水利博物馆一直在实践摸索的领域。
中国水利博物馆“水花朵朵开”志愿服务团队成立于2012年,如今,团队已从零星志愿者发展为5000余名志愿者注册加入的专业化组织。
“团队通过凝聚青年志愿者力量,每年结合‘世界水日’‘国际博物馆日’等开展节水护水主题系列活动。”据陈永明介绍,作为全国水情教育基地、全国科普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国水利博物馆充分发掘水文化富矿,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2023年,中国水利博物馆携手高校、中小学等,以“亲水课堂”进校园为载体开展数十场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旨在普及好水利、水情、水文化知识。
河姆渡文化展区采用雕塑+实景的方式向游客展现古人“治水智慧”。程欣摄
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研究”和“教育”的底色。近年来,中国水利博物馆注重“研究立馆”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水文化传承体系建设,持续开展全国水利遗产清查和标准分类研究,累计汇总各类水利遗产点5500处(个),出版《全国水文化遗产分类图录》《浙江水文化遗产分类图录》等著作。
在发掘、保护和传承水利遗产方面,中国水利博物馆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博物馆加强对大禹文化的研究,组织对全国禹迹深入调查,收录了重要禹迹点650余处,在《中国禹迹图》基础上出版《中国禹迹图导读》;完成浙江省水利厅重点科技项目“钱塘江海塘历史信息挖掘与记录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并进行成果宣讲;开展《西南各民族物质水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浙江大运河与周边水网》等重点课题研究;实施三维倾斜摄影实验室一期建设和通济堰等多处古代水利遗产的航拍建模;完成《浙江省重要水利工程遗产倾斜摄影技术导则》编制……据陈永明介绍,下一步团队将深挖尧舜遗迹、大运河水利遗产研究等,持续推进博物馆的学术研究工作。
龙施雨沛展区寓意“天圆地方”之意,诠释中国水利的起源和文化内蕴。程欣摄
“面向国际,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水利故事。”作为我国唯一一家国家级水利博物馆,中国水利博物馆注重合作交流,2017年11月,中国水利博物馆联合全国30多家水利博物馆,发起成立了全国水利博物馆联盟,共同发表了《杭州宣言》,搭建了一个全国性平台,构建交流合作机制,共促水利博物馆繁荣发展。
在对外传播水利文化、讲好中国水利故事方面,中国水利博物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水的漫步”展览,组织开展“我们渴望的水”“国际青年河流对话”等国际交流活动;在2024年5月举办的第十届世界水论坛期间,陈永明带队赴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参加会议,并在印尼Mandala Mathika Subak水博物馆为各国参会者讲述中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为世界可持续性灌溉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十届世界水论坛期间,陈永明参与论坛相关重要活动,分享中华优秀水文化。受访者供图
如今,中国水利博物馆秉承“研究立馆、生态建馆、科技强馆、开放办馆”的理念,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珍贵藏品做后盾,用现代科技辅助成果展示,更好发挥博物馆教育、研究、收藏、保护和交流等功能,旨在让人们在近水、亲水、观水、戏水和识水的过程中,了解水的历史,认识水的哲理,体会水的重要,重视水的保护,增强水利法治观念。(程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