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松阳:以“三治一提升”绘就文明城市建设新画卷

近年来,丽水松阳将“三治一提升”行动,即“治脏治乱治差,实现城乡品质提升”作为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并结合和美乡村工作重点,通过一系列举措持续优化城乡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城市文明水平,为人民群众打造一座宜居、宜业的文明幸福城市。
截至11月底,全县完成190个行政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改点位13240处,拆除违法建筑、不协调建筑12.82万平方米。
打造城乡环境“示范区”
“以前村里有很多荒地,现在环境整洁多了,有草坪,还有这么多健身器材,我们在家门口就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了。”松阳县古市镇山下阳村村民陈志雄说。
古市镇山下阳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然而,在过去,村里的抛荒地和废弃地一直是困扰村民的“老大难”问题。
为了全域提升村庄风貌,村里集中开展了多项整治行动,包括清理30余处村庄乱搭建、改造提升103幢建筑风貌、拆除6200余平方米的蓝顶棚和违章建筑。
如今,经过一系列的改造提升,这些曾经的荒地已经焕然一新。小菜园、灯光球场、休闲健身广场和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的成功打造,为村民们提供了便捷且舒适的公共空间。
村庄整治是松阳“三治一提升”行动的一个生动缩影,展现了松阳正以“示范区”的高标准,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如今,文明城市建设的探索成果正在全县范围内遍地开花。
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维价值坐标以及九大场景建设要求,松阳在南城区块打造滨溪景观轴、步行景观轴和城市生态绿谷,成为松阳城市会客厅和城市文明风尚展示的重要窗口。此外,松阳还重点整治了“环县城带”——包括637国道县城段、松阳大道、江南公路、东环大桥,以及“一环两线”——637国道沿线和松阴溪沿线。同时,对县城入口、村庄入口等重要空间进行了精心节点设计,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标识小品和公共艺术景观。
走出乡村发展“新路子”
在位于松阳县望松街道西河村的一处房屋内,村民们有的在房间里看电视,有的在公共区域闲坐聊天,虽然是4户不同的人家,却又像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这里原本是村内一处闲置的村集体房屋,居住在此的都是一些低收入农户,他们因为参与松阳县的“三治一提升”工作需要拆除旧房,但出于经济考虑,并没有意愿参与新房的建设。为解决这些人群的后顾之忧,望松街道创新推出“宅基地换养老”模式,即村民将宅基地交给村集体,村集体提供养老服务。
为此,西河村投入65万元将村内闲置房屋改建为公寓,不仅配备了电视、空调、衣柜等家具家电,还配有公共活动空间、集体厨房等,方便村民拎包入住。“这里比老房子的条件好很多,住得很开心。”望松街道西河村村民包水金说。
2024年以来,松阳县在“三治一提升”行动中,从基础层面开展综合治理攻坚战,在这过程中,各地涌现出不少工作“新模式”,为文明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
位于松阴溪西岸的樟溪乡,以松阴溪沿线为整治重点,全面清理了废旧广告牌、抛荒地、乱堆乱放现象、简易棚以及建筑垃圾等,这一系列举措使得松阴溪的水质和周边环境风貌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水南街道的南山村,其最大特色便是背靠国家4A级双童山景区,按照“村庄景区化”的发展目标,该村通过实施道路白改黑工程、屋顶平改坡改造、拆除不和谐点位以及开展鸡窝置换等项目,进一步改善了全村的整体风貌,成功将“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
眼下,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生活,在松阳已“触手可及”。据悉,接下去,松阳将坚持以新时代“千万工程”总体部署为指导,聚焦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核心任务,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推进“三治一提升”行动,全面提升县域农村人居环境和发展活力,建成一批基础设施配备齐全、整体风貌协调有序、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彰显松阳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打造文明、和美、共富的现代化松阳。(叶梦雨、杨文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