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皖苏“试验田” 耕出好“丰”景

2025年01月10日15:30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滁州1月10日电 (记者周坤)轰隆隆、轰隆隆……1月9日,在安徽恒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十几台造型各异的工程机器人在工作人员操作下依次出厂,它们如同即将远征的行军队伍,“整装待发”走向国外。

每当看到这一场面,该公司创始人徐必勇都会感慨,“如果当初没有滁州帮助我创业,现在我可能还在外地继续奔波。”

安徽恒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操控机器人。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安徽恒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操控机器人。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七年前,为了将自己研发的适用于不同领域的工程机器人产品实现量产,徐必勇辗转于上海、南京等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但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规模化的生产基地。

最终,他回到自己的故乡滁州试一试。很快,在滁州市南谯区的配合下,他就在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的滁州高教科创城,找到了5000平方米的车间,并享受一系列配套政策。

如今,作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员,徐必勇不仅将多年积累的技术资源引入滁州高教科创城,还把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带到滁州来。

安徽恒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是滁州目光向“长”的一个缩影。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浦口—南谯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同年10月,滁州市南谯区与南京市浦口区签署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建框架协议,在皖苏交界处建起一块“试验田”,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探路”的突破口。

六年来,滁州不断用“接得住”实现“升级跳”,变“虹吸效应”为“辐射带动”,协同创新激发产业新活力。

在滁州高教科创城内,由南京工业大学几位老师发起成立的工大开元环保科技(滁州)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六年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我们的技术研发团队中有70%的人来自江苏各大高校,不少人定居在南京,从南京江北开车来上班也就20多分钟。在这里,除了上班方便外,企业享受到的政策扶持也很大。”该公司总工程师马俊说。

工大开元环保科技(滁州)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进行实验。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工大开元环保科技(滁州)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进行实验。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南谯区主动帮助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给企业税收减免、拓展业务带来了直接的帮助;帮助申报安徽省高层次人才,企业得到省市区各300万元资金的支持;还有特支计划等人才、经信类项目申报等……创业初期的每一次“雪中送炭”,马俊都如数家珍。

“只有务实探索合用的机制、合适的打法,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滁州市宁滁新型功能区合作交流局局长张汶华说。

2024年,滁州市两个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44个、总投资140多亿元,累计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36个、总投资近千亿元。

滁州以“围绕项目转、扭住项目干”的劲头,耕出好“丰”景,让“试验田”变成“示范田”。人们从滁州这个改革示范窗口,可以看到更加动人的一体化风景。

(责编:孙鹏、王丽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