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制造,何以致远?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丽水龙泉汽车零部件(热管理)产业集群中,一条崭新的赛道正在铺设。
将时间倒回2年前。站在汽车空调冷媒转型的十字路口,面对技术变革与环保要求的双重挑战,龙泉选择将新型冷媒R290作为突破口,主动融入绿色发展的时代洪流。
纵观全球城市发展历程,要在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行稳致远,既需精准把握“稳与准”的内在辩证关系,又应科学谋划“近与远”的整体协调布局。致远,是每个远行者的梦想,而对“何以”的思考与选择,则是梦想成真的关键。
何以致远?对龙泉而言,答案就藏在R290的故事里。
时代赋予机遇
不久前,在黑龙江省黑河市,龙泉产业创新研究院与其合作伙伴,成功完成了一项突破性测试。
搭载新型冷媒R290热管理系统样机的新能源汽车,在接近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条件下,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道路试验。结果显示,该系统的制热效果表现优秀,即使在极端低温环境下,依然能稳定运行。这一成果为验证R290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次测试成绩,在龙泉持续2年的新型冷媒热管理系统研究里,同样意味着重大突破。很多到访龙泉产业创新研究院的人都提出过同样的问题:为何要不遗余力地研究新型冷媒?答案相似且简洁:除了顶层设计的精心谋划外,更得益于时代赋予了龙泉这个新机遇。
2020年,中国首次提出“双碳”目标。次年,中国进一步聚焦气候变化问题,并在相关方案里承诺自2030年1月1日起,禁止新申请公告的M1类车辆空调系统使用全球变暖潜能值(GWP)大于150的制冷剂。在这个指数里,因二氧化碳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最大,被用作参照气体,其GWP值为1。而目前汽车空调普遍使用的R134a制冷剂,GWP值是二氧化碳的1300—1400倍,注定要被更环保的冷媒所替代。
“对于龙泉的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来说,是一次冲击,更是一次机遇。”2022年,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的熊树生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基于他们长期对龙泉汽车零部件(热管理)产业发展的关注,向龙泉市委、市政府郑重提出了开展新型冷媒研究的建议。同年年底,肩负着新型冷媒研究使命的龙泉产业创新研究院成立。
据熊树生介绍,全球新型冷媒的研究方向,目前主要集中于两条主流技术路线。一是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R1234yf制冷剂,其GWP值仅为4,然而,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物质,其价格高昂,几乎是R134a的10倍。二是以欧盟为代表,直接采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虽然二氧化碳的GWP值较低,但其工作压力却是R134a的10倍以上,这不仅导致零部件成本大幅增加,还带来了一定的泄漏风险。
基于分析,龙泉产业创新研究院将研究方向锁定GWP值仅为3的天然制冷剂R290。“R290的工作压力与R134a系统接近,如果能用R290替代R134a,将极大节约车企和供应商的系统开发成本和时间。”熊树生告诉记者,这一选择不仅符合全球环保趋势,也为龙泉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的转型升级打开了新的突破口。
研发做在前头
尽管“新型冷媒,未来谁主沉浮”的问题悬而未决,但龙泉深信,只要谋划在前、研发在前,就能斩获先机。然而,这也意味着必须面对“摸着石头过河”的挑战与困难。
将R290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并非易事。龙泉产业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金家斌说,R290遇明火易燃,一旦发生泄漏,存在爆炸风险。因此,解决R290制冷剂的易燃易爆性问题,并探索适用于R290的电动汽车热泵空调最优系统构型,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任务。围绕这一核心,从研发、生产、检测等方方面面都需下足功夫。
在研发层面,龙泉产业创新研究院一方面依托背靠浙江大学的优势,不仅组建起一支高水平团队,获批了新型研发机构,还设立了省级博士后工作站,目前已吸引多名海内外博士慕名而来共同参与新型冷媒的研究。另一方面,2024年4月,龙泉产业创新研究院与中汽数据中心、上汽研发总院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开展针对新型冷媒的研发和应用。
“在生产环节上,目前龙泉产业创新研究院正联合研发当下行业最前沿的第三代基于环保冷媒的模块化、间接式整车热管理系统,研发进度比部分行业主流车企早了半年至一年时间。”金家斌向记者介绍,简单而言,该系统就是先通过空调预先加热或冷却水,然后利用热水或冷水在各个需要调节温度的地方进行循环,“也就是说,需要热水的区域就提供热水,需要冷水的区域就提供冷水。这一系统的最大优势在于高度的灵活性,能够适配安装于汽车的任何位置,从而显著提升整车的安全性。”目前,该系统已成功与2家知名车企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对于R290的运用,很关键的一环还在于检验检测。为此,龙泉在原有检验检测的基础上,同步提升自身的检验检测能力。经过多年发展,研究院下属的全资子公司已成为国内汽车空调领域唯一同时获国家CNAS资质、CMA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眼下,龙泉正在积极推进燃料电池及新能源热管理实验室的建设,该项目总用地面积5.9亩,投资9000多万元,将新增新型冷媒整车环境模拟实验室、新型冷媒热管理焓差台、新型冷媒压缩机耐久实验台等设备,为未来新型冷媒的检验检测奠定基础。
看得再远一点
“看得远一点、再远一点”,在新型冷媒的研究与应用领域,龙泉不仅着眼于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的突破,更将建设新型冷媒示范基地视作长远的发展目标。
“新型冷媒系统一旦研发成功,其应用潜能将远超人们的想象。”谈及建立新型冷媒示范基地的初衷,熊树生的眼中有光。他告诉记者,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热管理正面临低碳环保制冷剂替代、低温续航衰减、高温热失控这三大技术难题,而新型冷媒的应用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
然而,龙泉的雄心不止于此。随着时代的发展,热管理技术的应用范畴正在不断拓宽,从传统的汽车领域延伸至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人工智能的尽头是算力,算力的尽头是电力,而电力的尽头则是热量,热量的尽头是热管理。”熊树生说,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算力成为驱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而算力背后的电力消耗最终转化为热能,这对热管理技术的需求空前高涨。因此,在巩固汽车热管理领域的基础上,龙泉也将积极探索向多元化发展,旨在将龙泉打造成为全球热管理技术的创新高地和产业之都。
下一步,龙泉还将利用地理优势推广整车道路试验。据龙泉产业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熊陈福介绍,龙泉市域范围内拥有包括江浙沪第一高峰在内的众多山峰,道路海拔变化大,从200米到1929米不等,这为新能源汽车搭载新型冷媒系统进行模拟测试、实地耐久、复杂山地气候等试验以及特殊路况道路试验提供了理想的试验场。
从最初的创新探索,到如今发展蓝图逐渐清晰,熊树生和他的科研团队信心满满。“龙泉制造,未来可期”,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寄托着致远的美好期许。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