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下PPT、拿起粉笔
“素课”改革:课堂做“减法” 思考做“加法”

新学期伊始,杭州市江晖小学推出了一项别具一格的教育改革举措——每周五上午半天的“素课日”。在这段时间内,所有班级关闭电子屏幕,回归传统的板书教学。这一举措引发了广泛关注,一些人认为这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也有一些人质疑其是否过于形式化。
近年来,浙江省作为数字化改革先行省,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径。最新发布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23)》显示,浙江省基础教育数字化发展综合指数已经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
为此,记者近日采访了该校师生、学生家长和相关专家,深入探讨了“素课日”背后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剖析这场“课程革命”的深层逻辑。
板书与现代教育技术:取长补短的探索
数学教师张洵忠从教30年来,见证了教学方式的多种变迁。他指出,虽然现代课堂教学中,电子屏幕和信息化教学设备为课堂带来了便利,但也存在“走马观花”现象,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知识点,“PPT的动态展示固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思考的空间。”
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对线上教学资源的取舍存在困惑,导致知识点过度堆砌。该校三年级学生韩语宸表示:“课堂上如果切换过多PPT页面,知识点一闪而过,过一会就容易忘记。”而板书教学则能够逐步呈现知识的逻辑脉络,帮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深入学习。
学生在“素课”课堂上互动。江晖小学供图
同样拥有近30年教学经验的江晖小学副校长沈颉则从科学课教学的角度指出,现代教育媒体在展示实验细节、放大操作过程等方面的优势是传统板书无法比拟的。然而,她也强调,板书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板书是师生思维碰撞的痕迹,是课堂教学成果的体现,“学生跟随粉笔的节奏,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课堂内容。”
“素课日”的初衷:回归教育本质
沈颉谈到“素课日”的初衷时表示,“并非要抛弃现代教育媒体,而是希望抓住这个时代的前沿工具,遵循教育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她指出,推行“素课日”并非否定现代教育媒体的价值,而是希望通过“暂停键”让师生共同思考如何更高效地融合板书与现代教育手段,“我们希望通过半天的板书教学,让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思考在平时课堂中是否过度依赖现代媒体。”
教师在“素课”课堂上书写板书。江晖小学供图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优秀教师谢琪指出:“传统教学与新技术不是做‘选择题’,而是相辅相成的。单纯依赖PPT等电子课件开展教学,容易陷入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自“素课日”实施以来,江晖小学的课堂氛围发生了积极变化:数学课上,学生与老师一起讨论公式的演算过程;语文课上,学生通过情境再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科学课上,学生分组合作设计“净水器”,并反复调整方案……
沈颉观察到,板书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互动也更加深入,“板书的逐步呈现给学生留出时间思考,而不像PPT那样快速切换,导致知识点碎片化。”
张洵忠也表示,板书不仅是教学工具,更是教师基本功的体现。“板书的书写与设计需要教师精心准备,这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艺术。”学生家长陈玲玲也提到,教师在课堂上板书的规范性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书写榜样。
教育改革的方向:板书主导,技术赋能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不等同于教育水平的现代化。在信息化浪潮中,如何平衡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早在2018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就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学校教育根据需求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并规定使用电子产品进行教学的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总教学时长的30%。
“板书应是课堂的主导,现代媒体则是辅助工具,只有在关键环节精准使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沈颉介绍,目前江晖小学鼓励教师合理分配课堂时间,采取“25分钟+15分钟”或“30分钟+10分钟”的方式,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板书教学充分融合,汲取两者的优势,最大化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在“素课”课堂上根据课文绘制精美板书。江晖小学供图
此外,该校还探索利用AI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但所有数据和分析结果最终都转化为纸质“学习处方”,以确保个性化辅导的效果。
学生家长章柯柯支持电子教学设备的运用,她认为在科技成果不断发展的今天,让孩子在课堂上接触科技产品,有助于培养科技应用能力,并能为未来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但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学的核心始终是师生互动与思维碰撞。无论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新技术的应用,最终的教学目标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学习、参与学习、培养思维。”谢琪总结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