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模式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福祉。健全城乡一体基层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是坚持就业优先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本要求,是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基础支撑,是筑牢民生底线提升民生温度的有力保障。
浙江省“浙里就业”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在天台召开。人民网记者 张帆摄
就业服务如何更普惠、更可及、更精准?4月16日至17日,浙江省“浙里就业”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在台州市天台县召开。会议全面总结推广台州市“浙里就业”综合服务站点建设经验,部署推进浙江各地进一步优化提升基层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未来,浙江将全力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模式,真正实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先试先行 台州开创基层就业服务新格局
作为“浙里就业”改革的先行者,台州市于2024年启动就业综合服务站点试点建设工作。一年来,该市探索创新“12345”工作法——1个党建引领体系、2级服务站点覆盖、3项运行机制、4张清单服务闭环、5条服务链条整合优化——构建起覆盖广、服务深、运行稳的就业服务生态体系。
在空间布局上,台州围绕“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科学设置“就业综合服务站”“综合服务点”“特色服务点”,实现站点类型多样、服务触达全面。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3月,全市已建成“浙里就业”综合服务站点145个,在建84个,累计开展就业活动522场次,服务企业7500余家、求职者超9.3万人次,有效支撑城镇新增就业9.4万人,同比增长5.4%。
在服务内容上,台州注重从“基本保障”向“增值服务”拓展。如临海市东塍镇通过整合零工市场、财技学院、共富工坊资源,构建起“就业+培训+创业”的一体化链条;椒江区大陈镇借助海岛独特地理位置设置“共建式”站点,实现岛上居民足不出岛即可享受优质就业服务。
数智赋能 打造全生命周期就业服务“新引擎”
浙江的就业服务改革,离不开“数字化”这张王牌。在“浙里就业”建设中,数字平台和AI技术成为实现效率倍增的关键路径。
杭州率先推出“就业创业一张图”服务系统,将求职、招聘、创业、政策等服务“上图可查、随手可用”,打造“找得到、办得了、信得过”的就业服务一张网。配套推出的“数智就业”平台与“人社小灵光”AI助手,通过大模型赋能,实现政策精准推荐、事项无感办理、数据实时反馈。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底,该系列平台累计服务28.45万人,日均处理事项近6000项,成为基层服务的“智慧大脑”。
在宁波江北区,通过“乐业江北地图”+“自助求职机”构建的线下自助服务体系,有效打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赋予群众“随时可办、哪里都能办”的服务体验。直播带岗、技能夜校、劳动关系一站式处理等功能不断拓展,真正将“家门口就业”从愿景变为现实。
精准触达 构建“一人一策”的帮扶新样态
多样化、多层次就业需求,催生了更细致的服务形态。湖州、衢州、温州等地结合各自发展定位与产业特色,建立起具有辨识度的就业服务模型。
湖州市重点聚焦青年群体,打造“青创新城”提升年行动,通过“青创空间”“实践站点”“导师计划”等项目,有效激活青年创业热情和创新潜力。2025年第一季度,湖州城镇新增就业同比增长15.7%。
衢州市柯城区创新实施“红黄绿”三色就业动态管理,依托数字档案和网格力量,分类跟进失业人员、灵活就业者和稳定就业群体,累计实现重点群体就业8914人。通过“线上采集+线下走访”的方式,真正做到了“民情全掌握、服务有回应”。
天台县则因地制宜推出“就业集市日”机制,让服务“摆摊上街”,走进乡镇集市、园区车间、农户门前。截至目前,该县已举办就业集市活动221场,服务群众3.35万人,成效显著。
从台州的“‘浙里就业’综合服务站点试点建设”,到天台的“集市日”,再到宁波的“15分钟服务圈”,“浙里就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进千家万户。它不仅是数字化改革的缩影,更是浙江在实现共同富裕之路上,为民服务初心的真实写照。
站在新起点上,浙江将继续深耕基层、联通城乡、智汇数治,以更完善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为每一位劳动者托起稳稳的幸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