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画像”破解科创融资难题
湖州市科技型企业评价体系发布

湖州市科技型企业评价体系日前正式发布。该体系直击科技企业“轻资产、难融资”痛点,通过构建科学量化模型,引导金融资源高效配置,为全市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直以来,核心技术价值难衡量、传统金融风控模式与科创规律不匹配等,长期制约着科技型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获取有效金融支持。为此,2024年8月,湖州市府办会同市科技局等部门启动评价体系构建工作,力求以客观标尺打通金融活水精准灌溉的通道。
据了解,该体系借鉴了科技部“创新积分制”,深度融合湖州实际,形成覆盖“技术创新+成长经营+辅助指标”三大维度、9个二级指标及20个三级指标的全景评价框架,从研发投入强度、知识产权积累,到营收增长、技术合同成交额,再到ESG与碳账户表现,通过多维指标综合分析为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发展潜力精准“打分”,自动生成A至5A五个等级。尤为关键的是,所有数据均依托湖州市金融数据引擎直接抓取法定合规信息,企业“零填报”,评价过程“无感”却精准。
“这套为科技型企业动态‘画像’的体系,正迅速转化为多场景应用的澎湃动力。”湖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政府部门而言,评价结果可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的“智慧大脑”,联动科技计划、税收优惠、人才落户等政策资源,实现涉企支持的精准滴灌。金融机构更能直接受益,银行可据此创新信贷模式,开发“见分即贷”“研发贷”等纯信用产品,探索对优质企业降低首贷门槛与融资成本。创投机构能有效识别潜力企业,缓解初创项目估值分歧;政府性担保机构可分级提供增信、提额、降费服务;保险公司亦能挂钩评级定制研发险种。此外,体系还可助力优质企业对接国家项目资源,并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基于创新能力的深度融通合作。
“这套动态评价工具不仅是科技金融改革的战略突破,更将成为构建‘创新湖州’的关键支点。”湖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评价体系已基本覆盖全市7000余家科技型企业,7家银行机构正率先开展应用试点。未来湖州将持续优化指标模型,扩大应用场景,为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注入强劲金融动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这里的实验室产“金子”
- 当透明光伏材料在农业温室掀起绿色能源革命,当石墨烯纤维、薄膜、气凝胶等材料被搬上生产线……近日,记者在“创新创业看浙大”主题调研行中看到,这些诞生于浙江大学的硬核科技成果,正沿着“实验室—创业园—产业区”的黄金成果孵化转化链条,批量上演从论文到产品的“蜕变”。 近年来,浙江大学在高分子、材料、光电等多元化领域深耕基础研究,同时勇于探索新技术、新赛道,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升转化效能,服务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贡献浙大智慧。 “我们研发的透明光伏板,可以调整吸收的光谱波段,在不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同时,将太阳能高效转化为电能和生物质能,实现了能源、农作物产量与生态的三重增值。…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