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
湖州上线浙江首个区域碳中和银行管理系统

湖州日前正式上线湖州“零碳行”碳中和银行管理系统。该系统为解决银行业碳核算标准不统一、数据采集低效、碳排放动态管控能力不足等问题提供了数字化解决方案。湖州市绿色金融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全省首个区域碳中和银行管理系统。
作为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和绿色金融改革排头兵,湖州于2021年在全国率先提出银行业碳中和目标,发布《区域性“碳中和”银行建设指南》,明确“28·58”远景规划,即2028年实现银行业碳达峰、2058年达成碳中和。在湖州市府办、湖州金融监管分局指导及湖州银协支持下,湖州市绿色金融发展服务中心融合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出这一全流程碳管理闭环平台。
该系统以标准化核算体系打通碳排放管理全链条,创新构建四大核心模块:核心指标库动态管理碳排放源,分层级核算模块精准归集运营与信贷碳数据,可视化监测平台实时追踪减排进展,物联集成应用自动采集网点能耗,实现从碳排放计量到认证评价的全闭环管理。
“通过前期测试,我们发现系统为各方带来显著效益。”湖州绿金发展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胤能介绍,前期湖州7家单位率先应用管理系统测试版赋能碳中和银行建设工作,其中,建设银行湖州分行系统整合光伏发电数据,实施空调节能改造,实现显著减排;华夏银行湖州分行开展物联设备动态监测,获总行高度肯定。
徐胤能表示,系统对银行而言,既可统一管理多级分支机构数据,又能基于碳数据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并为网点低碳改造提供量化依据。政府部门则借此打通“碳数据孤岛”,动态监测行业进程,精准制定绿色金融政策。
“此次‘零碳行’系统的上线,是‘湖州经验’的再升级,也为全国银行业碳中和转型提供实践路径。”湖州市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7年获批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来,湖州累计形成全国首创成果70余项,推动15家银行成为碳中和银行试点机构,先后建成“碳中和”网点21家,相关改革入选浙江省区域金融改革十大典型经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行进中国|从“小巷烟火”看欣欣向荣
- 暮色渐浓,杭州西湖水面的粼光悄然隐去,与之相对的武林夜市却燃起另一片星河。 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开张才几天的二次元小酒摊再次成了焦点。 这晚,05后主理人瑶瑶cos的是《第五人格》中的画家角色,红色贝雷帽、菱格长袜与二次元大眼妆完美复刻游戏形象。…
- 这里的实验室产“金子”
- 当透明光伏材料在农业温室掀起绿色能源革命,当石墨烯纤维、薄膜、气凝胶等材料被搬上生产线……近日,记者在“创新创业看浙大”主题调研行中看到,这些诞生于浙江大学的硬核科技成果,正沿着“实验室—创业园—产业区”的黄金成果孵化转化链条,批量上演从论文到产品的“蜕变”。 近年来,浙江大学在高分子、材料、光电等多元化领域深耕基础研究,同时勇于探索新技术、新赛道,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升转化效能,服务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贡献浙大智慧。 “我们研发的透明光伏板,可以调整吸收的光谱波段,在不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同时,将太阳能高效转化为电能和生物质能,实现了能源、农作物产量与生态的三重增值。…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