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课间“微改革”,破解难题还需转变观念
2025年06月28日10:19 |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让年轻一代在运动中强意志、健身心。2024年以来,20多个省份开始推行“课间15分钟”微改革,拒绝课间“圈养”。人民网记者在江苏、江西等地调研发现:小学阶段总体较好,初中阶段效果相对不佳。
从摘掉“小眼镜”、减少“小胖墩”的初衷出发,课间15分钟“微改革”承载着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时代命题,它不仅是一次校园时钟的调整,更是一场教育生态的重塑。
从记者调研情况看,课间“微改革”在一些地方存在“落实难”等现状。可以说,学生一句“更累了”便道出了政策落实之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初中阶段面临较重的学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且部分教育工作者“唯分数论”的观念还没有改变,以致课间经常被占用。
当下,学校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落实课间15分钟“微改革”,确实面临不少难题,但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改革势在必行。
破解“落实难”,需要教育部门加大督查力度,让政策文件落实更显刚性;学校也须扛起主体责任,在活动设计、场地利用、安全设施等方面统筹推进,积极构建家校社协同的育人“教联体”,共创有吸引力的特色课间活动。
推进“微改革”,还需要各方转变观念,扭转唯分数论的惯性思维。当校长不再担忧“班级平均分下降”,当教师不再执着于“多讲一道题”,当家长不再追捧“课间自觉写作业”时,课间才能真正属于孩子们。
教育无小事,微改革也会带来大变化。如何让孩子们课间走出教室“身上有汗”、课堂上全神贯注“眼里有光”?这既考验着有关部门的方法论,也检验着我们能否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体系的进程。当每一个课间都能成为孩子舒展身心的“加油站”,教育才能真正回归“培养完整的人”的本源。
(责编:孙鹏、王丽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好品中国丨梅雨润江南,又到品梅时
- 形润如珠、色深似红玛瑙 指尖轻捻沁出一抹绯色 轻咬一口便汁水四溢 “闽广荔枝、西凉葡萄 未若吴越杨梅” 今天的主角 便是让北宋顶级“美食博主” 苏东坡都忍不住大赞的 盛夏水果“顶流” ——杨梅 来自中国的“红宝石” 杨梅又名龙睛、朱红 是我国本土原生水果 栽培食用历史 可以追溯至西汉时期 如今 在浙江、云南、广西 贵州、福建等地均有分布 其中浙江是主要产区 这颗娇气的江南水果 爱湿热、怕暴晒、恋酸土 而浙江仙居背倚群山、靠近东海 丘陵山地直迎丰沛的海洋水汽 化作滋养的甘霖 加之酸碱适中、富含矿物质的沃土 为杨梅的生长提供了 天然的优良环境 到了梅雨季 杨梅成熟满山红 个头如乒乓球大小的东魁杨梅 宛如红宝石般璀璨夺目 要知道 标准乒乓球直径约40毫米 而果径35毫米 不过是东魁杨梅的常规水平 像重达50克的“杨梅王” 果径更是超45毫米 轻咬一口,汁水迸溅 甜占九分、酸余一缕 除了台州仙居的东魁杨梅 温州瓯海的丁岙杨梅 绍兴上虞的水晶杨梅 宁波余姚的荸荠杨梅 和舟山的晚稻杨梅 也在整个盛夏 接力登场 从枝头到舌尖的“快速锁鲜” “世界杨梅在中国 中国杨梅出浙江,浙江杨梅数仙居” 这绝非虚言—— 世界上98%的杨梅 经济栽培面积都在中国 而中国60%左右的杨梅 都来自浙江 其中 仙居更以13425株百年古杨梅树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古杨梅种质资源库 凭“梅茶鸡蜂”复合种养系统 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证 2024年 仙居全县杨梅种植面积达14.7万亩 投产面积13.8万亩 产量12.…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