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之江封面⑦|浙江余姚:一个县域四十年发展“启示录”

方彭依梦
2025年07月16日15:25 |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小字号

在中国县域发展的历程中,浙江余姚的故事,值得细细品味。

40年前的7月,余姚撤县设市,成为宁波首个县级市。从“县”到“市”,虽一字之差,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发展、新的希望。

四十年过去,当初那个GDP不到10亿元的浙东小城,如今已跃居全国百强县前列,成为一座经济强市。

浙江省余姚市。李标摄

余姚市夜景。李标摄

县域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微观支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在此背景下,“千亿县”余姚40年的跨越式发展,其意义远超一城一地的成就,更在于为探索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路径提供的宝贵经验。

县域也能“长”出大产业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处处涌动着创业热潮。

1984年,余姚撤县设市前夕,王文鉴带着8名来自农村的高中生白手起家,靠着6万元贷款,在城北胶木厂腾出的四间旧厂房中创办了余姚第二光学仪器厂,这便是全球知名光学企业“舜宇集团”(以下简称“舜宇”)的前身。

1989年的舜宇厂房。余姚市委宣传部供图

1989年的舜宇厂房。余姚市委宣传部供图

1985年,余姚正式撤县设市。这正赶上国家推行“市管县”体制改革的浪潮。行政升级带来的红利,有效破解了县域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了地方的积极性,给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那时候,像王文鉴这样怀揣技术和热情的创业者,在余姚掀起了“办厂热”。

“陆埠镇的水暖厂,泗门镇的电线厂,梁弄镇的灯具厂、消防器材厂……大量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余姚市委党校原教研室主任胡仲光回忆道。

然而,一派繁荣的工业景象背后,却是无订单、缺设备、少人才的时代阵痛。

在当时全国光学仪器厂基本都是国有企业的大环境下,王文鉴不怕困难、勇于创新,带领这家乡镇民营企业硬是闯出了一片天。凭借着这种敢闯敢干的进取精神,越来越多的余姚民企从“草根”长成了“大树”。

然而,当一棵“大树”在荒漠独自生长,它的根系唯有奋力深扎才能生存;而当千万棵“树”汇聚成林,它们才能够共同抵御风沙。产业集群便是这样的生态奇迹。

2000年,余姚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着力推动块状经济做大做强。在政府的精准引导下,曾经零散的小作坊逐步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家电、水暖器材、汽车零部件制造等一系列在全国具备知名度的支柱产业逐步形成。

“工业立市”这一前瞻性布局为如今余姚的“产业雨林”播下种子。

40年来,余姚从1985年的5133户工商企业,发展到目前超19万户的经营主体,拥有工业企业约2万家,是1985年的20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1827家。余姚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成长为工业强市。

“40年来,余姚工业经济的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持续的改革创新与精准施策。”余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浙江省块状经济的典型县域代表,余姚坚定“工业立市”发展战略,不仅仅全力发展“从优向强”的传统产业,也力推机器人等大量新兴产业“从无到有”,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

如今,起初零散的块状经济已发展为布局清晰的光电信息、特色工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四大新兴产业链,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以智昌集团为核心,余姚市集聚了一条覆盖143家企业的机器人产业链。智昌集团供图

以智昌集团为核心,余姚市集聚了一条覆盖143家企业的机器人产业链。智昌集团供图

在产业向“新”突围的过程中,舜宇脱颖而出,成为了余姚光电信息产业链上的“龙头老大”。

“城市与企业,共生共荣、共享共赢。舜宇是土生土长的余姚本土企业,也是余姚优秀营商环境的生动展现和最佳案例。”舜宇集团总裁王文杰表示,40年来,舜宇的持续发展和壮大,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离不开余姚这片营商沃土的滋养。

“余姚市委市政府提出‘政府无事不扰、企业有呼必应’的承诺,并建立高效闭环的服务机制,搭建‘企情互动’移动政务平台,组建重大项目服务专班,这些举措让企业轻装上阵,安心在余姚发展。”王文杰说。

速度与温度“竞速”

县域发展的要义,在于发展速度与民生温度的相辅相助。 若只求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忽视教育、医疗、环境、安居等民生之基,发展也终将失去可持续的根基。

多年来,余姚致力于实现“产城人”的深度融合,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众。40年来,余姚经济总量连破10亿、100亿、1000亿大关,去年达1682.78亿元。40年来,余姚的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优化……余姚连续15次荣膺“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谈及这些年的就医变化,胡仲光感慨不已:“以前看个病配个药总要往城区大医院跑,往返奔波不说,还得排队挂号。现在好多了,不但城区有一院、二院和中医院,各乡镇还有分院和卫生院,如要想配点药在家门口的村或社区卫生室就能解决,如果需要还能远程享受名医会诊,很方便!”

随着公共文化中心、阳明古镇、余姚北站、万达广场等城市地标相继建成,“三江六岸”面貌焕然一新。余姚建成区园林绿地总面积、绿化覆盖面积由1985年的31.37公顷、3.43%提升至了2460.34公顷、45.38%,获评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成功列入城市更新省级试点。

余姚市五一文化公园。鲁银华摄

余姚市五一文化公园。鲁银华摄

退休后的胡仲光爱上了摄影,前几年他总背着单反爬龙泉山,拍摄日出和余姚城全景。“随着城区越来越大、楼越来越高,光爬龙泉山是拍不过来了。”为此,他特地买了台无人机,“我想用图片和文字把余姚的变化记录下来!”

多年来,余姚坚持精神富裕,常态化开展宁波(余姚)阳明文化季活动。文化服务方面,余姚的城市社区基本完成了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实现全覆盖。

“这些获得感、幸福感,都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胡仲光感慨道。眼下,余姚走出了一条产业向“新”,生态向“绿”,城市向“美”,民生向“富”的县域共同富裕新道路。

谁说县域不留人

“舞台小,留不住人”,是中国县域发展难以回避的痛症。在“人才争夺战”愈发激烈的今天,如何提高人才“留量”,成为县域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40年来,面对大城市、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余姚凭啥能够成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奔头和心甘情愿的归宿?首先是,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精准引育人才。

围绕浙江省、宁波市的万千亿级产业集群,余姚紧扣“35”千百亿产业集群发展布局人才承载建设。

近年来,余姚始终坚持产业创新导向,不断提升产智耦合力,紧紧围绕四大标志性产业链抓人才引育,努力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紧密结合。

“我们团队主要做的是机器人自主导航的算法研究,余姚这边的注塑、机加工、零部件企业集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完善产业生态。”2021年,辛亚运带着团队落户余姚机器人智谷小镇,他表示,中国机器人峰会永久落户余姚,对团队来说有着巨大吸引力。

第八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在余姚市举行。黄静波摄

第八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在余姚市举行。黄静波摄

作为机器人产业的聚集地新军和中国机器人峰会的永久举办地,余姚市布局了一批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企业和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相关的科研院所,并拥有了百余家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

“就拿智谷小镇来说,从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到智能制造研发、生产制造、集成应用,机器人产业聚集,产业模块丰富,小镇里有很多企业都是我们的友商。”辛亚运介绍。

除了像辛亚运一样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针对高技能人才,2024年,余姚市大力实施技能工匠专项行动,建强高素养劳动者队伍。

同时,余姚还成立了产业技能人才发展联盟,通过“链长(政府)+链主(企业)+链创(高校、人才)”联动发展机制,初步打造光电信息产业人才链、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人才链、智能家电产业人才链。其发布的《余姚市产业引才图谱》,更是为企业提供精准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战略。

据统计,2024年全市新增技能人才13790人,其中高技能人才8089人。

人才是“用脚投票”的,哪里能干事就到哪里去,哪里服务好就往哪里聚。因而,不断完善政策环境,积极打造精准精细的人才服务体系,成了余姚留住人才的关键一招。

近年来,余姚制定出台了新时代人才强市新政策30条,尤其是通过迭代升级面向高层次人才创业的“姚江英才计划”,用真心换真情,给足真金白银。为了让青年人才把更多精力投入主业,余姚出台青年人才租购房补贴、企业人才子女入学办法等政策,实施“姚创贷”等举措,帮助解决“后顾之忧”,让青年才俊轻装上阵、放胆去闯。

余姚机器人智谷小镇。余姚市委宣传部供图

余姚机器人智谷小镇。余姚市委宣传部供图

“来到余姚后,小镇为我们提供了1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并给予厂房三年免租的优惠。还还我们提供了可以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太贴心了!”辛亚运说。

眼下,余姚已成为青年人才近悦远来的宝地、创新创业的高地、逐梦圆梦的福地。

系列报道:

之江封面⑥|舟山:从“海中孤岛”到“海上枢纽”

之江封面⑤|“长三角之心”:共富路上当“示范”

之江封面④|浙江玉环:一座海岛的崛起方程式

之江封面③丨“宝藏门诊”背后的“浙江疗法”

之江封面②|新春之际探义乌:“出海”新意浓

之江封面①|从一家民企的1.3万件专利看“韧性”

(责编:孙鹏、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