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之江封面⑩ | 余杭向前冲

方彭依梦
2025年08月02日09:30 |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小字号

自2024年起,未来产业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一座城市而言,拥抱未来产业更是引领科技突破、重塑产业格局、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抉择。

风口之下,作为“浙江经济第一区”,杭州余杭如何探路“未来”?

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区委宣传部供图

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区委宣传部供图

抢滩占先

炎炎夏日,来到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人工智能小镇1号楼的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强脑科技”),一波接一波的考察团接踵而至,高温没有阻挡他们的热情。

展厅内,企业新推出的全球最轻量专业级灵巧手Revo 2吸引众人目光。据了解,这款灵巧手凭借优秀的指尖输出力,能够牢固抓取形状各异、材质多样的物体,满足从工业生产线到未来家庭服务的多样化应用需求。

今年,在强脑科技创立十周年之际,公司创始人兼CEO韩璧丞凭借在脑机接口领域的创新探索获评“2025年度AI人物”。从波士顿地下室的初创团队,到如今跻身“杭州六小龙”,从第一代智能仿生手到适配人形机器人和机械臂的灵巧手……强脑科技合伙人何熙昱锦坦言,余杭区对未来产业的高度重视和前瞻性布局,给了企业深耕细作、将脑机接口产业化的底气。

产品体验官正在借助智能仿生手书写毛笔字。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产品体验官正在借助智能仿生手书写毛笔字。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2017年,余杭区抢滩占先,启动浙江首个人工智能小镇建设。次年,强脑科技落户小镇。后来,余杭区又陆续打造了区块链产业园、5G创新园、XR空间站、未来数港等产业空间。

“依托未来科技城等核心载体、四大省实验室等多个领域的科研重器,以及阿里巴巴、中电海康、字节跳动、vivo等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大厂’,这些年余杭积极谋划、培育未来产业。”余杭区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1年,余杭区申报了浙江省第一批省级“新星”产业群。2022年,余杭人工智能产业群成功入选,成为重点培育的首批12家产业群之一。同年,余杭区发布“十大工程”,在成熟的创新生态下,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工程。

眼下,余杭正奋力抢抓新风口,孕育未来创新动能。光是去年一年,余杭就召开了三场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

今年年初,余杭启动“未来攀峰”行动。今年下半年,余杭还将把人工智能作为数字经济二次攀峰的核心引擎,发挥众多新锐科创企业带动作用,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面向大模型基础架构、关键算法、智算芯片等方向开展联合攻关,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培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余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余杭正式启动“未来攀峰”行动。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余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余杭正式启动“未来攀峰”行动。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余杭的科研、制造和人才资源集聚,为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何熙昱锦表示,目前,企业正攻克技术难关,努力让智能仿生手能模拟人类的触觉感知,带给用户颠覆性的体验。

无人机配送、“空中巴士”出行、飞行相机跟拍……近年来,随着低空经济领域的火热发展,余杭的天空也越来越“热闹”。

今年4月,浙江公布了低空经济“先飞区”试点名单,余杭区榜上有名,为杭州市唯一。

实际上早在2020年,余杭就入选了国家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成为最早进行无人机场景应用探索的城区之一。目前,余杭已开通无人机航线102条,建立起降点94个。

2024年3月,低空经济被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同年6月,余杭区便召开了“中国飞谷”建设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会上,揭牌“中国飞谷”、成立产业联盟、启用低空经济产业园……一系列举措,彰显着余杭区重仓布局低空经济的决心。

位于余杭区的“中国飞谷”。余杭区委宣传部供图

位于余杭区的“中国飞谷”。余杭区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低空经济产业联盟成员以及“中国飞谷”首批签约的企业之一,零零科技自2014年成立以来,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产品实现了从“飞行相机”到“运动飞行相机”,再到“专业影像级运动飞行相机”的升级蜕变。目前,企业海外市场占比超70%。

“作为中国飞谷所在地,余杭区拥有低空经济相关企业近百家,已基本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全覆盖。同时,这里聚集着众多科研机构和智能算力资源,有助于企业‘飞’得更稳、更高。”对于未来,零零科技创始人、CEO王孟秋充满信心。

今年上半年,余杭再度交出经济高分报表。冲刺“下半场”,余杭明确了一套新打法,即推动科技创新向“高”攀升、推动数字经济向“智”而行、推动余杭制造向“新”进军,向着构建以“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类脑智能为特色的“1+3+X”未来产业体系,再度出发。

“软硬兼施”

把握未来,余杭不仅依靠前瞻谋划、科创策源、产业筑基,更是拿出“硬举措”、完善“软服务”来全力护航。

2022年,余杭区发布“黄金68条”产业政策。经过3年的实践与优化,今年年初,余杭推出新一轮产业政策体系。新政迭代对标国际国内形势、竞逐前沿赛道,加大了对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此外,近年来余杭迭代更新并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20条”“低空经济18条”“机器人产业15条”等黄金政策集成落地、直达快享,为未来产业快速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今年年初,一场“脱稿”的演讲让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灵伴科技”)的AR眼镜火爆出圈。

“订单量很大,我们正集中精力提升产能。”在梦想小镇见到灵伴科技联合创始人向杰时,他刚结束一场会议。前不久,灵伴科技联合支付宝上线了全球首个可支付的智能眼镜。

说起企业10年“闯关路”,向杰表示,这离不开余杭区政府的精心呵护与精准滴灌。

全球首个可支付的智能眼镜Rokid Glasses。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全球首个可支付的智能眼镜Rokid Glasses。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无论是前期落户的‘一站式’服务,还是发展中遇到的各类诉求,都能感受到政府部门快速响应、精准施策的务实作风。”2023年,灵伴科技申报了余杭区独角兽,走完申领流程后,这笔钱按时到账。“补贴政策有很多,但更令人安心的是政策的清晰稳定与兑现力度。”向杰说。

灵伴科技所在的梦想小镇于10年前孕育而生。当时,小镇提出的“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口号,如今已经成为余杭区营商环境的生动写照和政府服务企业的共识。

杭州汇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汇萃智能”)是国内最早布局“AI+先进制造”赛道的企业之一。“自2012年落户余杭以来,我们一直受惠于当地政府在资金、人才招引、产业链对接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汇萃智能董事长周才健表示,从零起步到研发出国内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视觉平台,从初创企业到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这一路离不开政府“无事不扰,有事必应”的保驾护航。

去年7月,汇萃智能启动战略转型,在余杭建起工厂,开始研发生产基于人工智能软件的视觉检测设备。“一年时间里,我们推出了6款新设备,销售额较去年同期翻了两番。”周才健说,“我们将继续扎根余杭,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释放机遇

在今年公布的首批杭州十大“科技新特产”中,有一半来自余杭。这些新特产集中展示了未来产业的发展成果。

趁着暑假,来自湖北的吴先生特地带孩子来到杭州的城市新特产专区体验“黑科技”。在试用了杭州程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程天科技”)的速行GoGo外骨骼助行器后,吴先生赞不绝口:“它很轻,穿上很舒服,抬腿、走路都能提供精准助力,太棒了!”

程天科技的“易行 EasyGo外骨骼助行器”可帮助穿戴者节省约百分之十几的体力。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程天科技的“易行 EasyGo外骨骼助行器”可帮助穿戴者节省约百分之十几的体力。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对消费者来说,体验很重要,只有实际感受过产品设计和场景氛围,才有可能产生购买的兴趣。”程天科技联合创始人张继宇坦言,拥抱未来生活,“场景”不可或缺,“起初我们的B端产品没有试用场景,余杭区政府通过开展应用场景对接会,以线上线下牵线的形式,让产品植入到当地的未来社区、医院、景区等场景,帮我们打开了市场。”

眼下,应用场景已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关键要素。近年来,余杭通过开放应用场景,让企业与政府在应用场景中“双向奔赴”,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

2018年,在余杭区政府的牵线下,灵伴科技在良渚博物院开展首次试点,开辟出了一条文博数字化新赛道。如今在良渚博物院内,AR眼镜让文化“活”起来,五千年前的玉琮纹路与先民生活场景生动展现在观众眼前。

“这些年,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与能源、电力、航空、工业、医疗等特定行业都展开了合作。目前,我们的产品涵盖了工业、文博、消费等多个行业领域,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向杰介绍。

在低空经济领域,早在2020年,余杭区就通过医企合作率先搭建了国内首个无人机运送医疗标本的“5G+医疗健康应用”项目。如今,余杭已开通27条常态化医疗运输航线。

无人机送来医疗样本。余杭区余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供图

无人机送来医疗样本。余杭区余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供图

7月15日,余杭区正式发布首批城市机会场景“双清单”,重磅推出20项政府“需求清单”与20项企业“能力清单”。城市有哪些痛点问题和真实需求?企业、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等场景能力供给方有哪些硬核技术解决方案?细看清单,一目了然。

在这种创新机制下,余杭的产业发展和企业培育将从“给优惠”“给政策”向“给机会”“给场景”转变。通过城市机会场景建设,也将有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在余杭率先应用推广。

一座便捷、高效、智慧的“未来之城”,再次按下“快进键”。

系列报道:

之江封面⑨|林间来了“油博士”

之江封面⑧|浙江丽水:一座山城的立体“突围”

之江封面⑦|浙江余姚:一个县域四十年发展“启示录”

之江封面⑥|舟山:从“海中孤岛”到“海上枢纽”

之江封面⑤|“长三角之心”:共富路上当“示范”

之江封面④|浙江玉环:一座海岛的崛起方程式

之江封面③丨“宝藏门诊”背后的“浙江疗法”

之江封面②|新春之际探义乌:“出海”新意浓

之江封面①|从一家民企的1.3万件专利看“韧性”

(责编:艾宇韬、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