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家就回來”“路上記得做好防護”
“不讓政策加碼”背后的浙江溫度
近日,一則“永遠可以相信浙江”的帖子在網絡上刷屏,不少網友為浙江嘉興防控辦的溫暖回應點贊。
嘉興網友留言截圖
這在浙江不算新鮮事。
記者在浙江各地了解了一圈,親切攀談“想家就回來”、看到機票信息主動電話囑咐“路上做好防護”……各地種種暖心舉措,讓想家的浙江人紅了眼眶,也讓被勸阻不得“惡意返鄉”的人們羨慕不已。
囑咐暖心,政策精准
回浙江過年,不難!
“每天都在擔心過年能不能回家……”外地工作的一位寧波人發朋友圈表示,沒想到,老家某部門工作人員看到他的機票信息,來電提醒他“記得要做48小時核酸,路上做好防護,歡迎回家過年。”溫暖細致的囑咐讓人直呼“破防了”。
寧波網友朋友圈截圖
這條朋友圈,很快在微博上引起熱議。網友紛紛點贊留言:“從返鄉政策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執政能力”“這才是政府部門應該有的擔當”“這樣人性服務的政府誰不愛”……
“防疫政策清晰、簡便,咨詢人員態度可靠、溫暖。”張先生1月23日回到了老家溫州,出發前,他通過“溫州防疫碼”進行了個人信息的申報。張先生說,不時看到回家過年被勸返的信息,帶著擔心咨詢了老家防疫部門。工作人員告訴他,隻要提前申請“溫州防疫碼”就確定可以返鄉。“申領‘溫州防疫碼’、主動申報行程。到達后根據‘溫州防疫碼’上的提示,主動聯系社區人員,配合落實網格排查和管控措施。”張先生說,既人性化,防疫目的也能達到,他很理解政府的做法。
在北京海澱區工作的秦女士老家在紹興市新昌縣,她前幾天很是焦慮:“北京有新發疫情,我是綠碼、行程碼帶星,過年回去會不會被隔離?”她電話咨詢了新昌縣瑞和度假村綜合服務點相關工作人員,對方告知,這種情況隻需到達紹興后進行2次核酸檢測,無需隔離。“吃下了一顆‘定心丸’,現在可以安心收拾行李了!”秦女士說。
秦女士的行程卡后帶星號。受訪者供圖
紹興市規定,除中高風險區的來紹返紹人員,需要主動前往各轄區相應願檢盡檢檢測點進行2次核酸檢測。檢測時間分別為到紹興后第1天和第4天。
這幾天,“想家就回來”的“浙江溫度”一直溫暖人心。受德爾塔和奧密克戎的雙重威脅,截至1月25日15時,全國共有15個高風險等級地區、48個中風險等級地區。這,其實對浙江各地的基層防疫工作者提出了很大挑戰。
“我們每天會收到紹興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的最新重點人群分類健康管理措施,內容非常詳細。收到后,我們馬上將最新工作提示下發到鎮、街、村,確保疫情隨時變動中,工作人員能對各地返鄉人員來電咨詢作出正確解答。”紹興市柯橋區衛健局公共衛生科工作人員馬文斐說,比如1月25日10時收到的通知,新增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5個鎮(街道)為重點管理區域,鄭州市二七區的3個街道和安陽市2個縣則根據疫情變化已經降低健康管理措施。“為了方便大家,柯橋區防控辦開通了24小時咨詢電話,隨時歡迎返鄉游子咨詢。”馬文斐說。
寧波疾控中心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寧波對國內疫情中高風險地區所在縣(市、區)的其他來甬返甬人員,實施“2+14”健康管理措施﹔入浙時需核驗48小時內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陰性証明﹔無証明的,就近至綜合服務點等指定場所接受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的納入14天日常健康監測。
工作人員提醒:“14天日常健康監測不需要隔離,做好防疫措施后,可以出門進行散步之類的正常活動,但超市、電影院等人群密集的地方不要去。”
如果未滿14天,想要離開寧波,走得了嗎?“可以的,建議您提前和目的地聯系,確認下當地的疫情防控舉措。”上述工作人員說。
疫情防控政策隨時可能調整
浙江表示:緊跟政策、拒絕加碼
1月22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明確表示:對於來自不同風險區域的返鄉群眾,各地要分類、分區精准落實防控措施,防止政策執行簡單化、一刀切,防止層層加碼。
1月24日,在上海工作的金女士再次給老家湖州某街道打去電話,被告知政策沒有變化。“我上周五就跟街道報備過了,說讓我帶著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証明回去就行,政策沒有變化。”金女士贊許地說,浙江精准防控、不層層加碼的做法,讓人安心。
截至發稿,對國內疫情中高風險地區所在鄉鎮(街道)來浙返浙人員,杭州、寧波、溫州等浙江省11個地級市均要求,實施“14+7”健康管理措施,即先實施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繼續實施7天居家健康觀察﹔對全域封閉管理地區、同時空伴隨人員,參照實施“14+7”健康管理措施。
“因疫情形勢復雜,各地對防疫需求可能隨時調整。”浙江省衛健委工作人員表示,建議返鄉人員可通過查詢當地最新召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發布會,或撥打居住地街道、社區電話,了解最新返鄉政策。想了解全國最新中高風險地區有哪些,可通過國家政務服務平台小程序進行查詢,還可使用國務院客戶端小程序“核酸檢測機構”查詢附近的核酸檢測機構。
掃碼可查詢中高風險地區實時名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