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堅持立德樹人 培養時代新人(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人民日報記者 吳丹
2023年02月14日08: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遼寧省光明學校,學生們在上手工課。辛陽、胡彬攝影報道
圖②:重慶分社記者王斌來(中)、王欣悅(左)在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科研實踐基地採訪。韓愷攝
圖③:浙江分社記者江南(右三)、竇瀚洋(右二)在浙江大學杭州國際科創中心採訪。孔曉睿攝
圖④:政治文化部記者吳月(左)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採訪。邸白鷺攝
圖⑤:雲南分社記者李茂穎(右前)在雲南古生村科技小院試驗田採訪。高亦潔攝
圖⑥:福建分社記者王崟欣(右一)在閩江學院採訪。李曉濱攝
圖⑦:江蘇分社記者姚雪青(左)在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採訪。孫軍偉攝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人才是第一資源。

  在寬敞明亮的教室,在躬身勞作的沃野,立德樹人的實踐扎實推進﹔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科研創新活力不斷迸發﹔教育模式更新迭代、人才發展短板不斷補齊,人力資源建設持續開展……在“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主題採訪活動中,本報記者深入各大院校,見証各級各類學校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鮮活實踐,記錄奮力拼搏、讓青春之花綻放的生動故事。

——編者

  在“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主題採訪中,幾個場景讓人欣喜:

  一堂沒有桌椅和課件的思政課。“身為應用型高校學生,你的一技之長是什麼?”夜色漸濃,閩江學院校史館內,討論依然熱烈。

  一間建在田間地頭的實驗室。“播種滿1年,實現畝產值大於1萬元,油菜減肥30%、增產20%。”雲南古生村,中國農業大學師生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作,共繪鄉村振興畫卷。

  一沓12頁的學習筆記。“星辰大海,我願以我所學,為航空航天事業護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王晨空天報國志向堅定。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牢記殷切囑托、諄諄教誨,教育系統全面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各級各類學校切實肩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光榮使命,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學生們紛紛表示:要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實現個人價值同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讓青春之花綻放。

  立德樹人——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落到實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立德樹人的實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也在躬身勞作的沃野。

  隆冬時節,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暖意融融。

  古生村田地間,劃出方方正正的田塊。立牌上,詳盡記錄著油菜品種、施肥類型及種植目標。這裡,是古生村科技小院試驗田。

  “到農村去、到生產實踐中去,和鄉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叢汶峰說,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技術留在農民身邊,“科技小院大有可為”。

  立德樹人的課堂,要講深講透講活,要入耳入腦入心。

  一堂啟智潤心的思政課,一堂有滋有味的專業課,一堂知行合一的實踐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三堂課,讓記者感觸頗深:鮮活生動的大思政課,在學生們心中播下了空天報國的種子。

  “嫦娥”攬月、“天問”探火、“羲和”逐日、空間站巡天……太空裡的中國故事有很多,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就像教學內容中的一顆顆珍珠。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等集體備課,把專業情懷融入思政課,也用思政元素點亮專業課。

  立德樹人的感召,讓億萬學子心中的中國紅愈發鮮亮。

  “要多實踐,在第一現場去發現、分析和解決真問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盧小祝,多次赴一線開展電磁環境測試,用自己所學幫助解決電磁兼容問題、服務國家需求。

  “1500多名孩子,285個‘爹媽’,‘一生一師’活動,讓每個孩子在校園中都有一個親人。”遼寧省光明學校校長梁立新說:“特殊教育中,我們既要把孩子們照顧好,更要成為他們可信賴的知心人和引路人。”

  “為學須先立志。志既立,則學問可次第著力。”近年來,思政課受到更多重視,教師隊伍日益壯大,在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立德樹人作用凸顯。

  科研創新——

  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相互支持配合,共同聚焦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統籌安排、一體部署,單獨列章闡述。

  “從現實需求看,教育、科技、人才,通過協同配合、系統集成,共同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這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來說,既是基礎性的,更是戰略性的,涉及全局和長遠,事關國家安全和人民幸福。”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說。

  重慶明月湖畔,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校地合作,熱潮涌動。

  天文大數據中心實驗室,分布式雷達數據中心正在形成月球正面三維成像﹔毫米波雷達實驗室,一條小型生產線正在試運營……這些突破性研究落地實現,得益於北京理工大學和重慶兩江新區緊密聯動。

  “院士領銜,團隊落地,屬地發展,互利互惠。”北京理工大學校長、重慶創新中心主任龍騰院士說,三年多時間,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已建設25個科技創新平台,組建了500余人的科研隊伍,科研經費達到3.5億元。

  浙江衢州,浙江大學工程師學院研究生白大志,讓記者印象深刻。

  在杭州校區完成一年理論學習后,白大志來到衢州產業一線,從事化工領域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方向研究。起初,白大志到處“碰壁”——“實驗室裡的數據到工廠怎麼就不對呢?”

  “一顆種子種到不同的土壤裡,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產業導師的一番話,點醒了白大志。

  白大志的車間實習經歷,展現著浙江大學27個科研團隊、近150名研究人員、近100名碩士生融入同城科研圈的生動實踐。記者寫下採訪心得:“浙江大學利用自身科研實力,在為地方提供產學研服務的同時,也壯大了學校自身發展。”

  人才引領——

  持續為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智力支撐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人才是第一資源”“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高職學校(不含技工學校)累計培養畢業生7900多萬人,為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供給了70%以上的新增從業人員﹔高等學校累計培養了高素質專業人才7700多萬人,持續為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智力支撐。

  ——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

  冬日行走在閩江學院,旁聽一堂別出心裁的思政課,參觀數字福建智能化生產物聯網實驗室的產學研產品,了解服裝與藝術工程學院圍繞產業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記者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求最大,但求最優,但求適應社會需要。”

  福州市紡織服裝業發達,相關企業近千家。閩江學院與企業共建產業學院,產學研協同育人﹔學界業界共同申報課題,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閩江學院實現了從高職高專向應用型本科大學的轉變。

  高等教育與時代同行,在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等方面不斷探索創新。數據顯示,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在學總人數超過443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

  ——建成世界規模最大職業教育體系。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是全國首個公辦職業本科學校,2020年以來,設置職教本科專業23個,聚焦裝備制造產業,形成以通用裝備技術、專用裝備技術、工業互聯網技術為主干,制造裝備設計、管理服務、貿易流通為支撐的專業集群。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連續多天蹲點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與師生深入座談交流后,記者對職業教育有了新認識,“職業教育對促進就業創業、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據教育部消息,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源支撐。

  奮進新征程,青春正當時。

  走進校園,走訪師生,本報記者真切感受到教育系統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熱潮,見証了廣大師生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實踐。大家紛紛表示,要真正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和工作成效,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教育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3年02月14日 06 版)

(責編:孫鵬、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