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树人大学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让党史教育更生动

2021年04月19日13:12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浙江树人大学“行走的思政课”,让党史教育更生动。李智涵摄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可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具有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双重功能。为使思政课教学由知识传授、理论教育的过程深化为能力提升、价值认同和信仰坚定的过程,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近日,浙江省高校思政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宋斌教授与浙江树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柯进华副教授带领该校生物工程201班学生走进湖州安吉县余村,共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课”,身临其境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浙江树人大学“行走的思政课”,让党史教育更生动。郎姚异摄

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而是以思想政治理论为基本内容,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通过融入现场、生成情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指出: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青年恩格斯较早地关注到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问题,在《伍珀河谷来信》《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了河水污浊、空气遍布粉尘等问题,指出与资本增殖欣欣向荣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人类生活环境的每况愈下,工人更像工具而逐渐丧失人的活力。他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阐明了自然报复论的经典论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为了帮助学生深化对这一基本理论的认识,并将理论认知转化为实践自觉,宋斌、柯进华两位老师精心选择了安吉县余村,带领同学们对比了余村2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共同探寻变化背后的根源。

浙江树人大学“行走的思政课”,让党史教育更生动。郎姚异摄

为增强学习的时效性,两位老师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相关知识点,通过对余村的前期认识,提炼问题,提前一周向学生发布小组讨论题,以问题为导向,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现场考察,力求获得知行合一的效果。原本安排的2个小时现场调研一再延时,同学们用了近4小时,围绕“是什么强大的力量让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成为了余村的新标志”“如何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等问题,观看村史展览、与村民交流等方式去寻找答案,并通过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发表了现场感言。

浙江树人大学“行走的思政课”,让党史教育更生动。李智涵摄

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是单纯的学生实践,而是师生的互动实践,也是党建带团建的有效路径。活动现场,两位老师带领团员青年一起聆听了余村变迁的感人故事。两位老师和团支部一起还开展了党史知识问答、讲党史故事等活动。(宋斌)

(责编:艾宇韬、戴谦)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