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寧波鎮海:“公廁女孩”上學記

2023年09月02日18:44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上學好玩嗎?”“有沒有認識新朋友?”9月1日,九歲的小穎(化名)放學后回到寧波鎮海招寶山街道南街菜場,每經過一個攤位,都有商戶含著笑意詢問。

最近,南街菜場出了一則“大新聞”:2022年年底住進菜場公廁、常在周邊玩耍的小女孩,終於要去上學了。大家都替她開心。

孩子上學是大事,更何況,還是一個家庭困難的外地孩子。幾個月前,大家都在為她到了上學年齡卻無法受到正常教育而發愁。沒想到現在,這個難題竟在愛心接力中迎刃而解。

奶奶陳必英與小穎。招寶山街道供圖

蝸居公廁工具間

該上學的年紀卻天天玩鬧

南街菜場的商戶幾乎都認識小穎——一個總愛蹦蹦跳跳穿梭在菜場和周邊巷道的女孩兒,圓圓的小臉,狡黠的大眼睛,透著股機靈勁兒。她是菜場工作人員陳必英的孫女。

2009年,陳必英從貴州老家來到鎮海,一直在南街菜場做公廁清潔工。2022年11月小穎來到鎮海,一直跟著奶奶陳必英蝸居在公廁的工具間中。

10平方米不到的小房間,一側放著桌子,一側放著小床,將原本就狹小的空間擠佔殆盡,隻留下一條窄道勉強落腳。床的上方是一排略顯破舊卻十分干淨的衣裳,大多都是熱心商戶或居民送的。

平日,家裡沒地方活動,她就在菜場或周邊玩耍。雜貨鋪老板娘楊岳菊是陳必英的老熟人,她對小穎疼愛有加,“我在這裡做生意30多年,也認識她奶奶十幾年了,她家裡不容易。平常有什麼能幫襯的,我都盡量幫一下。”

時間久了,大家發現,9歲的孩子都該上學了,怎麼還天天泡在菜場?和陳必英相熟的人出於好奇問,“怎麼不讓孩子去學校?”陳必英欲言又止,一聲嘆息。

求學長路漫漫

遇到那些帶來希望的光

“怎麼不讓孩子去學校?”問起這個問題的是招寶山街道勝利路社區黨委、居委會委員張東虹。2023年3月,負責南街菜場居民樓網格的她,走訪時剛好遇到居民為小穎送衣服,便上前詢問情況。

“阿姨,有什麼困難都可以跟我們說,看看能不能解決,不能解決的也盡量幫你去反映。”張東虹對陳必英說。

“小穎爸媽離婚了,小穎原來跟著爸爸生活在廣東,她爸爸身體一直不好,干不了重活,總要跑醫院,實在沒能力也沒精力送孩子去學校。”對於兒子楊勇的身體狀況,陳必英感到無力,“他去打工,老板嫌他干得慢。他不是懶,是真的干不動。”楊勇的身體難以支撐他照顧女兒,百般無奈,隻能懇求母親把女兒接走。

“讀書是唯一的出路,但當時孩子實在沒法去學校,耽擱了兩年,現在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陳必英一度哽咽,張東虹也紅了眼眶,“孩子上學是大事,您放心,這事我們一定盡快替您反映。”

張東虹第一時間向社區匯報,將此事上報給招寶山街道。街道與鎮海區教育局、區民政局等取得聯系,並進行專題協商。幾經波折,最終,陳必英收到了好消息:8月底,小穎就能去張和祥小學報到。

鎮海拾加壹公益事業發展中心了解到小穎的情況后,也表示願意承擔她上學的相關費用。

社會各界共助成長

“接手了就要幫到底”

2023年5月,鎮海區民政局救助科與心悅服務社理事長李永杰召集團隊成員,召開了幫扶個案會議,詢問大家是否願意在小穎上學前提供公益幫扶。小穎的故事讓大家動容,“幫!接手了就要幫到底!”

隨后,團隊的社工、志願者根據小穎的實際情況進行專門幫扶,對她進行心理疏導,帶她參加幼小銜接學習課程。“她奶奶要工作,沒時間送她上課,我們都是車接車送,把她當自己小孩一樣。”團隊社工張旭亞說。

比起學知識,團隊更注重行為規范、禮儀舉止方面的教學。“剛來上課,小穎是沒有舉手發言這個概念的,但老師和她說了幾次,她立馬就記住了。”李永杰說,“有些知識她沒記住,其實這很正常,我們再教一遍就是了,但小穎總會很不好意思,還會跟老師道歉。這孩子太懂事了。”

“作為一位母親,我能感受到小穎因長期沒有媽媽陪伴的失落和孤獨。”張東虹介紹,為彌補媽媽的角色,她與微網格長孫阿姨、網格專業力量心理咨詢師徐寧作為“童伴媽媽”,為她輔導作業,帶她參加各類活動。

開啟圓夢旅程

背起書包“上學堂”

“第一個願望是以后能考上大學,第二個願望是奶奶、爸爸身體健康……”8月7日,小穎在志願者們的祝福聲中,站在生日蛋糕前許下了願望。

眾人為小穎送上禮物。招寶山街道供圖

與蛋糕一同送到小穎手中的,還有許多精美的學習生活用品,水壺、“書皮”、跳繩……這些都是大家為小穎准備的開學禮。

8月26日,張和祥小學舉行一年級新生始業教育活動。在陳必英的目光中,小穎初次走進校園。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她緩緩邁著步子,有些不知所措。

9月1日,學校正式開學,懷著對知識的渴望,小穎踏上了求學之路。這一次,區別於之前的不知所措,小穎臉上更多的是與同學相遇的笑容。(林璐瑤、翁天可、羅夢圓)

(責編:葉賓得、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