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千條線”擰成“一股繩”
寧波海曙推出“和鄰友約”治理法下活基層治理“一盤棋”

“你們幫我理順了近半個世紀的‘老大難’問題,解開我母親養老保險核定的‘疙瘩’,太感謝了!”近日,在寧波市海曙區集士港鎮,依托“和鄰小院”,黨員志願者給程女士講道理、理思緒,讓她愁眉舒展。
如今,以“鄰舍家”為陣地,在城區和農村根據群眾需要分別打造小區自治服務站、“和鄰小院”,為民排憂解難、共創美好家園,已成為海曙基層治理的常態。海曙創新推出的“和鄰友約”治理法下活了基層治理“一盤棋”。
海曙城鄉共生、村社並存,基層訴求千差萬別、各類矛盾錯綜復雜,區域治理存在的對接不精准、渠道不暢,多元訴求難滿足,城鄉資源不均衡等問題,制約著基層治理成效。如何將“千條線”擰成“一股繩”?“我們融合了全區30個部門、17個鎮(鄉)街道的社會治理工作經驗,探索形成‘和鄰友約’治理法,旨在達到共繪‘和’諧底色、共推睦‘鄰’自治、共享‘友’好服務、共守良法公‘約’的治理目標。”海曙區社會治理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
品牌矩陣,蔚然成型。以“和鄰友約”治理法為統領,海曙17個鎮(鄉)街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會治理品牌。“西門大媽”“江廈小二”“白雲管家”等17個社會治理品牌,精准對接群眾和企業的需求,讓老百姓有地方“找說法”,讓企業有平台“紓難題”,打通服務群眾和企業的“最后一公裡”。
力量下沉,效能提升。海曙2020年起實行基層治理體制機制“統分沉”改革,構建“鎮街區域公共服務中心、村社政務和居務分類、鄰舍家”的基層自治體系,實現區級部門職責下沉鎮(鄉)街道、鎮(鄉)街道職責下沉村社,目前該區已建成小區自治服務站、“和鄰小院”268個,年均接待事項近萬件,將服務觸角延伸至“最薄弱、最困難、最復雜、最前沿、最細微”處,群眾滿意率達95%。
以城帶鄉,共建共享。“和鄰友約”治理法有機串聯起政府、黨員群眾、社會組織等多元治理主體,形成“以城帶鄉、共建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其中“高山系列”特色志願服務品牌涵蓋高山黨務政務幫辦、數字農業、巡回醫療、應急救援等,將城市服務資源拓展至高山﹔城區“紅色訪問員”“紅色背包客聯盟”等志願服務隊伍,為鄉村助老、文化生活和家園建設等量身定制“專享服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