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印章濃縮文化印記
寧波:“蓋章游” 蓋下一座城市的記憶

對不少文化藝術場館來說,游客的“蓋章游”已不是一件稀罕事。
在寧波的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諸多場館內,都有自己個性化的印章和蓋章點。
對游客來說,他們在觀光旅游的同時,通過蓋章打卡方式,珍藏自己與這座城市的獨家記憶﹔對一座城市來說,蓋章文化搭建起城市與游客之間的橋梁,用鮮活的形象走進公眾視野,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隨著“蓋章游”定義的擴充,近日,寧波的蓋章愛好者自發組織了幾場地名蓋章活動,讓方寸之物承載更多地域性文化的元素,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蓋章熱潮……
蓋一個章,“幸會”一座城
近日,在寧波江北一商業綜合體內,一場名為“寧波印記”的地名蓋章活動如火如荼地舉行。
五六張長桌上,放著孝聞街、冷靜街、桂芳巷、拗花巷等30余個寧波家喻戶曉的地名印章,“集章迷”們紛紛拿出自帶的蓋章冊挨個敲著,時不時贊嘆幾句印章設計者的用心。
小伙子李健來自青島,這是他第一次來寧波旅游。“各種機緣巧合,我到寧波后的第一個打卡點便是這兒,我是個集章愛好者,第一次遇到地名印章,太有吸引力啦!”李健酷愛以“CityWalk”的方式認識一座城,他認為這是最接地氣的一種方式。
現場還有不少親子組合,俞女士和兒子琦琦就是其中一對。她說,兒子明年就要上小學了,多接觸寧波本土地名,有利於滋養他的家鄉情懷。確實,琦琦蓋一個章就問媽媽一句“這在哪、為什麼取這個名”,俞女士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最好的“輸出”機會。
方寸之間凝聚文化和情義
大學生嬌嬌當天是帶著任務來的。“我加入了一個集章愛好者群,大家來自全國各地,經常會互寄自己城市的特色印章,我今天趕來敲個2套,自己留一套,給北京的朋友寄一套,也算是把寧波‘蓋’出去了。”她表示,以“章”會友,她結識了許多有共同興趣愛好的朋友,也通過朋友感受更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和藝術。20多分鐘后,她順利完成了“小目標”。
孫先生是此次活動的發起人之一,在此之前,他和朋友已舉辦過類似活動。“蓋一場,火一場,毫不夸張!”這是他對蓋章活動的總結。
起初,他只是一時興起把寧波三五個有趣的地名,請人做了地名印章,沒想到“一入印章深似海”,越做越多,現在有了30多個地名印章,發布到社交平台后,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於是,他們在8月下旬組織了第一場蓋章活動,立刻火出了圈。
看到大家的“熱情”,孫先生又找到插畫師朋友制作寧波特色水果章,象山“紅美人”、洞橋西瓜、奉化水蜜桃等甬式風物章已在陸續上新中。
孫先生說,這是一種有趣的城市宣傳,一枚小小印章濃縮了本土的文化印記,“撩”動了無數游客、寧波“土著”的探索之心。
城市文化傳播的新生力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通過蓋章的方式來記錄屬於自己的個性化旅行,蓋章逐漸像過去的集郵一樣,形成了一個亞文化圈。
“這是對傳統印章功能的一種衍生。”浙江萬裡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郭鑒表示,傳統印章以標志示信為主要功能,是廣泛參與社會生活的制度之器,也是我國書法和雕刻相結合的獨有藝術門類。
中國印章的發展歷史悠遠綿長,在歷史進程中,印章的功能也在與時俱進。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旅游紀念章脫穎而出,這種別具一格的方式吸引了無數人,游客對集章、賞章、敲章的熱衷,反映了人們對差異化的追求。
地名印章亦是如此,它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標識,還蘊含著豐富的城市文化內涵。可以說,在這樣的氛圍下,印章成了城市文化傳播的一種新載體,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新定義,解鎖文旅新樂趣。
郭鑒建議,旅游景點和文創單位在印章的設計過程中,應注重以當地特殊文化符號建構差異化,即從風格定位到印面圖像造型都應立足文化特色,這樣才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新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