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杭州桐廬獨山社區:幸福巷裡話幸福

陳藝琨
2023年12月01日20:11 | 來源:天目雲
小字號

  香香茶館裡,十余位老人圍坐在一起,有人奏樂,有人歌唱,戲曲聲宛轉悠揚﹔照料中心裡,老人們三三兩兩散步聊天,晒太陽,拉家常,歡笑聲不絕於耳……杭州桐廬橫村鎮獨山社區有一段特別的路,不到200米的距離,卻擁有公益茶館、照料中心、老年飯堂,以及挂著“幸福裡”招牌的愛心商店,為周邊老人提供便利。

  在這裡,每天都能看到老人“活躍”的身影,他們或唱戲,或打鼓,或跳舞,或練字,臉上時刻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因此,當地人稱呼這段路為“幸福巷”。

  如何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一直是獨山社區關注的焦點。在“未來社區”理念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引領推動下,2022年以來,獨山社區以黨建聯建凝聚紅色力量,傾力打造“幸福裡”為老服務綜合體,深化黨群服務品牌,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服務積極性,探索形成“老年人自主發光發熱,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內外聯動“雙循環”模式,持續提升為老服務便利化水平,用心、用情托起社區幸福“夕陽紅”。

  聚沙成塔 “夕陽”迸發大能量

  11月27日清晨,天剛蒙蒙亮,62歲的許坤明就起床了,在做完“幸福裡”照料中心的清潔工作后,又來到社區活動室打掃衛生,並泡好茶等待老友們的到來。這是他擔任“幸福裡裡長”的第二周。

  許坤明長年一個人生活,也沒什麼興趣愛好,往日裡,茶余飯后他就去各個朋友家串門。2023年8月,好友許平將他帶到了“幸福裡”,至此,他不僅結束了“流浪”生活,更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學起了鑼鼓。就在上周,他索性搬入“幸福裡”照料中心,在這裡安了家。

  口耳相傳、以人帶人,匯聚起了“幸福裡”如今的人氣。而這一切的起點,則是一所公益茶館——香香茶館。

  獨山社區位於橫村鎮老城區,轄區60周歲以上老年人共有586人,約佔總戶籍人口的43.5%,可以說是全鎮“最老”的社區。一邊是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一邊是有限的資金,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周萍華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於2019年牽頭在社區內開設了香香茶館,供老年人免費使用。

  “自從有了固定的活動場地,大家就慢慢凝聚起來了,像滾雪球一樣,以茶館為圓心,‘朋友圈’越來越大。”今年76歲的馮關東是茶館的“老茶客”,在茶友們的指點與鼓勵下,他自學唱戲,幾乎每天都去茶館,在社區82歲的老文化站站長許寧初的指導下,兩人組成搭檔,一個拉琴一個唱,日子過得十分愜意。

  2020年,周萍華又牽頭辦起了老年飯堂,並設定90歲以上老人餐費1元,80歲以上2元,70歲以上3元,60歲以上5元的優惠價格,以滿足社區老人的就餐需求。同時,還特別關愛殘疾人,給予一、二級殘疾人免費用餐。

  飯堂的菜雖算不上豪華,但日積月累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為了讓老人“吃飽、吃好”,周萍華堅決不降食材採購標准。

  許平的父親是社區裡的老黨員,他曾對周萍華說:“辦飯堂是好事,你可以搞一個募捐,我們大伙兒都會支持的。”周萍華聽后搖了搖頭,笑著說:“社區辦飯堂就是為了服務老人,哪能再讓你們捐款,經費總會有辦法解決的。”

  雖然老人們對社區的暖心做法已經很知足了,但周萍華總覺得還不夠。之后,在她的引導下,社區的老人們又成立了“幸福裡”文娛俱樂部,並組建了獨山故事會、開心腰鼓隊、犟牛銅鑼隊等8支志願小分隊,吸納固定成員一百余人,每周定期開展腰鼓、鑼鼓、書法、故事會、唱歌等活動。為鼓舞大家的熱情,周萍華還申請了名為“幸福裡故事”的短視頻號,安排社區工作者為老人提供直播服務,並將大家日常的活動進行拍攝剪輯,搬上網絡,引得不少年輕人感慨:“這些爺爺奶奶,比我們都還要‘潮’!”

  “我們不能等著別人來給我們搞活動,自己主動發揮余熱,才更有激情、有活力。”老黨員洪丙喜笑著說,社區搭台提供場所,老人們主動參與、互幫互助,才有了如今的“幸福裡”文娛俱樂部。

  黨建引領 打造溫暖大家庭

  多年來,資金一直是困擾獨山社區的難題,而破題的關鍵便是黨建引領。2023年5月,“幸福裡”黨建聯建開啟,吸納來自機關、國企、學校、兩新等類型的20家單位黨組織參與社區治理,著力打造幸福裡照料中心、愛心超市、理發店、共富工坊—老人零錢包、種子店、老年活動室及家電維修店等7大服務站點,為提升社區養老服務、推動基層自治提供強勁動能。

  “人多力量大,有了黨建聯建單位的支持,我們在工作中底氣更足、信心更強,更能放得開手腳。”周萍華表示。

  走在“幸福巷”,一間間挂著“幸福裡”招牌的愛心商店格外醒目,這些商店的運作,依靠的是愛心積分制度。居民們將自己種的、平時吃不完的蔬菜瓜果拿到愛心商店進行售賣或提供給老年飯堂,可獲取相應的積分,憑積分又可兌換其他商品。而店主可以通過參與志願服務獲得積分。

  每月25日,獨山社區愛心集市總會如期開市,社區黨員化身售貨員,將黨建聯建單位提供的農產土貨、生活用品以及居民家中多余的食品用品“上架銷售”,老人們可以來攤位免費品嘗,黨員群眾可以根據自身積分兌換物品。

  “中心周邊有各種愛心商店,還有香香茶館、老年飯堂,住在這裡生活很方便。”2023年年初,79歲的姜寶蓮與她88歲的丈夫搬進了“幸福裡”照料中心,開啟了老年生活的新階段。

  “幸福裡”照料中心以政府為主導、社區為依托、志願服務站為紐帶,每月租金僅需150元,能在滿足住宿需要的同時,為老人提供多種個性化的服務。

  徐小燕是“幸福裡”文娛俱樂部的多面手,能歌善舞,還是個熱心腸,哪支志願隊需要她,她二話不說就加入進去,角色轉換十分到位。

  “咱們‘幸福裡’最大的特點就是友愛、開心,像個大家庭。”今年69歲的錢招弟由衷地感嘆道。錢招弟原先身體不大好,平時走路需要拄拐,2023年4月,她從台州回到獨山社區,加入了開心腰鼓隊,在老師張小蘭的耐心指導下,跟著隊長翁玲娣練習腰鼓,在短期內就跟上了隊型。閑暇的時候,她和大伙兒一起喝茶聊天,漸漸地,心情和身體都有明顯好轉,如今,她不僅氣色紅潤,還“丟掉”了拐杖,身子骨比過去硬朗不少。

  依托黨建引領,獨山社區老人不僅生活品質持續提高,還實現了家門口“就業”,通過自己的勞動增收。在黨建聯建單位的支持下,“共富工坊—老人零錢包”正式成立,老人們可以來這裡從事針織品加工、縫紉等對體力要求較低的工作,一些技能嫻熟的老人一年可賺3萬余元。

  幸福友愛 構建自治大格局

  周萍華介紹,在“幸福裡”為老服務綜合體建設過程中,老人、社區、黨建聯建單位的凝聚力不斷增強,有時鄰裡之間產生糾紛,老人們都會主動參與調解,大伙兒一起有商有量,事情就會迅速得到解決。

  孫竹香是“香香茶館”的館長,她平時一邊陪老人品茶聊天看報,一邊認真細致做好衛生清潔、圖書管理等工作,一年多后,憑借對社區居民基本情況的了解,每當出現鄰裡糾紛,她總能扮演“和事佬”的角色,多次幫助化解矛盾。曾有居民因違規建房事件上訪,她耐心規勸,仔細講解政策法規,讓上訪者充分了解國家政策以及無理信訪將造成的嚴重后果,成功解開了上訪者的心結。

  “幸福裡”照料中心成立后,獨山社區還推出“幸福裡長”制度,鼓勵社區黨員、志願者輪流當值幸福裡照料中心裡長,任期一個月,協助社區日常管理,每月末,由社區對“裡長”進行星際評定和積分獎勵。“因為是義務崗位,一開始我們還擔心沒有人願意來,沒想到大家的熱情非常高。”周萍華自豪地說,“裡長”制度一經推出,大家踴躍報名,年輕的、年老的,誰都不甘落后,現在的當值“裡長”往往要等上幾個月才能輪到。

  此外,“幸福裡”還建立了月度服務認領機制與“三單”代辦制度,由黨建聯建單位為社區老人提供日間照料、醫療保健、文化娛樂、法律咨詢等服務,通過群眾點單、黨群下單、志願者接單的方式,有效銜接社區老人需求與志願者個人特長,為行動不便老人提供健康體檢、上門理發、親友視頻、網上代購等多樣化服務,有效補齊民生短板。同時,當月輪值黨員會輪班坐崗,協助社區處理日常事務,認領、實現群眾“微心願”,實現社區治理由“一家治”變“大家治”,為居民的幸福生活“加碼”。

  夜幕降臨,老人們陸續離開香香茶館與老年活動室,“幸福裡”照料服務中心燈火亮起,這條“幸福巷”中的幸福故事,仍在繼續。

(責編:孫鵬、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