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秀洲:城鄉融合社區“變形記”
“陳經理啊,可以交物業費了沒?”日前,嘉興市秀洲區高照街道高橋花園居民老李找到小區物業,揣著一口袋現金,想要把2025年的物業費給交了。“現在小區弄得這麼好,對物業管理我們肯定配合!”
物業費收繳率從不足40%上升至98.6%,居民的各種抱怨、投訴越來越少,對共建美好家園的建議和支持越來越多,高橋花園探索融合社區治理新路徑,正上演一出“變形記”。
近年來,秀洲區統籌城鄉一體發展,打造了一個個可感可及的集美麗社區、活力社區、幸福社區、人文社區、善治社區於一體的城鄉融合新社區。
社區新物種 時代新考題
“宋書記,昨天物業辦的那場活動真好,下次我還會去。”一大早,高橋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宋光耀像往常一樣在小區裡轉悠,居民見到他,都喜歡跟他聊上兩句。
“現在居民對小區物業肯定的多、抱怨的少,以前那種矛盾對抗都解決了。”回憶起2014年剛到高橋社區擔任黨總支書記的那段時間,宋光耀記憶猶新,“那時候每天至少有20個人來找我,基本都是來‘投訴’的。”
說起那時的高橋花園,宋光耀就一個感受:難管。
2005年投入使用的高橋花園有許多與其他小區不同的“個性特征”:首先是體量大,佔地1.2平方公裡,有145幢居民樓﹔其次是人員雜,集聚了高家橋、蔭家橋、陡門等8個行政村的安置戶,常住人口12700多人。
“體量大帶來矛盾多,人群雜帶來人心散,需求多帶來治理難。”宋光耀坦言,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居民向城市、城鎮集聚,主要就是搬進了城鄉融合社區,這類新型社區介於傳統農村社區和城市社區之間,“城”與“村”交集,其管理、服務、矛盾都比一般社區更加多樣。
第一批入住的居民老李,就曾是個出名的“刺頭”。老李原是蔭家橋村村民,如今住進了90平方米的樓房,成了“城裡人”,老李很高興。但沒想到,住了沒多久,他就開始“水土不服”了。
“下地要用的‘家伙事’,我習慣放在家門口,很多不舍得扔的東西也得有地方放,結果我往樓道一放,物業就說我亂堆放。”老李指著家裡一堆農具說,“小區他們管得不咋樣,就天天管我們這管我們那,一點自由空間都不給。”
有類似抱怨的居民不在少數。宋光耀告訴記者,大家反映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小區環境差,安置小區特征明顯,早期入住的居民很多觀念習慣還沒轉變,各種不文明現象時有發生﹔其次是物業管理差,遇到問題總是一推二敷衍,物業費收繳率不到40%,形成惡性循環﹔最根本的,還是歸屬感不強,居民的意識還沒有轉變成“我是高橋社區的居民”,仍然以村民自居。
城鄉融合,說到底是“人的融合”。進城、上樓容易,但要養成新的生活習慣、適應新的鄰裡關系,構建自己的城市生活,就沒那麼容易了。
“城鄉融合社區表面上暴露出來的各種問題,根本上都是城鄉二元對立還沒有完全破除,融合還不充分、不深入。”秀洲區政協農業農村委主任孫東明坦言,城鄉融合社區是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產物,也是推進縣域城鎮化的重要載體,對於群眾而言,來到安置點不僅意味著居住條件的改善,更是人生新的起點和機遇。“推進城鄉融合社區管理模式改革,隻有答好這道時代考題,才算是走好從鄉入城的‘最后一公裡’。”
點滴來破冰 “融”出新生活
時代出卷,實踐答題。
一條破冰之路,在高橋花園展開。
居民反映小區環境差,物業就聯動社區一起補植綠化、增設口袋公園﹔樓道裡私拉亂接電線現象突出,就搭建和增設電動自行車充電停放點……改進工作就從居民身邊的小事、難事、急事、煩心事入手。
很快,一系列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民生微實事”讓高橋花園逐漸恢復了“小區”的模樣,居民們的“心氣”也順了不少。
趁熱打鐵,更深層次的管理改革逐一推開。
2017年,加入居民自治小區行列,成立高橋花園物業管理辦公室,聘請50名熱心、有經驗、有特長的居民參與小區自治﹔2022年,引入專業物業公司開展物業管理﹔同年,啟動黨建引領網格化管理。
“板凳茶話會”成為社區的“保留節目”,優秀黨員、有影響力的群眾代表、德高望重的老人組成“議事幫幫團”,充當起了小區裡的問題信息收集員、矛盾糾紛調解員、政策法規宣傳員,真正實現了老百姓的事情自己做主、集體商議,“外來人”變成了“自家人”。
通過一系列的改革轉變,美好的社區生活逐步向人們走來。
“我們生活心情舒暢,高橋公園環境優,高橋社區是我的家,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上午9時剛過,高橋社區鄰裡中心裡就熱鬧非凡。居民祝培生像往常一樣,和原本同村的章生旺相約來到這裡,“這首社區之歌,唱的就是我們現在的生活呀。”
2021年,結合社區實際和居民需求精心打造的高橋社區鄰裡中心“開門迎客”。1500平方米,集黨員服務、文化服務、便民服務、志願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服務場所向居民全天候開放。“如何讓搬進樓房的農民生活越過越滋潤?我們的想法是要讓居民走出‘小家’,走進‘大家’。”高橋社區黨總支委員王偉說。
“小朋友你們看,這是以前農村燒火做飯用的麥稈,用小刀把它輕輕劃開,再用電熨斗將劃開的麥稈燙平,接著夾在書本裡確保平整……”在社區鄰裡中心的功能室裡,曾經的“刺頭”老李搖身一變成了“明星老師”,作為嘉興市文化特派員、麥稈畫技藝傳承人,每次他的教學課都座無虛席。
社區挖掘了一批像老李這樣的能人,以季度為單位,精心編制活動表。舞蹈、樂器、廚藝、手工達人秀……各種各樣的活動豐富多彩。現在,平均每天有300人次走進鄰裡中心。
除了日益豐富的社區文化生活,這兩年不斷升級的周邊公共配套更讓小區居民拍手叫好。
如今,與小區一路之隔的高照實驗學校二期工程正在加緊施工。這所小學總投資約3億元,將設立36個班,預計2025年5月就能完工。同樣在加快推進建設的還有秀洲區人民醫院高照院區,院區佔地30畝,按照二級綜合“平急兩用”醫院建設標准,離高橋花園僅一分鐘車程。
“家門口上學,家門口看病,現在越來越感覺出城裡生活的好了。”社區居民張睿告訴記者,這兩年秀洲大力推進城市“西進”、重心“西移”,高橋花園的“地段”越來越好,各種配套都建起來了,“現在大家都說,以后咱們小區一定會越來越好!”
改革來破題 標准來指引
2014年物業費收繳率不到40%,2024年這一數字提高到98.6%,10年時間高橋花園走出了一條城鄉融合社區建設的有效改革路徑。
不僅僅是高橋花園,近年來圍繞城鄉融合社區建設,秀洲區進行了多層次的實踐探索。“城鄉融合社區都存在一些共性問題,比如農業轉移人口的就業與增收致富問題﹔轉移農民、新居民、城鎮居民多元人群公共服務供給與共享問題﹔融合型大社區的社區管理和社會治理問題﹔農田、農村資產和農民權益誰來管、怎麼管的問題。這些是邁向共同富裕過程中繞不開的問題,必須解決。”孫東明分析說,而推進城鄉融合社區管理模式改革,促進居民生活、管理、服務方式城市化,加速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就是秀洲區的解題思路。
拓展多類型社區試點。秀洲區在5個鎮分別選擇1個社區進行城鄉融合社區管理模式改革探索試點,探索不同類型、不同條件下城鄉融合社區組織體系、管理體系、服務體系建設模式,示范帶動全區其他城鄉融合社區建設。
推進多領域協同創新。秀洲區持續深化農村“三權”領域創新,在王店鎮國慶村開展進城農民集體資產股權退出試點﹔積極探索共同富裕基本單元示范點建設模式,探索未來社區、和美鄉村與“15分鐘公共服務圈”、民生服務綜合體、“一老一小”服務場景集成建設協同推進。
加速多維度整體推進。該區先后制定出台《秀洲區現代社區建設四個指南》《秀洲區關於加強城鄉融合新社區建設的若干意見》《秀洲區關於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改革的實施方案》等相關方案和政策文件10多項,初步構筑起系統性的城鄉融合社區建設政策體系。土地“定量不定位”登記、承包經營權股份化、“農業標准地”和“立方眾治”村社區建設等工作已在全區全面推廣實施。
在這些改革探索的基礎上,日前,秀洲區在全國率先出台《城鄉融合社區建設和管理規范》,內容包括城鄉融合社區的術語與定義、規劃要求、服務設施建設、組織機構建設、社會事務管理、經濟事務管理等。
“秀洲已經建成新社區58個,集聚總人口近10萬。這些新社區不僅優化了城鄉空間布局,提高了城鄉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還推進了縣區城鄉融合的實質性發展,成為城鄉人口與流動人口的集聚新區和促進農村居民市民化的有效載體。我們希望通過標准化的建設,推進城鄉融合社區持續健康發展。”孫東明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