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龍泉:特色資源稟賦構筑共富家園

近年來,浙江省龍泉市堅持鄉村振興“全域一盤棋”思路,依托民族鄉村生態優勢和資源稟賦,以水為脈、以菌為媒、以竹為鏈,探索民族地區發展新路徑,構筑共富家園。
以水為脈,農旅融合激活“水經濟”
竹垟畬族鄉是浙江省18個民族鄉鎮之一。依托綠水青山與田園風光,該鄉大力發展“水”主題農旅融合產業,打造親水平台、水上梯田、鋼琴浮橋等“橫溪十景”,將畬族文化融入景觀建設,形成“畬”字戲水壩、鐵索橋、生態防洪堤等特色項目,構建沿溪生態景觀帶。
竹垟畬族鄉親水平台。龍泉市委宣傳部供圖
同時,該鄉推出玻璃水滑道項目,集避暑、休閑、親子游於一體,年接待游客超2萬人次,帶動村集體增收15萬元,鄉村旅游實現從觀光型向綜合型轉型。
以菌為媒,產業升級撐起“共富傘”
食用菌是龍泉的特色支柱產業,年產值超10億元。
竹垟畬族鄉金田民族村通過智能化養菌中心建設,推動菌棒生產機械化、集約化、標准化、智能化,年培育黑木耳菌包600萬棒。
竹垟畬族鄉金田村食用菌產業(噴灌)。龍泉市委宣傳部供圖
該中心採用“企業+強村公司+農戶”模式,帶動村集體年增收150萬元,全鄉低收入農戶增收185萬元。村民施明康介紹,“養菌中心員工人數維持在50至120人,半數為本村村民。”除了在養菌中心裡工作,村民也可以從中心購買木耳棒自己種植,價格比市場價便宜。
2024年,金田村食用菌總產值達1200余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萬元。
以竹為鏈,生態經濟實現“節節高”
龍泉市加快推進竹材分解點建設,構建竹材“粗加工+小微園+精深加工”三級體系。
上垟鎮通天橋竹材初加工點。龍泉市委宣傳部供圖
上垟鎮供建民族村通過結對共建通天橋竹材初加工點,破解家庭作坊“低小散”困境,2024年加工毛竹2.2萬噸,產值超2000萬元。該村黨總支書記鐘國華表示,“規模化生產使毛竹單價從每噸500元漲至650元,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實現雙贏。”
2024年,該加工點還打造“之江同心·石榴紅”共富基地,推出“靈活就業+定向招工”的就業模式,建立共富課堂與傳幫帶機制,帶動周邊4個村80余人就業,人均年增收約5萬元。(葉菁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