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擔負新時代文化使命

杭州余杭加快建設一流歷史文化名城新中心

2025年03月21日16:27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3月20日,杭州市余杭區召開全區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提出要更好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設一流歷史文化名城新中心。

文化是余杭最閃亮的“金名片”之一,良渚文化、運河文化、徑山文化、千年古鎮文化、苕溪文化……守著一座座富裕的“文化金礦”,余杭該如何創新性放大文化綜合效應?這不僅是文化傳承本身的命題,更是產業發展、民生惠享、文明互鑒的命題。

在浙江建設高水平文化強省、杭州打造世界一流歷史文化名城的征程中,余杭要加快建設一流歷史文化名城新中心,接下來將如何扛起大區擔當?

余杭文化IP如何讓世界看到

余杭的文化IP有很多,“良渚”是最亮眼的金名片。

良渚遺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証,是世界文明的瑰寶。對於加快建設一流歷史文化名城新中心來說,需要持續打好“良渚牌”,讓良渚文化在全球的影響力不斷增強。

“良渚文明讓我感到震撼,我會把在這裡看到的東西和家人、朋友分享。”音樂家澤維爾·布維耶首次來到余杭參加第二屆“良渚論壇”時,這樣表達了自己對良渚文明的印象。

余杭連續兩年高水平辦好世界級文化盛會“良渚論壇”,不僅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個國家(地區)的600余位嘉賓共享世界文明之光,在考古、文學、音樂、美術等領域開展廣泛交流對話,還推動10余項國際務實合作成果落地,對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意義深遠。

接下來,余杭將繼續加強世界文化遺產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加快啟動謀劃第三屆“良渚論壇”,不斷豐富論壇文化內涵、品牌價值﹔高水平服務保障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國際大壩委員會第28屆大會良渚專場活動等﹔常態化辦好“杭州良渚日”“良渚與世界”、良渚文化國際巡展,面向全球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另一方面,余杭積極建設良渚文化大走廊,以廊道式助推良渚、運河、徑山等文化資源形成“一廊多核”的文化生態鏈。“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典藏館落成開館后,與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杭州國家版本館構成文化地標集群,進一步提升全區文化影響力。

未來,余杭將全力推進良渚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良渚博物院二期等首期“十大工程”早建成、早投用,招引更多重大文旅項目、國外權威文化機構、重大國際性文化活動等落地良渚,讓五千年文脈萌發新枝。

再以徑山IP為例,當地也正深耕文化內核,立足“徑山茶宴”人類非遺金名片,以年輕態的表達解鎖傳統文化,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品質全域旅游目的地。

余杭正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加快打造世界級的文化遺產群落,扛起建設一流歷史文化名城新中心的大區擔當。

AI如何重塑文化產業與生活

科技創新和良渚文化是余杭兩張最亮的金名片。厚重的文化積澱與蓬勃的創新活力在這裡交融,余杭區正通過科技與文化的相互賦能,尋求新的發展動能。

2024年,余杭蟬聯“浙江經濟第一區”,地區生產總值3355.67億元,其中文化產業增加值為1918.2億元。無論是規上文化企業營收,還是文化產業增加值,余杭佔杭州的比重均超過55%,以一區之力貢獻了全市的“半壁江山”。

要持續鞏固“文化+科技”領跑優勢,余杭將繼續發揮企業引領作用,通過技術創新,在文化信息服務、數字視聽、創意設計等重點領域實現新突破。

位於中國良渚數字文化社區的某企業,近年來一直探索的就是AI加持下的效率革命。企業將自主研發的AIGC智能生產軟件滲透到動畫生產工業化流程后,總體制作周期縮短了60%,制作成本下降至行業平均水平的50%至60%左右,市場佔有率穩居行業第一。

直播電商行業的某頭部企業,計劃將直播電商與文化傳播深度融合,探索“直播+公益”“直播+共富”等新模式,助力傳播鄉土人情和鄉村振興的文化理念。

余杭正全力推動科技賦能文化,讓文化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一流歷史文化名城新中心的硬核技術支撐。

群眾如何共享文旅“詩和遠方”

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不管是打造更豐富多彩的文化IP,還是通過科技手段讓文旅產品有更新鮮的玩法,都是為了給群眾提供更多的文化食糧。

2024年,余杭區開展惠民演出520余場,惠及群眾42萬人次,入選全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化先行區。

以文惠民,余杭正打造公共文化供給新格局。

一邊加快打造杭州未來國際演藝中心、余杭國際體育中心、余杭城市服務綜合體等文化地標“恢弘巨艦”,一邊擴大“家門口的文化館”、公共閱讀空間等基層文化場館規模,構建起群眾身邊的品質文化生活圈,在城市書房、余閱空間等植入復合式消費場景,培育城市“最美”文化空間。同時,深化鄉村博物館建設的余杭模式,打造瓶窯、百丈兩大鄉村博物館“群落”,推動鄉村博物館與旅游、研學、設計等產業多方面融合發展。

愛好戶外的市民,將獲得更好的運動體驗。余杭將依托西險大塘全線騎行道、慢跑道、慢步道等,完善沿線設備租賃、休閑驛站、文旅體驗點配套設施﹔打造連接良渚文化大走廊與城西科創大走廊的“縱覽五千年”精品馬拉鬆線路,培育村跑、村騎、村網等爆款產品,探索多樣化低空旅游產品。

喜歡傳統文化的群眾,能看到更“時尚化”“生活化”“體驗化”的非遺項目。余杭計劃加速培育首演經濟,強化“大視聽+”賦能傳統越劇、杭攤等文藝精品創作。

余杭引導文化資源普及基層、惠及全民,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為加快建設一流歷史文化名城的新中心提供更強大的精神力量。(譚琴)

(責編:孫鵬、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