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DeepSeek帶來DeepThink”系列報道之③

打破“頭銜”束縛,打開更多可能

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
2025年03月25日12:51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春潮涌動之際,由“杭州六小龍”引發的討論還在持續中。有人說“六小龍”是浙江科創結出的碩果,也有人說,“六小龍”更像是一顆信心的種子,等待著在春天破土而出。有人在追尋它們出現的原因,也有人去暢想它們的未來。毫無疑問,以DeepSeek為代表的杭州“六小龍”給人們帶來了DeepThink。

近期,人民網浙江頻道通過走訪杭州的企業、人才和政府相關部門,試圖探尋出圈的杭州“六小龍”帶來了什麼。

隨著杭州“六小龍”爆火出圈,杭州的“雙招雙引”工作再次呈現在全國人民的面前。

“杭州是唯一派出團隊飛行1萬多公裡、飛到我們波士頓辦公室的城市,聊了大概兩三個小時。”作為“杭州六小龍”之一的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韓璧丞曾公開講述為何選擇落戶杭州,不僅揭示了杭州招商工作的獨特之處,也反映了杭州對於吸引優質企業和人才的誠意和決心。

其實,上門拜訪、敲門招商,在杭州招引項目過程中屢見不鮮。一位從事6年招商工作的招商員表示,“六小龍”爆火后,在內部引起了廣泛探討。

強腦科技研發的智能仿生手可通過意念控制手指運動。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攝

強腦科技研發的智能仿生手可通過意念控制手指運動。人民網記者 張麗瑋攝

“詳細了解‘六小龍’創始人的個人信息后,我也對自己的工作進行了反思。”讓該名招商員感觸最大的是,在以往的人才項目招引過程中,國千、省千、院士等“頭銜”是重要的“杠杠”。如果創始人沒有特別亮眼的“頭銜”,主動招引的概率比較低。

項目天平兩側,一側是知名大咖,另一側是初出茅廬的學生,你會如何選?在招商過程中,工作人員往往背負考核,需要考慮項目成功率,好的“頭銜”無疑起到了“加持”效果。

作為“六小龍”之一杭州雲深處科技的孵化平台,浙江大學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建忠認為,孵化科創企業具有不確定性,根據過往相對穩妥的“打法”,實際上也限制了招商視野的拓展,使招商工作陷入了一種固化的模式,很可能與有著巨大發展潛力的初創公司失之交臂。

他表示,傳統招商策略往往過分依賴顯赫的標簽和稱號,誠然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風險規避,降低投資失敗的風險,在短期內保障項目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但從長遠來看,卻不利於打造出一片創新的“熱帶雨林”。

想要打破僵化的招商模式,促進經濟的多元化發展,須拓寬招商的視野,在招商過程中進一步注重企業的實際運營情況、創新能力和市場前景。

位於寧波余姚的中意寧波生態園,歷經十年精耕細作,累計集聚規模以上企業189家,已實現從零起步到產業集聚的跨越式發展。2024年,園區工業總產值超510億元。

受訪者供圖

通過招商,園區主導產業從補鏈向強鏈轉變。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我們不斷地探索產業鏈招商、資本招商、以商引商等多元化招商模式。‘頭銜’只是一個參考依據,主要還是看科創企業的項目與園區黏合度是否高,寧波市場是否緊缺。”中意寧波生態園區域開發建設指揮部產業招商部副部長方洪濱舉例,目前園區正在積極對接的一家陶瓷新材料企業,創始人沒有特別“高大上”的頭銜,但其產品既可以用於葉輪機,也可以用於半導體設備、機器人制造等應用場景,可有效提升當地制造業設備升級。

方洪濱透露,“為了讓陶瓷新材料這家企業能落地園區,前期對接的過程中,我們主動幫助企業去尋找在寧波落地的各種場景,解決企業落地后產品銷售問題。”

從產業招引實踐看,中意寧波生態園打破傳統招商思維定式,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審視和評估每一個潛在的合作對象,構建“以產辨商、以鏈聚商”的精准評估體系,推動招商理念實現從“資質表象篩選”向“產業適配度研判”的質變突破。

走出“頭銜”束縛,發現更多可能。這種將招商邏輯從靜態的資質審查轉向動態的創新勢能評估,不僅是策略上的調整,更是觀念的革新。從“標簽識別”到“價值預見”的認知躍遷,將進一步釋放出創新的潛力,為園區轉型升級提供“第二增長曲線”的破題密鑰。

系列報道:

“人才爭奪戰”,杭州做對了什麼?

杭州,“潛龍”在野

(責編:張麗瑋、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