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畝均”第一的用地智慧

從溫州永嘉“超百億”成績單看山區縣工業突圍

金朝丹、盧博、范海國、李彩雲
2025年03月27日09:45 | 來源:溫度新聞
小字號

  山區縣也能搞工業,資源小縣也能發展好工業。

  用不到5000畝的規上工業用地,實現超500億元的規上工業產值。剛剛閉幕的溫州市永嘉縣兩會上,一組數據表現尤為亮眼:2024年,永嘉縣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500億元,達533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首次突破100億元,達109.88億元。永嘉成為浙江第七個規上工業增加值破百億元的山區縣,2024年首次斬獲全省制造業領域最高榮譽“天工鼎”。

  永嘉是典型的山區大縣,又是特殊的用地資源小縣。“超百億”成績單背后,是“螺螄殼裡做道場”,是當地縣委、縣政府一任接著一任求索,打破用地桎梏,探索走出的山區縣也能發展工業的“永嘉路徑”。

  大縣小地

  工業用地之困

  走進甌北街道東甌工業區,能看到密密麻麻的廠房和住房,也有嶄新的工業高樓拔地而起……經過30多年發展,這個佔地2575畝的園區,是永嘉最大的工業區塊,正在進行一場“更新”蝶變。

  “由於現實條件的原因,永嘉工業用地特別緊張,所以我們老工業區的單體企業用地規模普遍較小。”永嘉縣經濟和信息化局黨委書記、局長徐建斌坦言,存量工業用地少,可開發土地潛力不足,缺地是擋在永嘉工業發展面前的一座大山。

  永嘉縣域面積全省第四,“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特征顯著,山地佔比85%,作為百萬人口大縣,人均用地0.17畝、僅為全省的1/2。

  同時,為保護楠溪江綠水青山,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永嘉一律禁止在楠溪江中上游發展工業。當地僅甌北、烏牛、橋頭、橋下等沿甌江片區的鎮街發展工業,並且,甌北可開發利用的工業空間已經所剩無幾。

  多種因素疊加致使永嘉工業用地捉襟見肘。永嘉現有工業用地同比溫州其他工業大縣(市)明顯偏少。

  寸土寸金,寸土就得生寸金,考驗著用地智慧。

  永嘉規上工業用地4856畝,2024年,規上工業畝均增加值達225.7萬元/畝,畝均稅收38.5萬元/畝,均創下省內山區縣第一的佳績。

  近五年,永嘉實現工業供地2646畝,開工建設小微園6個、竣工小微園5個。2024年向62家“數據得地”企業供地(供樓)410.8畝。

  全域治理

  方寸之間騰挪

  實現土地制約下的逆襲,永嘉秉持工業用地極限思維。

  從2021年開始,東甌工業區試點工業全域治理,以“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為抓手,通過“執法倒逼、政策激勵”雙輪驅動,鼓勵老舊改造、增資擴產、“退二優二”,推動低效工業用地改造提升。

  浙江科一合成革有限公司,原廠區規劃容積率低,土地利用低效,產業污染大、能耗大、安全生產壓力大,停產后通過採用“騰籠換鳥”的方式,將97畝廠房推倒建設鞋服時尚科技產業園,2022年項目全部建成后,容積率提升到4.23,實現年產值10億元,效益比原來提升5倍。

  工業全域治理中,永嘉探索“工業上樓”,率先制定“工業上樓”指南,全面放開容積率、廠房輕重工使用等限制。

  “永嘉最大的支柱產業是泵閥,但泵閥設備通常較重,且在運行過程中會產生較大的振動,各地的泵閥廠房一般都是一層建筑為主。而永嘉以每層都是首層的標准,支持重工上樓,向天上地下要空間。”徐建斌說。

  萬揚高性能閥門建設項目正如火如荼推進,佔地面積26畝,隨著項目“下地上樓”,3棟8層建筑將容積率提高3倍以上,建筑面積將達10萬平方米以上。項目2026年投產后,預計每年將新增銷售收入3億元。

  方寸之間做騰挪。永嘉還積極探索“數據得地、優地優用、滾動供地”模式,結合實際探索創新,建立了工業高質量發展專業委員會,制定工業企業“數據得地”項目專家評估實施辦法和專家庫管理實施細則,通過大數據分析,對規上企業開展無感評價。

  根據企業發展規模和實際發展需求,分階段分規模實行供樓或供地。接下來,永嘉還大力推進“百企千畝”工業用地行動,力爭2025年全縣保障工業用地1000畝以上。

  數實融合

  數字化藏技於地

  向土地要效益,就要藏技於地。

  走進凱泉集團生產車間,臥式加工中心高效運轉,所有零件實現一次性加工成型。“加工中心融合了以前的車床、銑床、鑽床等多道工序。”該公司副總經理邵奇介紹,數字化和機器換人,讓工廠生產效率提升73%以上。

  從2017年起,該公司就邀請某研究所作為技術顧問,在有限的土地上持續投入,做精數字車間,做到以小空間、大投入換取技術大跨越、產能大提升。目前,企業累計投資3億元,創建了全流程閉環管理的智能工廠,以信息化手段賦能全流程數字化生產管理。

  讓“一畝地”有最高產出,憑借數字化和技改,永嘉不斷深化數實融合。五年來,全縣新增工業機器人1013台,智能化技改項目580個,省數字化車間、省級首台(套)產品、省市級工業互聯網平台24個,數量居山區縣前列。

  堅持“傳統產業+數字變革”為引領,近年來,永嘉錨定“傳統+新興”兩大千億級產業集群打造,圍繞“3+3+N”特色產業體系,即泵閥、鞋服時尚、教玩裝備三大優勢產業,數字經濟、新能源、生命健康三大新興產業發力。如以新能源動力電池項目落地投產為契機,當地大力招引智能電網、新能源動力蓄電池綜合回收利用等標志性引領性項目,形成新能源產業集群。

  產業強縣,上下求索,永嘉工業基本盤不斷壯大,目前全縣有規上企業691家,較2020年增長了63.9%,其中超億元企業103家。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勢頭強勁,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18家、省級“隱形冠軍”企業15家,均居全省山區縣首位。

  孜孜以求奪天工,“天工鼎”是全省制造業領域的最高榮譽,此番也成為永嘉工業發展的有力詮釋。

(責編:葉賓得、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