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安徽全椒:護綠襄河“三重奏”

丁紀
2025年03月27日15:29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江淮背腹,吳楚沖衢,三山五丘二分圩,此言便是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古老的襄河穿城而過,鑄造了輝煌璀璨的歷史文明。

現如今,依托襄河一灣碧水,全椒南部圩區以小龍蝦、蝦稻米、蓮藕等特色農產品形成“三水”特色產業種養基地,中部丘陵圍繞採摘垂釣搞起農業休閑旅游基地。全椒縣稻蝦生態綜合種養面積已達36.5萬畝,2023年小龍蝦總產位居全省第二,全國第九,全產業鏈綜合產值達34億元。

水,對全椒而言不僅是“興業本”,更是“致富經”。如何守護好群眾身邊的水資源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全椒奏響了護綠襄河“三重奏”。

古襄河兩岸。人民網 丁紀攝

古襄河兩岸。人民網 丁紀攝

“防”:守好水源“生命線”

位於襄河上游的黃栗樹水庫是安徽省十大水庫之一。對於全椒縣乃至滁州市居民而言,黃栗樹水庫承擔著下游20多萬畝的農田灌溉及70多萬人的“吃水”需求,意義重大。

“保障水庫用水質量,‘防’字當先。”黃栗樹水庫副主任景廣武說。

首先是環境防治。

近年來,黃栗樹水庫針對飲用水水源水質提升開展“強監管、保人飲”“清零行動”等多次專項行動。

圍繞進一步完善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全椒縣圍繞保護區先后取締了2個非法礦山採石場,並全面停止保護區范圍內的礦山使用林地申報審批。

黃栗樹水庫全貌。人民網 丁紀攝

黃栗樹水庫全貌。人民網 丁紀攝

不僅針對工業行為,居民生活行為也在接受監督。水源地一級保護區涉及周崗村和黃栗樹村共計155戶居民遷居,包括規模化養殖場、經營性燃油汽艇、吸砂船、釣魚平台等在內的一切可能帶來污染行為的生產生活活動均一律叫停。

其次,科技防治助力水質安全。

“2019年,我們首次引進了‘雷達+監控’的環境智慧監控項目。保護區內共計設有12個站點,可覆蓋70%水面范圍。”景廣武說。

環境智慧監控能夠通過攝像頭對整個水面范圍進行巡察。當發生異常行為時,監控會對行為進行識別分析,如傾倒垃圾這種可能產生水源污染的行為,都會被傳輸至執法人員系統中預警。

2023年,智慧監控項目增添了夜視功能。預計今年保護區內檢測范圍可覆蓋全部水面。

“專項行動前后,黃栗樹水庫水質檢測結果由4類水提升至2類水,我們以返璞歸真的方式還黃栗樹水庫一片安寧。”景廣武說,“近年來,黃栗樹水庫獲批全國有機魚基地稱號,獲得農業部中綠華夏認証,這是對我們水資源保護工作的極大認可,我們歡迎八方游客來全椒嘗嘗有機魚的鮮味。”

高密度沉澱池。人民網 丁紀攝

高密度沉澱池。人民網 丁紀攝

“治”:筑牢濕地“淨化網”

打好碧水保衛戰,“防”是一個方面,“治”同樣重要。

濕地可以吸收污染物質、淨化水體,素有“地球之腎”的說法。人民網安徽頻道來到全椒縣小湖圩濕地,看到在這顆“天然腎臟”的同時,還看到了許多“人工腎臟”。

這些“人工腎臟”如何處理污水?安徽深港還清生態科技有限公司運營代表封緒水展示了這個過程。

污水尾水到達城南污水處理廠后,先加入化學物質通過高密度沉澱的方式降低水中的總磷含量,再將處理后的污水注入到滲透池中進行人工快滲,最后再通過紫外線消滅水中殘余病菌。

封緒水展示淨化后的“污水”。人民網 丁紀攝

封緒水展示淨化后的“污水”。人民網 丁紀攝

其中,“人工滲透”工藝正是模擬了大自然中濕地淨化污水的原理。“在滲透池初次使用前,我們在池中種下菌種,這些有益菌可以幫我們分解污水中的COD和氮氨,等待滲透池中的水全部由地表滲透到地下,也就意味著這個環節的污水已經全部淨化完成。”封緒水說。

據了解,“人工滲透”環節中,滲透池內的污水能夠在6小時左右全部完成淨化,等待滲透土中水分蒸發后即可再次工作。滲透池內,工作人員會每隔兩天像犁地一樣進行翻土,避免泥土結塊,影響滲透效率.

“經過我們‘高密度沉澱+人工滲透’這雙板斧,排放至小湖圩濕地,淨化后達地表水3類標准,補充至古襄河,實現水系循環流動,提升水質。”封緒水說。目前,小湖圩濕地生態修復工程每天可輸送3萬噸水,有效改善了古襄河水量和水質。

滲透池開始進水。人民網丁紀攝

滲透池開始進水。人民網 丁紀攝

“管”:下好治水“整盤棋”

戶樞不蠹,流水不腐。攻堅水資源保護這項工程,水循環中的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

截至2024年底,全椒縣共建設集中式農村污水處理設施35座,完成21條省級農村黑臭水體治理。

其中,西王鎮東張村是個佼佼者。該村總投資706萬元,建設內容包括雨水污水管網及自來水管網鋪設、污水處理站等12項工程,打造出山環水繞村庄美的省級美麗鄉村示范點。

針對古襄河這條全椒居民的“母親河”,全椒縣分8個片區開展雨污水管網分流改造,並對古襄河河道兩岸景觀加以提升改造。此外,全椒縣專項開展古襄河“清四亂”行動,全面開展河面漂浮物清理、打撈,並保持常態化巡察、保潔。

今年2月13日,全椒縣“正月十六走太平”如期在全椒縣三橋兩街舉行。當游客們簇擁著百米長龍走上太平橋,橋下碧波蕩漾的古襄河見証著全椒百姓的歡樂,也守護著這方土地上群眾的平安。

碧水長流,青山常在。全椒縣以“防”筑屏障,以“治”護清流,以“管”謀長遠,與碧水相伴合奏生態“三重奏”。正如太平橋下奔涌的襄河水,全椒縣呵護一方百姓的碧水保衛戰還在繼續。

(責編:孫鵬、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