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燒餅賣到了全世界?人民日報記者帶你探秘

在浙江,有一種燒餅,在全國開出8000多家門店,還開到了美國、意大利、西班牙等16個國家和地區,把外國人都“香迷糊”了,這是怎麼做到的?
不僅如此,看似簡單的縉雲燒餅制作技藝,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慕名前來學藝的人絡繹不絕,當地老百姓也由此“富了口袋”。
這背后有何奧秘?近日,人民日報記者實地探訪,和您講講“小燒餅”背后的神奇故事。
新疆人愛馕,山東人愛煎餅,在浙西南的麗水市縉雲縣,略帶咸香的梅干菜味兒的燒餅,承載著游子對家鄉深深的鄉愁。
剛出爐的縉雲燒餅。竇皓攝
當地有句話:一座縉雲城,半城燒餅香。走在街頭巷尾,城區幾乎每500米就能看到一家燒餅店,即便是不太打眼的小門面,本地人說味道也都不會差。
“師傅,來4個餅!”臨近飯點兒,記者來到了趙一均師傅的燒餅店。作為縉雲燒餅制作技藝的傳承人,趙一均和他的燒餅遠近聞名,一天要賣出上千個。
不大的店鋪內,坐滿了人,燒餅幾乎每桌必點。隻見趙師傅拿出發好的面團,揉面、包餡、壓餅、撒芝麻、涂糖油、貼餅……幾分鐘后,混著梅干菜肉香的金黃燒餅便出爐了。迫不及待咬上一口,內糯外脆,油而不膩,味道確實很不錯。此刻,若是再配上一碗當地的特色小餛飩,直接解鎖當地人的隱秘快樂。
不過,這看似平平無奇的燒餅,每一道食材和工序還真有講究。
首先,面粉拌和成發面一般要4—6個小時,根據季節的不同,方法也不同,以此保証餅皮筋道的口感。餡料和火候同樣關鍵,縉雲燒餅的餡料以鮮豬肉和縉雲菜干為主要原料,菜干要經腌制、發酵、多次回鹵、晒干等工序,配上夾心肉,適當撒上些蔥和辣粉,刷上少許麥芽飴糖,再撒上芝麻,才可以烤制。
像趙師傅這樣的“老把式”,下手“穩准狠”——估摸著燒餅桶芯壁的溫度達到260℃—280℃左右,趙師傅將餅坯涂上水,迅速貼實爐壁,等上三五分鐘,爐子裡的餅香就往你的鼻孔裡鑽了!
趙一均師傅正在制作縉雲燒餅。竇皓攝
一個烤桶,幾條板凳,一根扁擔。在過去,燒餅師傅是“一根扁擔挑著兩個桶”,沿街叫賣。當地老人們說,燒餅師傅往往跟著戲班子,戲唱到哪裡,觀眾跟到哪裡,縉雲燒餅也就賣到哪裡。
56歲的趙一均也差不多。19歲時,他來到縉雲縣城學做燒餅,最初他和愛人在縣城東門街頭支起了小燒餅攤,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縉雲燒餅雖然美味,也小有名氣,但一直是小打小鬧,大伙兒零散經營,不成氣候。
2013年底,當地政府看到了小燒餅中蘊藏的大機遇,下決心將縉雲燒餅打造成富民增收的新引擎。於是,“燒餅辦”(縉雲燒餅品牌建設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成立了,縉雲燒餅協會組建了,“燒餅班”“燒餅節”也開起來了……此后,縉雲燒餅還擁有了專屬標識、統一的注冊商標、門店標准、制作工藝、原料標准、經營標准等。
“真金白銀”也很關鍵。當地人學做燒餅,不僅不收培訓費用,每天還有免費的培訓餐,凡是縉雲燒餅師傅開示范店,政府就給予1萬元到3萬元的補助。
2014年,趙一均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從街邊走進店面,開出了縉雲首家燒餅示范店。“以前走街串巷擺攤,環境比較簡陋,現在走上了規范化發展的道路,生意自然就紅火了。”趙一均說,剛開的第一年,店裡的營收就達到了200萬元。
如今,趙一均有個名號——“燒餅教頭”。他邊教邊總結,還把琢磨出來的經驗寫成了《縉雲燒餅師傅培訓教材》。粗略一算,帶出的學徒已經超過1萬人。
2024年,縉雲燒餅產值達到38.9億元,同比增長11.78%。而在10年前,從業者不過2000人,產值僅2.1億元。
“政府搭台,百姓唱戲,通過縉雲燒餅這個品牌,咱們能夠實實在在地增收致富,縉雲燒餅也走向了世界各地。”趙一均說,當地一個個“燒餅專業村”紅紅火火,許多村民把店鋪開進了各地景區、高校、機關食堂、高速公路服務區,讓燒餅走向全國﹔杭州亞運會上,他和其他燒餅師傅,在亞運村主媒體中心餐廳食堂,每天都要做近千個燒餅,讓許多國際友人品嘗到了這款“中國披薩”……
外國友人體驗制作縉雲燒餅(資料圖片)
俗話說,一業興百業。縉雲燒餅火了,順帶著帶動了小麥、土豬肉、縉雲菜干、燒餅桶等全產業鏈。就拿“靈魂餡料”縉雲菜干來說,小小菜干也成了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新產業,2024年全縣菜干產值超過1.22億元,供不應求。
數據顯示,縉雲燒餅的直接從業人員約為2.5萬人,帶動近5萬人從事縉雲燒餅的原料、輔料的制作及供應等相關工作。
風風雨雨,一路走來,趙一均有句話常挂在嘴邊:我的生意可以很小,小到一個人、一餐飯、一個餅,我的生意也可以很大,大到一個品牌、一個產業、一片鄉愁。
在你家周圍有縉雲燒餅店嗎?快去打卡嘗嘗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